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动态新闻

清明节:诗文书画艺 天地英雄气!

时间:2023年04月06日 来源:中国文艺网 作者:
0

天地英雄气, 

千秋尚凛然!

1937年清明节,

在中华民族处于危难之际,

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

首次共祭黄帝陵。

毛泽东亲自撰写祭文, 

"赫赫始祖,吾华肇造, 

胄衍祀绵,岳峨河浩。 

聪明睿智,光被遐荒, 

建此伟业,雄立东方。" 

全篇昭告明志,

一切以国家和民族的

现实命运为念,

“万里崎岖,为国效命”的

情怀溢于言表,

同时呼吁各党各界,

求同存异,

同仇敌忾,

共御外侮,

重振山河,

再兴赫赫始祖之伟业。

今又清明!
 

 

 

清明是一句话,
慎终追远忆先人。
 

 

 

清明是一个愿,
培根铸魂尚英烈。
 

 

 

清明,
还可以是
一幅画、一首诗
......
且随小艺来文艺地看
清明还可以是什么?
 

 

 

 

 

 

提到清明,
人们首先就会想到一幅画,
即《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为北宋画家张择端所作,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画卷长达5米,主要描绘了北宋时期都城东京(今河南开封)以及汴河两岸的自然风光和繁荣景象。
 

 

 

       张择端借用山水画中成熟的散点透视方法,成功地将宏大的市井场景纳入画卷,反映出绘画中的中国智慧,是中国绘画的独特创造,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传统文化中,
清明,
它还是
一首诗、一幅书、一出戏。
 

 

 

《清明》
 

 

 

《清明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写清明春雨中所见,色彩清淡,心境凄冷,像一幅朴实的生活画卷徐徐展开,使人读来,满口生香中流露着淡淡的愁思,散发出永恒的魅力。清明时节的雨打湿了踽踽独行的杜牧,也醉了我们千年,这首《清明》也因此成为千古绝唱。
 

 

 

《寒食帖》
 

 

 

       清明节的前一日是寒食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经过两千多年岁月的流逝,寒食节静静地融入了清明节,并延续着祭扫、踏青等习俗。 

 

 

       《寒食帖》是苏轼在黄州留下的一篇诗稿,被誉为“天下行书第三”。《寒食帖》是书法行书美学的典范,不强调森严的法度与规矩,追求当下的随兴与意外,注重艺术创作中的情感流露,正如苏轼自己所说,写作时“如行云流水,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
  

 

 

《白蛇传·游湖》
 

 

 

       《白蛇传》作为家喻户晓的故事,几乎所有剧种都对《白蛇传》进行过改编,包括木偶戏、皮影戏等,京剧版则是最具特色的,融合了文武开打,唱做并重,非常受观众的喜爱。 

 

 

       京剧《白蛇传·游湖》讲述了在峨眉山修行千年的白蛇,化身为民女白素贞。时值清明,白素贞在青儿的陪伴下,同游西湖。湖上下起了潇潇春雨,二人正在为难之际,一叶轻舟向她们划来,船上的年轻人许仙邀请二人搭乘。白素贞和许仙一见钟情,并且约定许仙次日到她们住所来取回借给她们的雨伞。翌日,许仙如约来到白素贞家,白素贞倾心于许仙,成就了一段美好的姻缘。
  

 

 

近现代以来,
直到当下,

 

 

不少文艺作品中也留下清明的印记。
一部小说、一篇散文、
一部电影、一台话剧、
一支舞蹈、一部电视节目,
让清明文化内涵愈加得到弘扬和深化。

 

 

《药》
 

 

 

鲁迅  

 

 

       1919年清明节过后不久,鲁迅创作了短篇小说《药》,其中就有关于清明节的场景联想。“这一年的清明,分外寒冷;杨柳才吐出半粒米大的新芽。天明未久,华大妈已在右边的一坐新坟前面,排出四碟菜,一碗饭,哭了一场。化过纸,呆呆的坐在地上……” 

 

 

       小说通过对茶馆主人华老栓夫妇为儿子小栓买人血馒头治病的故事,揭露了社会乡镇落后地区人们普遍无知封建迷信,暗中颂扬了革命者夏瑜英勇不屈的革命精神。作品以华老栓夫妇给儿子治病为明线,以革命者夏瑜被军阀杀害为暗线,两线交织,结构完整。 

 

 

《过节》
 

 

 

叶圣陶 

 

 

       逢到节令,我们依着老例祭祖先。我家过节共有三桌。上海弄堂房子地位狭窄,三桌没法同时祭,只得先来两桌,再来一桌。杯筷碗碟拿不出整齐的全套,就取杂色的来应用。蜡盏弯了头。香炉里香灰都没有,只好把三枝香搁在炉口算数。总之,一切都马虎得很。
       供了香,斟了酒,接着就是拜跪。平时太少运动了,才过四十岁,膝关节已经硬化,跪下去只觉得僵僵的,此外别无所思。从前父亲跟叔父在日,他们的拜跪就不相同。容貌显得很肃穆,一跪三叩之后,又轻轻叩头至数十回,好像在那里默祷,然后站起来,恭敬地离开拜位。所谓“祭如在”,“临事而敬”,他们是从小就成为习惯了的。
——节选自《过节》
 

 

 

       扫墓祭祖是清明节最重要的习俗之一,名家们的笔下自然也少不了对祭祀祖先的回忆。在叶圣陶先生笔下的香炉蜡盏、袅袅烟火中,缅怀祖先也多了一份神圣。
  

 

 

《岁岁清明》
 

 

 

       电影《岁岁清明》是一部以中国民俗节气命名的抗战题材电影,以清明文化、茶文化为底色,以抗日战争做背景和参照,以大背景下小人物的命运为切入点,讲述国难当头时普通人的悲欢离合,自然又激情地书写了中华民族的血性,也书写了这个民族历史传承迄今依然不可战胜的强大的生命力。 

 

        影片含蓄的格调和独特的美学风格如一幅江南水墨山水在观众面前缓缓展开,每一处晕染皆有诗意,每一笔勾勒皆成风骨,仿若一壶清明龙井,入口清醇余味绵长。

  

 

 

《清明》
 

 

 

话剧《清明》是著名剧作家姚宝瑄继《立秋》之后又一力作。 

 

 

       民国初年,时局动荡,国运衰微。丰德票号倒闭后,副总经理许凌翔出任(教育部佥事)山西大学堂的校长,振兴教育,发展实业。面对纨绔子弟和军政两级的威逼利诱,某些职员的沽名钓誉、哗众取宠,以及儿子许昌仁趋炎附势,许凌翔独撑危局,恪守校训,誓死坚守明理。一方面是教育发展的时局大业,一方面是血浓于水的儿女私情,一方面又是阴暗势力的咄咄紧逼,身为校长、父亲双重角色的许凌翔到底该何去何从? 

 

 

       全剧通过体现不同人在变革时代所作出的不同选择,从而将演出的思想立意定位在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之前,情节曲折,传统与革新、理智与情感相矛盾、相交织、相冲突,高潮迭起,意味深长。
  

 

 

《陇上踏歌行》
 
 

 

 

       《2022清明奇妙游》节目中的舞蹈《陇上踏歌行》节选自舞剧《李白》:“社稷之道,民为重”,而清明时节又是春天,是插秧的季节,旨在传达一种老百姓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节目中,舞者们典雅洒脱、刚柔相济,以脚踏地为节拍,边歌边舞,展现劳动时的快乐和期待丰收的喜悦。而背景中的桂林山水,清净深秀、碧水萦回,两者相随相依、情景交融,将这一幅古人的踏歌图栩栩如生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
 

 

 

 

 

 

《大美中国·诗话清明》
  
(编辑:王垚)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