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动态新闻

艺苑百花丨姚建萍:用绣花针讲述中国故事

时间:2021年04月15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微信公众号 作者:张志勇
0

姚建萍 

用绣花针讲述中国故事 

——访国家级非遗项目(苏绣)代表性传承人姚建萍

姚建萍接受《中国艺术报》专访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大力倡导德艺双馨,着力培育正风正气,弘扬艺术之美、信仰之美、崇高之美,进一步营造文艺界见贤思齐、崇德尚艺、奋发有为的良好态势,不断发现、培育和推出当代优秀文艺工作者与文艺界先进典型,中国文联近期启动“艺苑百花”项目。中国艺术报》特别开设“艺苑百花”专栏,深入挖掘优秀文艺工作者的动人故事,充分展现他们爱党爱国的崇高理想、追求卓越的艺术创造、扎根生活的精彩实践、感人至深的善行义举。“艺苑百花”第二十期,我们推出的是国家级非遗项目(苏绣)代表性传承人姚建萍,敬请关注。
 
                                                                                           视频姚建萍:一针一线总关情
  说起当代苏绣,姚建萍是个绕不过去的名字。苏绣的艺术化追求、反映时代主题、向生活的回归以及市场化探索等话题,都能够在她的实践中寻得相应答案。绣娘出身的她,凭借艺压群芳的才华和敢为天下先的性格,成为这门传统手艺的杰出传人,闻名遐迩。12月24日,为期两个月的姚建萍刺绣艺术展将在苏州博物馆揭开帷幕,展出她的一系列精品力作。一针一线总关情。她的动物绣《小天鹅》《三猫图》洋溢着生命气息,人物肖像绣《沉思》《父亲》形神俱佳,原创大型苏绣《江山如此多娇》大气磅礴,“一带一路”主题创作《西出长安》充满宏大叙事的张力……“我时常感慨家乡与国家日新月异的变化,清代大画家石涛提出‘笔墨当随时代’,我想刺绣也是这样,传承和创新刺绣艺术,用绣花针讲述中国故事,是我一生的追求。”姚建萍说。 
姚建萍作品《沉思
姚建萍为《中国艺术报》题词:守正创新 绣随时代
  1、见贤思齐  
  “翡翠黄金缕,绣成帝王衣”,在漫长的刺绣发展史上,刺绣自古便是名贵珍品,清代还在江宁(今南京)、苏州和杭州设立了三处专办御用和官用各类织绣的织造局。同时,“户户有棚架,家家会刺绣”,大量的民间刺绣满足了群众的日用需求,也诞生了像管道昇、韩希孟、沈寿等刺绣艺术大家,承载了女性智慧和社会文明的进步。新中国成立后,通过国营经济扶助、政府贷款以及外贸公司加工、订货与城乡物资交流会等形式,一改战乱时期造成的苏绣行业万花凋零的境况,促进了苏绣生产的恢复。

  ●中国艺术报:新中国成立后,苏绣的发展有什么特点?出现了哪些代表人物?  

  ◎姚建萍:苏绣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是民族瑰宝,传达着我们中国人的美好情感。新中国成立后,苏绣以苏州刺绣研究所为代表,出现了任嘒閒、李娥英、顾文霞、徐绍青、朱爱珍等一大批代表人物。苏州刺绣研究所前身是苏州市文联民间艺术研究组刺绣生产小组,建立于1954年3月8日。1955年12月16日,改为苏州刺绣工艺美术生产合作社。1958年3月8日,又与苏州工艺美术研究室合并。1960年2月,苏州刺绣研究所正式成立,下设创作设计室、针法研究室、情报资料室和刺绣实验工场等部门。研究所是政府组织的刺绣研究机构,当时全国主要绣种都有这样的研究机构,如湖南湘绣研究所、四川蜀绣研究所、广东粤绣研究所等。研究所生产的刺绣作品,是一个重要的对外文化宣传窗口。比如说,尼克松第一次访华,就是苏州刺绣研究所创作的苏绣作为国礼。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苏绣恢复和发展得很快,像顾文霞老师当年还受到了毛主席、刘少奇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她们那一代人创造了辉煌,产生了一批大师,创作了一大批精品力作,为我们整个苏绣赢得了荣誉。

2009年1月,姚建萍拜访刺绣大师顾文霞 

  后来又出现了一个大的转折,就是改革开放,改革开放不仅把苏绣的艺术传承好了,同时最大的贡献就是发展了苏绣产业。我是改革开放的见证者、受益者、建设者。我的家乡在苏州镇湖,70年前那个贫穷落后的小村庄,如今已经变成富饶美丽的全国刺绣之乡,那里辛苦劳作的绣娘已经成长为受人尊重的刺绣艺术家,刺绣也从民间日用品发展成旅游产品,进而走进艺术殿堂,服务百姓的生活需求和审美需要。更重要的是,苏绣已经慢慢走上了产业化发展道路,从代加工走向了品牌化发展,苏绣传承人也能助推当地发展,在社会经济结构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一切都让我们感到无比自豪。
刺绣工具包含绷面、绷凳、坐凳,此外还需要五彩蚕丝线、剪刀、绣花针等

  ●中国艺术报:一般认为,市场经济以及工业产品的发展,会对传统手工艺造成比较大的冲击,苏绣是如何成功转型的?    

  ◎姚建萍:“苏绣”成功转型得益于各级政府对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2006年5月20日,“苏绣”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年同月,经文化部批准,以“一所(苏州刺绣研究所)、一馆(姚建萍刺绣艺术馆)、一街(镇湖街道)”为载体的苏绣文化产业群被授予“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现在又依托“一街一馆一坊”,即绣品街、中国刺绣艺术馆、名人工作坊,升级打造“苏绣特色小镇”,把苏绣跟旅游进行配套,向外延伸,融合生产、生活、生态,发展保护整个业态,打造成全国高地。  

  以镇湖为例,苏绣号称有十万绣娘,最集中地在镇湖,人口仅2万人,从事刺绣的人员多达8000人,汇集400多家经营单位,刺绣销售产值也从2002年的2.7亿,增加到现在的十几亿,成为名符其实的低碳、环保、绿色行业。苏绣产业是富民产业,更是女性的朝阳产业。同时,它作为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符号,还多次作为国礼服务国家外交事业,在国际上成为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桥梁。 

  改革开放带来的是什么呢?最重要的是体制的变化。不管体制外和体制内,只要你勤奋,只要你能够创造出好的作品,就有发展的机会。比如我,在1998年有机会参加中国文联和中国民协主办的民间艺术博览会并得了金奖,1999年获得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同时,十万绣娘都发展起来,就形成了一种竞争,一种有益的竞争,各自的技艺水平、文化素养就会得到不断提升。
姚建萍

  2、反映时代 

  姚建萍自幼在太湖边上玩耍,清冽的太湖水造就了她骨子里的灵气,七八岁时就跟着母亲拿起细小的银针,在昏暗的煤油灯下帮母亲穿针引线。后来,她放弃高考,到苏州工艺美院学了三年刺绣,毕业后被苏州市丝绸服装厂聘为刺绣老师。但她并不满足于此。经朋友辗转介绍,姚建萍遇到了情深意重的恩师、苏州刺绣研究所的退休专家徐志慧,得以一窥苏绣堂奥。在她的作品中,有许多巨幅之作。比如,《江山如此多娇》长12米,纵1 . 56米;《春早江南》长7.5米,纵3.4米;《玉兰飘香》长12.5米,纵4.7米。这么巨大的尺度都是一针一线绣出来的,给人强烈的震撼,体现出新的意境:苏绣不仅善于表现江南雅致生活的小情小调,也可以突破尺度的限制表现家国天下、宇宙苍穹。一个生于农村、长于农村的普通绣娘,凭借飞针走线,把传统苏绣提升到了一个崭新的境界。
姚建萍跟随恩师徐志慧学艺三年,师徒间情同母女 

  ●中国艺术报:您的一些作品主题性非常鲜明,比如说关于北京奥运的,关于“一带一路”的,和传统苏绣的面貌很不一样,这种转变是怎么发生的?  

  ◎姚建萍:我深深地感到,我们赶上了一个好时代,家乡日新月异,国家大发展、大繁荣,政府对苏绣行业高度重视,给我们创造了非常好的生态、人文以及对外交流的环境。我也在不断思考,自己应该如何发挥好自身特长,为国家、社会做些什么,如何将个人的发展融入到国家发展的需要中去。我就想围绕主旋律创作绣制出一批讴歌祖国与人民、表达时代精神的苏绣作品。

《和谐——百年奥运中华圆梦》(请横屏欣赏)  

  从2000年开始,我们绣了《世纪和平——百鸽图》,表达世界和平的主题;后来绣了《我爱中华》,表达五十六个民族大团结的主题;再到2008年,我和朱龙泉老师一起向奥运会献礼,绣了《和谐——百年奥运中华圆梦》;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我带领团队花三年时间创作了《丝绸之路》系列(《西出长安》和《满载而归》,其中《满载而归》已被中国美术馆收藏);2018年为首届上海进博会主会场迎宾厅创作苏绣《玉兰飘香》……这些都是有时代性的。
《玉兰飘香》(请横屏欣赏,点击图片浏览相关报道)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我们把长城、黄河、长江这些代表性的中华符号,用刺绣的方法来演绎和表现,绣了《江山多娇》《锦绣河山》。从苏绣的题材、内容到尺幅、形式,都不拘于传统,而是关注国家的发展建设和对外交往。时代造就了我,我要回报社会。
《江山多娇》(请横屏欣赏)
《丝绸之路》系列之《西出长安》

  3、追求艺术 

  苏绣要从工艺走进艺术殿堂,不只要有娴熟的技巧,更要讲原创、讲思想、讲技巧、讲艺术。这是发展刺绣行业必须去攻克的课题。“一定要有人站出来,去探索时代性、民族性的刺绣艺术,在原创方面有所突破。”怀着这种信念,姚建萍放弃了许多投资机会,全身心地投入创办了镇湖第一家刺绣研究所。她寻找志同道合的伙伴,广泛吸收艺术、设计、科技、管理等领域的人才及经验,将她对时代精神的感悟渗透到银针细线之中,逐步形成姚派“融针绣”风格,并于2015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刺绣个展。
姚建萍苏绣个展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图为姚建萍向嘉宾介绍作品

  ●中国艺术报:您如何看待苏绣的市场化和艺术性? 

  ◎姚建萍:苏绣具有工艺性和艺术性的双重属性,基于传统苏绣的双重属性,苏绣的市场化与艺术性从古至今一直是互相影响、共同发展的。追溯历史,唐代以前的绣品多为实用及装饰之用,刺绣内容与生活上的需要和风俗有关。宋代刺绣之作,除为实用品外,尤致力于绣画。从宋朝开始,刺绣一直以生活日用品刺绣与艺术品刺绣两大趋势发展,当下,市场经济快速发展,我们依旧要统筹好艺术品和艺术商品的关系,并要以艺术品来引领艺术商品共同发展。 

  这些年,我和团队一直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国礼苏绣多次随国家领导人出访,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人民大会堂、英国白金汉宫等重要机构收藏,将刺绣艺术推到艺术殿堂;另一方面,苏绣来源于生活,也应该回归于生活,我们苏绣工作者不仅仅要呈现它的艺术性,更需要将它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去,深入挖掘苏绣与现代生活的切合点,扩大苏绣传承的受众基础,着力扩大传统苏绣在现代生活中的影响力,让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回归生活。

中国美协副主席、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向姚建萍颁发收藏证书   

  ●中国艺术报:大家普遍认为,刺绣要创新、要原创,但取得成功并不那么容易,其中难点在什么地方?  

  ◎姚建萍:刺绣当随时代,要原创,这没错,但非常难。它首先需要从思想观念上创新,同时技艺要同步创新,要从传统文化中吸收营养,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它需要勇气与能力,需要见识、胆识、知识三位一体,更需要愿意为苏绣艺术事业奉献一生的决心。

姚建萍领衔创作原创苏绣《江山多娇》

  在创作过程中,首先,刺绣稿件的设计创意就是难点。刺绣设计稿是创作的源头,是整个创作过程中很关键的第一环,但要正确把握设计与刺绣的关系就很难。比如说,设计者首先要了解刺绣及刺绣材料的运用,以及所运用针法的独到之处,不是设计者按本人的主张爱怎么设计就怎么设计。而刺绣者作为主创人员,要在酝酿时对设计意图十分清楚。设计者还要对综合美术方面有充分了解,对刺绣的各种针法熟练运用,且运用针法时不能生搬硬套,要对丝线的材料、丝光效果变化也十分清晰。

  其次,刺绣者运针时必须做到胸有成竹,设想要表现的物象,通过观察、转换,了解设计的要领与目的,用线的粗细、起针落针的长短、丝理的不同走势等等,去绣出作品的光感、质感、体积感以及空间感,达到“气韵生动、画面丰富、远观气势、近观精致”的效果。

姚建萍联袂华服品牌举办水墨姑苏服饰秀 

  ●中国艺术报:提起当代苏绣,必然会提到您,那么姚绣的优势是什么?   

  ◎姚建萍:人才优势。在这么多年的探索过程中,我们已逐渐建立了自己的团队。从创意、设计、研发到刺绣针法的研究、刺绣表现手法的探索与实践,摸索出一系列宝贵的经验。这是我们姚艺术、姚绣的核心优势。

  1999年,我放弃在绣品街购置门面房的机会,把钱投入到研发设计、人才培养,主攻反映时代主旋律的重大题材,以及人物肖像绣的研发,并创建了苏州镇湖刺绣研究所、苏州(木渎)姚建萍刺绣艺术馆。如今,我们团队所设计创作的一系列作品已被国内外艺术殿堂及重要机构收藏,展现出苏绣的风格气韵,在国际舞台上讲好中国故事。

  4、回馈生活 

  刺绣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以苏绣、湘绣、蜀绣、粤绣四大名绣为代表,加上顾绣、杭绣、汴绣、京绣、苗绣等,全国共有20多个绣种。人们穿针引线,以缝迹构成花纹,装饰织物,体现出对生活之美的热烈追求。姚建萍把自己的刺绣之路分为“艺术化提升”和“生活化回归”两个阶段,在第二阶段,她致力于将苏绣艺术融入现代生活美学,探索苏绣如何为当代生活“锦上添花”。

  ●中国艺术报:作为一名苏绣从业者,今天在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方面,苏绣可以做什么?  

  ◎姚建萍:习近平总书记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觉得这是我们工艺美术、我们的苏绣最适合去做的。苏绣本就来源于生活,美化自己的衣服和各种生活用品。那时候,我们要结婚,妈妈就把所有对子女的寄托和祝福都用绣花针绣在了图案里,绣在了枕头上,这是我们的文化传统。后来随着工业化发展,手工刺绣品越来越昂贵,大家就用不起手工刺绣了。但是今天,经济发展起来了,文化价值观又在回归,刺绣又有了用武之地。

姚艺术品牌生活馆 

  苏绣怎样走向艺术殿堂,同时又能回归生活,建立苏绣的品牌,是我的一个追求,要让传统工艺融合现代设计,构成现代苏绣生活美学,使之成为我们文化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符号。坚持以品牌助推刺绣传承,以创新引领刺绣发展,倡导东方美学生活方式,这个想法得到我的两个女儿姚兰和姚卓的支持,她们一个在清华美院读硕士,一个在美国读艺术设计,学成归来后,和我一起走上了姚绣品牌之路。姚兰在李公堤文化街区设计创建了姚艺术品牌生活馆,从空间设计到产品内容,将苏绣融入现代时尚元素,这是传统手工艺通过设计走进当代生活的一个探索之举,受到了社会及业内好评。

姚艺术品牌生活馆 

  ●中国艺术报:您曾经提到绣花针扶贫的概念,前不久,还到广西三江、内蒙古鄂尔多斯帮扶当地绣娘,作为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的副主席,请您谈谈这方面的工作。 

  ◎姚建萍:作为一名文艺志愿者的使命是什么?我想就是发挥自身特长和优势去帮助那些有需要的人。这些年,我以文艺志愿者的身份,走访了四川、新疆、贵州、宁夏、内蒙古、广西等地。中国刺绣遍及全国,百花盛开,形式多样,针法丰富,绚丽多彩。刺绣承载着时代的烙印,女性的智慧,文明的进步。当你看到这些老物件,就能知道当年她们的生活,她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走访了一些欠发达地区之后,我发自内心的感慨,想用自己的经历经验,用绣花针助力扶贫,帮助更多的牧女绣娘提高技艺、提高收入,把少数民族地区的刺绣产业振兴起来。这些年,通过培训设班、长期结对等方法,像新疆伊犁欠发达地区,一大批女性已通过自己的手工劳动过上了好日子。我们在内蒙古共建了“丝路绣院”,前不久参加中宣部、中国文联等主办的“我们的中国梦” ——文化进万家活动时,又和当地建立了结对帮扶计划,目的就是提高当地绣娘的技艺,真正把产业扶起来,一起绣出美好新生活。
姚建萍参加文艺志愿活动,为当地绣娘辅导绣艺

  5、年轻传人 

  刺绣是广大女性为美化生活而发展起来的,一针一线都凝结着绣娘的心血与智慧,应该弘扬起来、传承下去。作为一种典型“慢生活”下的工艺美术,在当前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慢下来”成了刺绣界的最大挑战。同时,每个女孩子都做得一手好针线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但苏绣又急需“年轻化”,来为传承提供新鲜血液。

  ●中国艺术报:在刺绣艺术中青年传承人高级研修班上,我发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这个领域,包括您的女儿,如何看待这代年轻人和你们的区别? 

  ◎姚建萍:她们这一代人跟我们很不一样,我们是直接从技术层面来的,她们应该说属于学院派。她们的见识、思维、审美更符合这个时代,那么未来就是她们的,所以就应该用她们的眼光、审美来设计打造苏绣的美学,使之能够应用到生活当中,走进家居和家装,让苏绣不仅仅是挂在艺术殿堂,而且能够融入我们的生活。我一直在考虑苏绣的品牌建设发展,西方有些品牌几百年了还发展得那么好,我们也要有这个文化自信,通过品牌,让苏绣能得到更好的传承,这也是我们的使命和担当。

姚建萍与女儿姚兰、姚卓 

  ●中国艺术报:年轻人对于时尚有着天生的敏感,她们也更有意愿去创新,把苏绣推向更广阔的生活,对于这些年轻人有什么特别的叮嘱?  

  ◎姚建萍:建设品牌,传承非遗。希望他们能够脚踏实地,走得更远。“90后”对刺绣文化、对刺绣技艺功底的了解并不深,就像我的两个女儿,但她们能从高校回归到苏绣,去传承传播,我已经很满足了。这既是家庭的传承,又是一份社会责任。如果这样一个出身刺绣世家又在艺术设计专业深造的孩子都不能够回到传承的道路上,那我们怎么能够说服其他“90后”年轻人守住自己的绣花针呢?怎么能够把工匠精神发扬光大呢?我也相信年轻一代有坚韧的意志力,做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的苏绣工作者,为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而努力。
创作中的姚建萍

  6、整体传播 

  与其它艺术形式相比,刺绣的创作周期很长,艺术家的创作生涯却很短。看到她们整天低着头拿着针插下穿上,很多人都无法理解,以为那该有多么枯燥无聊。但在姚建萍看来,刺绣却是造物给予姐妹们的丰富馈赠。她常用“姐妹们”来称呼刺绣同行。她兼任着镇湖刺绣协会会长、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刺绣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国刺绣一家亲”是她一直秉持的信念。

  ●中国艺术报:您对刺绣的整体发展有哪些期待? 

  ◎姚建萍:现在可以说是传统文化和工艺美术发展的大好时代。我们刺绣人有“绣花”的精神,精耕细作、一丝不苟、精益求精,面对新时代的新要求,要主动作为,积极担负起繁荣中国刺绣艺术事业的重任。我想,在刺绣专委会几任前辈打下的良好基础上,一是进一步加强刺绣行业交流协作,牢固树立中国刺绣一家亲的理念,促进各绣种共同进步;二是继续加强刺绣文化推广,做强中国刺绣行业品牌影响力;三是不断促进刺绣技艺传承和人才培养;四是激励创作更多叫得响、立得住、传得开的优秀刺绣作品。我们要共同为中国刺绣事业与产业发展作出我们这代人的努力。

姚建萍作品《父亲》(苏绣) 

  ●中国艺术报:如何看待苏绣的大众传播? 

  ◎姚建萍:虽然我国对于非遗、对于刺绣手工艺已经非常普及,但绝大多数人还是停留在以往的、很传统的“绣”的概念。一直以来,工艺好像被别人一说就不是纯艺术的东西,其实我们现在既有思想艺术的表达,又有精湛的工艺,应该走进各种艺术殿堂,向社会公众展览。

  推动刺绣行业整体发展,也是我这么多年一直在做的事情,并得到了相关部门的重视。今年7月,我们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锦绣中华”——江苏刺绣艺术精品展,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从第一代国大师到今天的国大师、省大师,还有“90后”,几代苏绣人以及其他绣种特邀代表,蜀绣郝淑萍、湘绣李艳、粤绣康惠芳、杭绣陈水琴大师等,以一个行业的整体形象走进中国美术馆,这个展览得到中国民协、中国轻工联、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以及江苏省文联、江苏省民协的大力支持,我也非常有幸参与到整个展览中并负责组织工作。2017年,我参与发起的“水墨姑苏”得到了镇湖街道和苏州高新区、苏州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在恭王府做了一场展览、一场服饰秀、一场论坛,并做了现场直播,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大众传播非常重要。有一部以苏绣为背景的电视连续剧《因为遇见你》,导演和出品人找到我,希望得到我的支持。当时,他们整个故事都已经做好了,但当他们来到我们现场,看到我们的作品,跟我们交换想法后,对剧本又进行了改编,使苏绣在电视剧中得到了更充分的展现。这个时尚剧在网上的播放量达到了90亿,取得非常好的传播效果。 

  中国艺术报:对于自己的工作有什么定位? 

  ◎姚建萍:我的工作归纳起来有这么几个方面:第一就是在创作上守正创新,坚持用绣花针创作出更多好作品,用绣花针讲好中国故事。这是我们从2000年开始一直到今天坚持的事情,以作品展现文化自信,把苏绣的美向全国人民呈现,向世界人民呈现。第二就是在这个过程当中培养一批人,建设一个品牌。第三就是通过高规格、多渠道的传播,让大家都对中国刺绣有所了解,让年轻人有机会接触和喜欢。还有就是扶贫,绣花针扶贫的工作将纳入我们今后工作的重点,帮助更多贫困地区的姐妹一起绣出美好新生活。
  姚建萍作品欣赏
中国梦——花韵系列之四
翠庭红波满清芳(请横屏欣赏)
寂寂轩窗淡淡影
春染江南
云雾黄山系列之二
小天鹅
三猫图
朋友

艺苑百花 

本期采访 

张志勇 

制作 

中国艺术报新媒体中心 
(编辑:王垚)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