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11月10日,“跨越半个世纪的友谊”——纪念费城交响乐团访华50周年音乐会在北京举行。图为音乐会现场。中国日报记者 姜东 摄
“许多美国观众通过《你好,李焕英》《我不是药神》这些电影作品认识到了中国式现代化下的当代中国。”全球化智库(CCG)高级研究员、美籍华人莫天安(Andy Mok)在接受小艺专访时表示,“作为两种文明交流的见证者,亲身的经历告诉我,文艺作品让两国人民对对方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民间的文化交往使中美两国不断增进理解,加深友谊。”
11月10日,“跨越半个世纪的友谊”——纪念费城交响乐团访华50周年音乐会在北京举行。演出现场既有中美两国观众耳熟能详的经典作品《二泉映月》,也有融合中西方交响乐的创新作品《唐诗的回响》。音乐会记录了中美跨越半个世纪的友谊,收获了现场观众的热烈反响。习近平主席在给费城交响乐团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马思艺的复信中指出,音乐跨越国界,文化架起桥梁。希望费城交响乐团和包括中美在内的世界各国艺术家一道,坚持文明平等、互鉴、对话、包容,密切交流合作,促进艺术繁荣,为中美人文交流和各国人民友好再续新篇。美国总统拜登也在给此次访华演出的费城交响乐团的贺信中表示,文化交流对于美中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2023年9月29日晚,中国民族舞剧《花木兰》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的肯尼迪表演艺术中心上演。新华社记者 刘杰 摄
而在此之前的9月29日,中国舞剧《花木兰》在美国首都华盛顿肯尼迪表演艺术中心举行首场演出。经过舞蹈和音乐的演绎,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深深打动了美国观众,为中美文化交流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10月25日,习近平主席会见了来访的加州州长纽森,他强调汇聚各方力量对发展好中美关系的重要性:“中美关系基础在民间,希望在人民,未来在青年,活力在地方。”这4句话不仅高度概括了中美人文交流的内容,更是精辟地总结了人文交流在中美关系中扮演的关键角色:民心相通是维护和发展中美关系的根本。
习近平主席对深化中美两国人文交流高度重视,他曾复信美国艾奥瓦州友人萨拉·兰蒂女士,回忆起两次到访艾奥瓦州的经历(1985年时任河北正定县委书记习近平访问马斯卡廷市时,与萨拉·兰蒂女士见过面。2012年时任国家副主席习近平访美期间,再次到兰蒂家中与美国老朋友们见面。),鼓励兰蒂女士和艾奥瓦州老朋友们继续撒播友好的种子,为中美两国人民友好作出新的贡献。近期,习主席先后向“鼓岭缘”中美民间友好论坛致贺信、复信美国华盛顿州“美中青少年学生交流协会”和各界友好人士、复信史迪威将军后人、复信美中航空遗产基金会主席和飞虎队老兵、向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年度颁奖晚宴致贺信、向第五届中美友城大会致信。信里的内容传递了习主席对中美两国人民相知相亲的殷切期许。
回望历史,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著名思想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曾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美国前总统威尔逊则说道“理解绝对是养育一切友情之果的土壤”。中美文化中都有着珍视友谊、珍重友爱、珍惜友好的历史传统,都对与自己文明不尽相同的“他者”文化抱有浓厚的兴趣和友好的姿态。不管是战争年代,飞虎队跨越重洋援华抗战,还是和平时期,乒乓外交以“小球转动大球”的方式力促中美外交“破冰”,两国人民之间都结下了深厚情谊。
图为1973年9月,美国费城交响乐团在北京演出资料照片。新华社记者 汤孟宗 摄
这种情谊体现在中美两国民众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正所谓“以文化人,更能凝结心灵;以艺通心,更易沟通世界”——民间的文艺交流不仅联结着两国人民的内心,更传递着以诚相待、友好往来的价值理念——1973年,沈阳杂技团赴美访问演出,为中美两国人民架起了友谊的桥梁;同年,费城交响乐团首次赴华巡演,作为“文化使者”为两国人民增进理解开启新篇章;1979年,中美艺术家在中国首次同台献艺,琵琶大师刘德海与波士顿交响乐团完美演绎了《琵琶协奏曲》;此后不久,刘德海应波士顿交响乐团的邀请,他和钢琴家刘诗昆赴美演出,完成了中美文化交流史上第一次互访;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伴随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美文艺文化交流进一步深化;2005年,中国文化节在美国首都华盛顿肯尼迪表演艺术中心开幕,这是中美首次联合举办中国文化节,意义非凡......
中美文艺交流让两国民众对对方国家的文化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不管是电影《卧虎藏龙》《英雄》中展现的东方意境的美学意蕴,还是纽约大都会博物馆颇具苏州园林意象的“明轩”庭院,亦或是“镜花水月”展览中展现的西方设计师对中国传统服饰纹理、造型、图案的感悟和思考,中国传统戏曲、书法、杂技、服饰艺术给美国观者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而美国作家梭罗的散文集《瓦尔登湖》、惠特曼的诗集《草叶集》、乡村歌手约翰·丹佛的《Take Me Home, Country Roads》等文艺名作,也让中国读者、听众感受到美国大地的静谧巍峨、寂静壮美;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鲍勃·迪伦的《Blowing in the Wind》作为一首反战民谣,表达了对和平的向往,在今日硝烟四起的世界中,各地人民从这首歌的词曲里体悟到人类和谐大同的美好……文艺作品让民众感悟到不同文明的历史人文、文化传统、自然风光,体悟到中美文化的多元多样,各自文明的独一无二,以及彼此之间的共通价值情感。
身居在远隔重洋的地理空间中,驻足于互通有无的“地球村”里,“栖身”在联通世界的“全球化”时代内,文艺作品用情感联结人们的内心,用唯美感化民众的心灵,用价值凝聚人类的共识。它仿佛信使、桥梁和纽带那般,用美学的形式、审美的“语言”促进人们相互理解、相互认同、相互对话、相互合作。《你好,李焕英》中展现的家族情感、《流浪地球》中呈现的人类命运共同体、《Heal the World》(美国歌手迈克尔·杰克逊的作品)里对于世界和平大同的向往。从这些文艺作品中,我们感悟到了不同文化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从“他者”文化中寻找到了美丽,在与众不同中探寻到了价值,从独一无二里体会到了大同。
我们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如今的网络虚拟时空内,更需要优秀的文化人,尤其是年轻艺术家创作优质的文艺作品感动人、鼓舞人、激励人。表达人类共通的真挚情感的文艺作品传递着民众的心声,沟通着他们的内心,联通着人民的情感,让中美世代友好结出友爱的花朵,收获友谊的果实,共同迈向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