首页>文艺>电影>电影评论

电视剧《长征》: 长演不衰的史诗 长征精神的交响

时间:2021年07月01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吴月玲
0
电视剧《长征》剧照 

  《长征》是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在本世纪初的一个高峰,不仅因为其全景式地展现了长征——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伟大壮举,还因为其艺术化的叙事、史诗品格,获得了全国观众的广泛认可,纠正了社会上一些人对长征的错误认识。著名文艺评论家李准回忆起20年前播出的这部作品,仍然十分激动,他指出,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中,该剧收视率第一、广告额第一,并得到社会各界和海内外观众高度评价。由此可见2001年,正值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之际,这部电视剧在央视一套播出后所引发的社会震动。

  拂去人为制造的尘埃

  电视剧《长征》是为庆祝建党80周年的献礼之作,也是编剧王朝柱多年来关注长征的心血之作。1996年的电影《长征》、1998年的文学作品《毛泽东周恩来与长征》,以及根据长篇小说《囚徒的长征》改编的电影《走过雪山草地》等都出自王朝柱之笔,他对长征有一种偏爱。“从某种意义上说,我是听着长征那一个个传奇的故事长大的,因此对长征有一种难以言喻的崇敬之情。”年过80岁的王朝柱提起当年写电视剧《长征》的一个目的就是要纠正一些人的错误认识——有说遵义会议是“担架上的阴谋”,提到这些谬论他非常愤然。“我们要敢于正视历史”,王朝柱说。于是电视剧《长征》就从文昌保卫战的失败破题,写出了中国工农红军惨败的同时,揭示出中共中央领导集体的矛盾以及教条主义对中国革命所造成的危害。而对于“担架上的阴谋”的驳斥,王朝柱则是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在血战湘江之后,红军损失惨重,全体红军指战员都在期望毛泽东重新出山,以及毛泽东在担架上耐心地做张闻天、王稼祥等同志的思想工作。“这是‘阳谋’,是召开遵义会议所必需的思想准备。”王朝柱说,“亿万观众看了《长征》,不仅廓清了历史的真相和本质,而且还会正确地认识遵义会议的历史地位,进而也说明了毛泽东斗争策略的高明。”

  在创作方法上,王朝柱坚持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革命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首先是科学地认识历史,其次是艺术地再现历史。前者要求艺术家运用历史唯物主义透视历史,后者要求艺术家通过创作出的作品让人民感悟历史。”王朝柱说。因而在电视剧《长征》中,既写了用兵如神的四渡赤水,而且还要写出毛泽东指挥土城战役的失误。王朝柱强调:“一定要敢于正视历史,拂去人为制造的灰尘。”

  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创作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成功,它首先要建立在占有大量历史资料的基础上,并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态度,对史料进行筛选和取舍。王朝柱就是这样一位优秀的创作者。他几十年来对中国历史的相关文献书籍进行过全面梳理和深入阅读,广泛吸收党史和近现代史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写作出版了数千万字的史传作品。电视剧《长征》剧作扎实,能让观众全面了解为什么我们党在长征中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找到指引这条道路的正确理论。长征的胜利,使我们党进一步认识到,只有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独立自主解决中国革命的重大问题,才能把革命事业引向胜利,这是在血的教训和斗争考验中得出的真理。

  电视剧用相当集中的笔墨描写了通道会议,这是过去的文艺作品鲜有涉及的。没有通道会议,就没有遵义会议。这次会议党内接受了毛泽东同志的正确建议,第一次否定了李德、博古等人的军事决策。由于这还不是一次正式会议,李德、博古等人利用“三人团”的权力改变了这次会议的正确决策。于是经过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等同志的努力,又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就是著名的遵义会议。

  剧中关于土城之战的描写,也显示出了王朝柱的胆识。它是遵义会议之后的第一次战役。由于情报的失误,这次战役没有取得大捷,红军遭到意外损失,不得不迅速改变部署,寻求新的战机。电视剧告诉人们,即使在确立了正确路线之后,长征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毛泽东不是神,不可能一点疏漏也不出。

  “革命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要求艺术家展开自由想象的两翼,向着美好的境界憧憬着。”王朝柱说。“长征精神绝不是画饼充饥的精神鸦片。相反,它是一面指引革命方向的精神灵旗。”

  伟大的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的牺牲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交响乐般的戏剧结构

  长征途中,红军面临着凶恶残暴的追兵阻敌,面临着严酷恶劣的自然环境,还面临着同党内错误思想的激烈斗争。描写长征,不能缺少其中任何一方面,不然就不能显现出长征的艰难与伟大。

  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毕业的高才生王朝柱在成为一名作家之前,一直从事音乐工作,他在详细地梳理史料之后,发现长征就是一部浑然天成的四个乐章的交响曲——

  1934年4月广昌保卫战犹如万把军号,吹响了这部悲壮的《长征》交响曲的序曲。接着,迭经广昌、建宁等会战的惨败,于都河壮别,突破敌人4道封锁线,一直到血战湘江。

  湘江战役结束后,中央红军由长征开始时的8万多人锐减到3万多人,缺衣少粮,没有弹药补给,冒着初冬的寒风苦雨被迫败走西延大山,经老山界、通道、黎平、猴场、乌江一直到遵义,情绪低沉的红军指战员自上而下都在思考:“战无不胜的工农红军为什么会落得这般田地?”“谁能力挽狂澜,把失败中的红军引向胜利”……这种悲剧氛围的事件和节奏,宛如交响曲中的慢板第二乐章,如泣如诉,怆然而深沉。

  遵义会议召开之后,毛泽东重新回到指挥岗位,始有土城之战、四渡赤水、南渡乌江、奇袭贵阳、佯攻昆明、北渡金沙江、抢占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夹金山等著名战役,红军终于走出被动挨打的态势,迎来一个又一个胜利。这一组组灵活机动的战争画面以及那一幅幅喜庆胜利的笑颜,组成了《长征》交响曲中的快板第三乐章,节奏明快、给人昂扬向上之感。

  两大主力红军会师之后,由于张国焘阴谋夺取中央领导大权,使红军陷入了草地之危,红军再次面临生死抉择,它就像是交响曲的第四乐章,天然地响应第一乐章,再次展现出悲凉怆然的史诗画面。待到腊子口战役胜利结束后,笛子吹响明朗的陕北《信天游》,这部《长征》交响曲就在毛泽东书写《七律·长征》中进入胜利的尾声。

  血肉丰满的领袖形象

  “这部剧在人物形象塑造特别是革命领袖形象塑造上取得了新的成绩。”李准对电视剧《长征》中的领袖人物塑造是这么评价的:唐国强扮演的毛泽东,刘劲扮演的周恩来,王伍福扮演的朱德,因为都找准了剧中人在当年长征中的心理轨迹和情感脉搏,他们的表演可以说都是跟着领袖人物的感觉走,自然流畅,出神入化,没有表演痕迹。他评价剧中唐国强扮演的毛泽东是以伟大抱负和超人胆识为内涵的独特的挑战性格和浓浓的忧患情结;周恩来由宽人严己、相忍为党的高尚品格所形成的特有的亲和力和感召力;朱德朴实敦厚、平易近人的风范中所包含的革命信仰的坚定性和大是大非上的鲜明性,都极具光彩和艺术感染力,都是前所未见又令人信服的。另外,像剧中的张闻天、博古形象的创造,乃至蒋介石形象的创造,在揭示人物内心世界上也都做了新的探索。

  王朝柱认为,电视剧《长征》能否获得成功,不仅取决于剧作家驾驭这一伟大题材的能力,更为重要的是还要看剧作家能否把毛泽东、周恩来等领袖形象的塑造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毛泽东生在湖南,自幼受着湘楚文化的影响。或许是奔腾咆哮的长江冲出三峡,一泻千里地流入楚湘大地,造就了毛泽东‘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刚性风骨。因此,他有着楚湘先贤屈原等那特有的百折不回、以命殉节的壮烈品格。周恩来生长在江浙地区,深深受着吴越文化的影响,或许是长江在此地缓缓入海,造就了周恩来‘上善若水、厚德载物’的柔性品德。从他一生‘顾全大局,相忍为党’来看,这是典型的‘和为贵,忍为高’的吴越文化性格。为此,我在《长征》中设计了捉虱子的情节:毛泽东不能容忍一个虱子的叮咬,而周恩来却能面对163个虱子的叮咬不动声色。两相对比,使毛泽东感慨地说了这样一句话:‘刚柔相济,始可有成。’”这不仅写出毛、周二人不同的文化性格,而且也预示着他们二人必将相辅相成地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奋斗终身。

  剧中的人物都描写得有血有肉。长征之前,毛泽东受到排挤,他主动申请去搞调查,让儿子毛毛能和自己朝夕相处。儿子毛毛找他玩耍,他一边蹲下让儿子当马骑,一边拿着书继续专心致志地读。这很真实,又很有情趣。

  刘劲在谈到《长征》中的周恩来形象的塑造时说,周恩来形象是儒雅、忍辱负重、顾全大局的,也可以说是比较内敛的,所以在表现人物情感和思想方面有一定难度。刘劲采取了心理活动外化的方法,有这么一场戏,周恩来在遵义会议上承认错误后,写检查写得不顺利,因为许多错误决定不是周恩来造成的,而是军事指挥“三人团”的集体决定。朱德安慰了周恩来一句,周恩来说“老总啊,每件事情我都想把它做好,可是结果却适得其反,这是我最痛苦的”之后,就如同小弟弟一般在年长他12岁的朱老总面前将所有委屈、压力都诉说了出来。这一细节使观众真切地体会到领袖当时的心情。

  以长征精神拍《长征》

  在拍摄电视剧《长征》时,剧组确定了要以重走长征路的方式进行实地拍摄,这也与以往在摄影棚里拍摄有很大的不同。主创们把“用长征精神拍《长征》”贯彻得十分彻底。演员们穿着厚厚的棉衣,背着装备,还要搀扶着别的战友,整个人的状态就能进入到长征的真实情境中去,自然而然地能让观众感受到红军这支队伍的顽强。

  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联合导演之一金韬要求将每个镜头都拍到极致,绝不手软。很多次当他大叫“好”之后,还会要求演员再来一次。有几场雪山的戏拍完后,下山了金韬又觉得还可以拍得更好,于是又上山重拍。他们共上雪山四次,而上雪山就意味着全体演职人员每天只能吃一次饭。这样的拍摄连许多当地的藏族群众演员都忍受不了,但演职员们咬牙坚持了下来。为了突出长征特点,许多原本在室内开会的戏也被导演改为在特殊天气中的露天戏。用金韬的话说,摄制组是在寻找“苦”、制造“苦”。

  当时剧组上下一致都对拍摄精益求精。拍翻雪山的戏时,准备在海拔4800米的雪山拍摄,这也是红军走过的主要地方。到了要拍毛泽东爬雪山的戏时,饰演毛泽东的唐国强也是这部电视剧的联合导演之一,他觉得在4800米的雪山上拍第一遍时雪不够大。他听说海拔近5000米的山上将会下大雪后,要求再上雪山,再拍一遍。一般人到了4800米的高山,都会有高原反应,遑论还要在雪山上跋涉了。金韬回忆说,到了5000多米的雪山上,唐国强仍嫌雪下得不够大,建议用两台大号吹风机把雪吹起来,实际上,这风雪不光打在脸上生疼,甚至说台词都难以张开嘴。令观众印象十分深刻的“坐着汽车下雪山”的戏就是这样完成的,唐国强就是在这样的大雪中冒着生命危险,带头滑下雪山,让观众领略了红军的大无畏和乐观主义精神。

  因为种种原因,拍摄过草地的戏已经是10月,这时的湿地的水温已经在冰点。湿地结冰后,路极其难走。在草地上,年过半百的王伍福不用替身自己跳进冰冷刺骨的沼泽,为的是拍好说服张国焘北上的戏;扮演女红军的年轻演员穿着棉衣陷在冰冷的沼泽里,一遍又一遍地拍,没有丝毫怨言。在一场雨戏里,剧组用消防车抽雪地里的水人工造雨,下的雨全都是泥汤,千百年的雪山积雪所化的水在此淤积,因而抽出来的水臭不可闻,此外还有陷进沼泽的危险,所以一开始,演员们还有点犹豫,可金韬突然穿着棉衣就跳了进去,演员们一看,也就不管不顾地跟着跳进了沼泽。在这场戏里,按照剧本所写,所有的红军战士手挽手过草地,唱着《马赛曲》(真实的历史中,蔡畅在长征过程中经常教战士们唱《马赛曲》)彼此鼓舞士气。可演员们当时脚下是泥,站也站不稳,头上是冰雨,全身被浇透,他们从心底冒出来的歌是“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自发唱起了《国际歌》。王朝柱说,“那情景真叫感人,后期的配音怎么也没有当时的效果好。”这一幕,成为电视剧《长征》的一个经典画面。有很多观众看到这里,心情也不由激荡起来。“过沼泽这段把我看哭了,忍痛杀马的彭德怀、爬向沼泽的周团长、差点陷入沼泽的邓颖超,还有一群倒地就死的兵,真的苦啊。唱《国际歌》过沼泽这段戏很震撼。相比现在的明星片,老一代的片子真的是用性命在演啊,真心苦。”“主旋律里质量颇高的一部。红军过雪山和过草地这两个片段真是令人感到心酸。借用《丰碑》里的一句话:这样的胜利不属于这样的军队,那还会属于谁呢?”主创们苦里来苦里去的创作精神是有回报的,观众们的点评说明了这些戏真正震撼了人们。

  观众是知音,给予了高度评价

  李准在评论《长征》时说,“以长征精神拍《长征》,为铸造作品的史诗性做出了新的卓有成效的努力。表现宏大的历史风云,呼唤着艺术创造上的史诗风范。”然而要拍出具有史诗性的巨作,光有大事件、大场面、大人物、大主题是不够的,还必须深刻揭示宏大的历史精神,真实地再现宏大的历史氛围。李准说:“电视剧《长征》为了完整再现长征的历史氛围,深刻揭示了长征的历史精神,剧组全体同志从化妆、造型到人物表演,从服装、道具到环境设置,从风土人情到生活细节的安排,从还原当时战争的原生态到再现当时人物的行为方式,在每个环节上都一丝不苟地精心创造,从而使观众产生了身临其境般强烈的历史真实感。为拍出红军过雪山草地的宏大历史氛围和内涵,摄制组克服种种困难,创纪录地连续在雪山草地拍摄几个月,把历史的画卷拍得那样壮美、真实而又让人赞叹。这种做法及其艺术成果不仅超越了此前的所有相关作品,而且也是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新的相关作品所难以做到的。”

  这部20年前播出的电视剧,仍不断有观众通过各种途径反复收看,在豆瓣上的评分达到了8 . 4分的高分。而细致分享观看《长征》感受的观众们,无疑是这部剧的知音,他们赞赏编剧的妙笔,欣赏演员们鲜活的演绎。有观众评论道:“《长征》有两个看点绝不能错过:一是红军内部的政治斗争,特别注意毛泽东的斗争技巧。二是蒋介石在红军长征中的意图。之前的书籍很少涉及,而此电视剧我觉得诠释得太到位了,把蒋介石的‘得意’反映得淋漓尽致……”“记得一群衣衫单薄的队伍人人脸上红扑扑的,突出重围时止不住内心的喜悦,纷纷从雪坡滚下来,眼睛里都是希望,主题曲响起,婉转又好记。特型演员中最喜欢扮演周恩来的刘劲先生,一张温柔脸,风度又翩翩。”“中国人的事情,为什么要一个德国人来做主?这不是咄咄怪事吗?毛泽东一语中的、石破天惊。”“那首大气磅礴的片头曲和那首婉转低回的《十送红军》,让人印象深刻。”“陪妈妈看的电视剧,真是爱国主义教育啊,对这部电视剧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它的认真和细腻。今天我又仔细品读了台词,剧情其实很能给人启发!”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伟大的长征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红色基因和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滋养,成为鼓舞和激励中国人民不断攻坚克难、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20年前的电视剧《长征》正因全面、生动地展示了长征精神,从而也具有了长演不衰的魅力。

(编辑:贾岩)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