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动态新闻

传承红色经典 赓续精神血脉

时间:2021年10月11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

传承红色经典 赓续精神血脉

——歌剧《江姐》(2021版)专家研讨会发言摘编

  日前,中国歌剧舞剧院“歌剧《江姐》(2021版)北京首演专家研讨会”在京召开。主办单位领导,歌剧界和理论界等众多专家,以及《江姐》主创代表等出席会议。中国歌剧舞剧院院长陶诚致辞,中国歌剧舞剧院副院长田彦主持会议。与会专家对该剧的成功首演表达了祝贺和肯定,并从不同角度对该剧的创作和今后的排演及打磨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帮助该剧进一步完善、修改和提高。本报特刊登部分专家精彩发言,以飨读者。

歌剧《江姐》(2021版)剧照 刘海栋 摄

陶诚(中国歌剧舞剧院院长)

  中国歌剧舞剧院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二三二”(即两个主业、三条主线、两个效益)的发展战略,深入挖掘中华文化底蕴,着力创作体现国家艺术院团水准和具有民族特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努力推动中国民族歌剧、民族舞剧的传承发展。

  肩负“两个主业”。中国歌剧舞剧院自成立以来就肩负着“歌剧”和“舞剧”两个主业。新中国第一部民族歌剧《白毛女》、第一部民族喜歌剧《小二黑结婚》、第一部抒情歌剧《伤逝》、第一部民族舞剧《宝莲灯》、第一部汉唐舞剧《铜雀伎》均诞生于此。这一次有机会重排歌剧《江姐》,我们非常重视,复排不是简单重复,既要守正又要创新,在保留原作精髓的基础上,对表演样式、舞台美术、音乐配器等方面展开新的探索,以此向经典致敬,向老一辈艺术家致敬,向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致敬!

  坚持“三条主线”。坚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植中华文化沃土,用优秀的艺术作品推动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创排了舞剧《孔子》《昭君出塞》《赵氏孤儿》等;坚持“弘扬红色革命文化” ,秉承延安鲁艺精神,充分利用红色资源,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创排、复排了民族舞剧《英雄儿女》、歌剧《张富清》《江姐》等一系列红色题材作品;坚持“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聚焦现实主义题材,充分发挥国家艺术院团导向性、代表性、示范性作用,创作了反映科技浪潮、大湾区建设的舞剧《到那时》等。

  实现“两个效益”。作为国家艺术院团,剧院始终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文艺院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相辅相成的,都是要通过面向观众的演出传播实现,只有不断创作演出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艺术精品,才能够实现越来越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近年来,剧院保持高速度发展的良好态势,在努力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方面做了有益尝试,走在了国家艺术院团的前列。

  我们将始终保持精益求精的创作态度,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坚持常演常新,让时间和观众来检验作品,让一部部精品力作成为一代人的记忆,真正从“高原”走向艺术“高峰”。

乔佩娟(原解放军艺术学院政委)

  《江姐》是在历史上留下印记的、经过老一代艺术家和革命家指导而诞生的优秀作品。我看了这次的重排版以后,觉得出乎意料的好。作品不仅是复排、不仅是重复,而是既“守正”又“创新”。

  首先,这个戏没走样,是“守正”。它还是原来的《江姐》,是曾经在群众中留下深刻印记的一个优秀作品。剧院在重排的过程中对原来的主创班底非常重视,创作态度恭恭敬敬、认认真真,诚恳地对待经典。第二,是“创新”。这次的演出丰富了原创,如若没有对原作有透彻、冷静的分析就不会有今天的方案,所以非常难得。这个剧的一大创新是把幕后的合唱、画外音都变成台前的舞台形象,变成故事里的一部分,比原来的版本更有力量。第三,舞台呈现很好。希望演员表演更加成熟,沉下心来在揣摩人物方面下更多功夫。

  中国歌剧舞剧院是一个重要的民族歌剧创作领地。我是中国歌剧舞剧院最早的文工团员,见证了这个团的历史。这个团不仅具有深厚的文化基础,也是从建院之初就深入贯彻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的文艺院团。所以,中国歌剧舞剧院要扛起歌剧传承发展这面旗,如果能保持《江姐》的创作方法,就会像上台阶一样,一步一步上升。

  这次重排《江姐》所获得的积累和成绩非常好,路子走得很正,事情做得很对,祝贺你们成功。不要小瞧这次的实践,要认真总结,鼓励演员在已取得成绩的基础上,继续努力,把戏演得更好,真正成为中国民族歌剧优秀剧目的传承人。

仲呈祥(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导演为《江姐》注入了诗意美学品格,这是真正在守正基础上的成功创新,是民族歌剧的重大新收获。

  歌剧《江姐》(2021版)践行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彰显了新时代艺术气象、代表了当今国家艺术院团的审美水平,作出了国家艺术院团的独特而重要的引领示范作用。整台演出,导、表演及音、美水平高,阵容强大,在对经典剧目《江姐》的守正创新上作出了可喜贡献。一是守住了这部经典作品在历史品位、美学品位、艺术风格方面之正,注入了新时代新鲜的历史思维成果和美学思维成果,实现了经典作品与时俱进的创新呈现。如思想内容上根据当今传承红色基因、教育下一代的审美需求,精准地加进江姐的遗书的细节;把原本在幕后的合唱、伴唱、领唱调至前台,巧妙融入剧情以强化舞台氛围和凸现人物思想情绪;整台舞美设计对新时代科技、传媒新技术恰到好处的运用等,这些都令观众既重温回味了昔日难忘的经典民族歌剧《江姐》,又欣赏到了既忠实传承经典又与时俱进的更有时代感的新《江姐》。

  新版《江姐》之新,主要表现在导演赋予作品的新时代艺术创作的中华美学精神的诗意美学追求。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强调,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就艺术创作而言,就是要努力把马克思主义美学原理同中华美学精神相结合。新版《江姐》在这方面做出了成功的可贵的新探索。中华美学精神讲求的托物言志、寓理于情,讲求的言简意赅、凝练节制,讲求的形神兼备、意境深远,强调的知、情、意、行的统一,都努力得到了彰显。导演一贯追求的诗意美学风格,在《江姐》里再次呈现。这,弥足珍贵。

羊鸣(歌剧《江姐》作曲之一、原空政文工团艺术指导)

  歌剧《江姐》(2021版)演出非常成功,我感到很激动,祝贺大家。这是一部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作品,它沿袭了歌剧《白毛女》的创作路线,在革命化、民族化、群众化相统一的要求下,成功塑造了江姐英勇无畏的革命英雄形象。中国歌剧舞剧院在文化和旅游部领导下,在建党百年这个重要时间节点,对《江姐》进行全面重排的意义重大,展现了国家院团的使命与担当,是对红色经典的传承与发展。值得一提的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这一唱段中,舞美布景没有直接表现惨烈的行刑,而是选用一种意象化的表达,这是十分动人的且有力量的表现方式。这次重排的初心和意图都非常好,坚持了守正创新原则,希望这部作品能成为剧院保留剧目,让红色经典代代相传,永不落幕。

居其宏(南京艺术学院教授)

  歌剧《江姐》我看过很多版本,中国歌剧舞剧院推出的2021版,令人非常惊喜。从艺术表现的效果来看,导演将现代舞台技术与诗化意向、立意表达恰到好处地融合在一起,营造出奇妙的视听艺术效果。如《川江号子》中船夫们在“船上”随着号子律动摆动,并与机械车台、多媒体投影等相辅相成,有着很好的艺术效果,很容易就将观众带进特定场景和戏剧情绪中;再如《绣红旗》唱段,导演用极度夸张的手法,让一股红色瀑布飞流直下并占满半个舞台,这不仅将五星红旗意象化了,更象征着中国革命的红色源流不可阻挡。导演的处理赋予人物、主题以诗化意象,这给我带来的震撼是无与伦比的。

  从演出的水平来看,中国歌剧舞剧院从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民族歌剧的演出方面,是国家艺术院团最高水平的体现。几位主要演员都下了很大的功夫,饰演江姐的伊泓远、王莉、王莹这三位歌剧演员唱演俱佳、形神兼备、虚实结合,都非常不错。提几点建议:一是所有的角色演员在唱段的润腔和风格处理上还可进一步加强。二是作品的长度还需要紧凑,对原版的删削也应仔细斟酌,建议多参照几个版本,思考不同版本的优缺点,从而使2021版更加完善。

  整体来说,歌剧《江姐》(2021版)非常好,我觉得是可以与2015年复排歌剧《白毛女》相提并论的又一精品力作。

王祖皆(原总政歌剧团团长)

  《江姐》成功的重排制作,再一次证明了我们经典民族歌剧的永恒魅力和强大生命力,提振了我们推动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的信心和决心。这部创排了57年,演出1000多场,历经5代“江姐”形象塑造、5次复排的经典剧目由文化和旅游部直属艺术院团中国歌剧舞剧院以崭新的面貌重排,制作上演获得巨大成功,让大家可以非常形象地知道、看到什么叫做守正创新,真是可喜可贺。

  无论是自天而降的红旗,还是高墙开出的红梅,或是由舞台美术、灯光、多媒体与合唱造型共同构成的写意场面……舞台呈现的“诗化意象”拓展了想象、放大了情感,完全符合“美在意象”的中国传统美学观念,实现了红色题材经典民族歌剧的当代表达。

  本剧还有可提升的空间,比如某些演员的表演还比较拘谨,音响还不够平衡,板腔体歌剧的板式变化、节奏对比还有待加强,前四场戏还可适当压缩。当然,瑕不掩瑜,此次《江姐》重排制作是相当成功的,正如陶诚院长所说,达到了“重排是致敬、重排是激活、重排是创新”的预期。文艺作品只有扩大传播才能提升价值,对于优质作品来说,只有经过不断地被解读、被开发、被挖掘,由不同导演排出不同版本,才能日臻完美、深入人心,逐渐成为“活着的经典”。衷心希望中国歌剧舞剧院借这次《江姐》重排的东风,不断努力进取,真正成为中国歌剧的创演高地、民族歌剧的示范基地。

刘琼(《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

  《江姐》的故事流传很广,因而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江姐”。适逢建党百年,中国歌剧舞剧院重排制作歌剧《江姐》的意义深远,难度较大,所以首先要祝贺这部作品首演成功。这是革命故事的当代传承,实现了经典作品的当下讲述。歌剧《江姐》(2021版)是独一无二的,这体现在,一是主题鲜明,不仅是对革命史和党史艺术化的呈现,更是具有时代气质的表达。二是戏剧性强,歌剧的叙事性,是通过音乐语言刻画出形象,将人物性格突出。而这部作品的戏剧性和音乐性平衡问题处理得很好。一个剧院的上升气象,表现在出作品、出人才,中国歌剧舞剧院做得很好。

  提几点建议:一是上半场围绕“江姐”的渲染还不够鲜明,目前是提供一个群像,说明人与环境的关系,还需要再增加些华彩,再推向高潮。二是所有演员的台词还有待加强,可以适当缩减角色人物设置,让人物性格有更大的展示空间。

赵忱(《中国文化报》副总编辑)

  看过很多“江姐”,这一个“江姐”是最现代的一个,同时,又把时代感、文化特征、音乐特色还原得那么到位,这就是守正创新。正很正,新很新。这就是中国歌剧舞剧院重排的《江姐》给人的印象。

  大幕一开,就把重庆码头送到观众面前。王晓鹰导演把一向主张的诗化意象和无论在话剧舞台上还是在戏曲舞台上积攒的丰富经验,一并奉献给了《江姐》;而那个从历史中稳步走来正脚踏实地走向未来的中国歌剧舞剧院,则以强大的班底、坚定的信念,配合导演、舞美设计、灯光设计等,浑然天成地实现了诗化意象。强烈的诗化意象使得歌剧《江姐》(2021版)中的江姐成功地成为典型形象中的“这一个”。

  以绣红旗为例,往常我们看到这里,都会期待红旗最终被绣成我们熟悉的国旗,但这次没有,不是红和黄比例与搭配问题,不是怎么绣五角星的问题,而是硕大的红绸从天而降,是铺天盖地的视觉意象,容不得观众迟疑甚至疑惑。它以自己鲜明的特色叫人信服——这就是新中国的象征,这就是洒满烈士鲜血传达日出东方意蕴的中国红。

  听说本次重排一共有五个“江姐”,首轮演出就由三个“江姐”分别完成。演出难免还带有一定匆忙合成的紧张感,但所有问题似乎都会伴随反复不断地演出得以解决。每次看《江姐》,我都期待江姐在黎明之前、英勇就义之前,多表现对必将成为孤儿的幼儿的挂念、不舍与叮咛,好在,本次演出增加了朗读江姐遗书的环节。

赵妍(中国舞台美术学会编辑部总编)

  复排红色经典像是开卷考试,耳熟能详的剧情设置、珠玉在前的角色设置,既是一种先天的优势亦是一种先天的挑战。要在同类的作品中做出差异化,或者是创造出独特的审美价值,不仅要在经典中找到一个突破口,还必须要在叙事结构、表现手法等方面加以创新,发现更多的可能性,在新版《江姐》里能够看到这种探索精神。

  导演王晓鹰把以前一直在幕后的歌队推到前台,融入情境当中,一方面表达了情感的浓度,同时这种仪式感的歌队又可以弥漫出一种崇高的、庄严的、深沉的气氛,强化了剧本的原始创意,加重了文本和歌曲带来的震撼性。大量的舞台调度如同水中行船一样随着音乐节奏悠然缓慢地切换,不会突兀地靠切光或者演员上下场来切换。这种渐进渐出的调度处理有一种含义隽永的诗化氛围。

  这部剧有一种超越传统常规的诗意,用一种很极致的单纯,表达一种“向死而生”的壮烈,一种内在燃烧的生命力。导演对整体节奏、人物形象、舞台歌队的把握非常得当,演出还体现了当代中国歌剧演员艺术素养和形象塑造能力的整体性提升。这种表演调度架构让这一版的歌剧《江姐》展现出了极高的辨识度,既致敬了经典,又面向了未来。

  舞美视觉追求一种强烈的撞击感,一方面是色彩的色相与明暗对比,一方面是空间的虚实对比。剧中呈现出的各种对抗,可以表达出以江姐为代表的共产党人的信仰追求和生存境况、遭遇的种种困境和围剿,可以表达个人命运与国家前途的紧密相联。中性布景造型便于打造诸多场景的结合,也有利于灯光设计与多媒体设计使用大面积的冷暖明暗色调对比,展现出事件推进、人物角色的变换过程,进一步加深主题,表达出很多难以用文本和表演表达的内容。

  主创在追求一种由点及面、不断累积的“红色”——纯粹的红色是一直贯穿全剧始终的象征,串联个体情感和国家命运的联结。红色在把内化式的情绪转换成一种外放式的视觉感受,让观众在痛感的同时感受到一种庄严肃穆之美感。唯有在痛苦与磨难之中,那些熠熠发光的情感与精神才提示着什么是正确、美好,才给予我们勇气和动力,去追随永恒的信念。

田彦(中国歌剧舞剧院副院长)

  今年,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在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及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宣传局的共同支持下,由中国歌剧舞剧院重排制作演出的经典民族歌剧《江姐》(2021版)于8月28日至30日在北京正式首演。这也是剧院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在全党集中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工作部署的重要成果。自重排工作启动以来,我院陶诚院长高度重视,要求将复排歌剧《白毛女》《小二黑结婚》的成功经验运用到《江姐》重排工作中。剧院第一时间同《江姐》创排单位空军政治工作部建立联系,多次向老一辈艺术家虚心请教,共同推动重排各项事宜。北京的首演在观众经久不息的掌声和欢呼声中落幕,各界人士与多家媒体给予高度评价。通过这台演出,让更多的年轻人领略了红色经典的魅力,愿意走进剧场观赏歌剧。该剧于9月底至10月初赴外地演出。我们邀请各位专家齐聚一堂,共同探讨歌剧《江姐》再度上演所承载的历史意义及现实意义。希望这部红色经典歌剧能够持续演出,赓续精神血脉,传承江姐的精神,力求用红色精品“圈粉”年轻一代。

  (发言摘登按现场发言顺序排列)

  本版文字由黄程宜、方思佩、宁鑫/整理  图片由赵子淳、康译丹/摄

(编辑:高涵)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