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策凌敦多布腰刀 故宫博物院藏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一把清代乾隆年间准噶尔达什达瓦部所献腰刀。根据故宫相关档案资料记载,这把腰刀名为“巴罕策楞敦多克腰刀” ,“长100厘米,刀锋,前锐。刀柄木质,外蒙黑皮,护手呈十字形,饰铁錽金银花叶纹;刀鞘木质,外蒙牛皮,琫、珌饰铁錽金银花叶纹,附鹿皮套,系皮带一根。附皮签,墨书满、蒙、汉、藏文:‘乾隆二十年(1755年)十二月,厄鲁特台吉达什达瓦之妻遣头人厄齐尔以准噶尔故台吉巴罕策楞敦多克所遗佩刀来献。敕付武库韬以□□□□纪其所自并识日月’ ” ,并另附说明:“厄鲁特是清代蒙古之一部,下辖四部,即准噶尔、土尔扈特、和硕特、杜尔伯特。台吉是蒙古的一种爵位。 ”
故宫为什么会将之定名为“巴罕策楞敦多克” ,笔者经查询相关资料得知, “巴罕”应为蒙古语中指代“小”的音译, “策楞”两字并非来源于蒙古语,而是源于藏语,意为长寿,在给孩子们起名的时候,经常用到这个词语。蒙古人起藏语名字和明代蒙古俺答汗时期大规模推广喇嘛教有关。巴罕策楞敦多克即准噶尔蒙古史上的名将小策楞敦多克(?—约1746年) ,或称小策凌敦多布,也就是这把腰刀的主人。小策凌敦多布号墨尔根岱青,勇武善战,与大策凌敦多布都是准噶尔部的名将,史称“大者善谋小者勇” 。
此腰刀有着手枪造型的柄和十字护手,十字护手末端为圆端,从护手和柄型来看,相比于不少存世传统蒙古刀呈拉长的倒梯形一样的刀柄,这把腰刀和中西亚的舍施尔弯刀有更多相似之处,此外,从该刀的刀身弧度、尺寸中都可以看到准噶尔与外部交流的影响。只不过相比于各色舍施尔弯刀,此种蒙古弯刀刀格较短,刀身弧度也没有那么大。类似形制有一定的东方渊源,多为泛蒙古族群使用。从刀型来看,小策凌敦多布腰刀是一把典型的实战刀,应为马刀。其别具一格的十字形刀镡,其实是刀镡与刀鞘之间的一个锁闭机构,让刀身与刀鞘更加紧密,以防止在颠簸的马背上刀鞘松动。这种设计也是现代骑兵军刀锁闭机构的先驱,一直被沿用到19世纪。虽然现代骑兵军刀的锁闭机构已经改成了卡榫,但是依然设计在刀身一侧,可以看成十字形护手的演变结果。
从纹饰来看,护手上的金银花叶纹即忍冬纹,忍冬纹出现于东汉末期,南北朝时最流行,因忍冬越冬而不死,所以被大量运用在佛教上,比作人的灵魂不灭、轮回永生。由此可见藏传佛教对当时准噶尔蒙古多方面深层次的影响。由于游牧民族的生活习惯等诸多原因,现今存世完好的蒙古战刀并不多,如此高规格更是难得,此刀对于研究蒙古刀文化和准噶尔蒙古时期的对外交流有着重要的价值。
根据记载,这把腰刀是乾隆二十年十二月,准噶尔达什达瓦之妻遣头人厄齐尔来献。达什达瓦是小策凌敦多布第三子。达什达瓦及其子在准噶尔内部混乱的夺权斗争中被杀害,从此,这部人马由他的寡妻率领。乾隆二十年,清军开始对阿睦尔撒纳的叛乱进行大规模平定,此时达什达瓦之妻便调集本部属战斗人员主动参与,她率领的这路军队从阿尔泰山山麓出发,一直密切配合清军直捣敌营,英勇作战,立下了不朽功勋。该年十一月,为摆脱阿睦尔撒纳的吞并,达什达瓦部毅然离开水草丰盛的伊犁,迁移至清军西北大营巴里坤,主动归附大清。乾隆皇帝除了拨调大批银两、牛羊、茶叶接济该部外,还派出钦差封赐达什达瓦的妻子为“车臣默尔根哈敦” (蒙古语“聪明智慧的王妃” ) 。由于年代久远,这位巾帼英雄的名字已经遗失,但大清皇帝的封号却永久留给了后世。不幸的是,她在受封后的第二年因病辞世,葬于新疆。达什达瓦部内迁至巴里坤后仍未摆脱生存困境,巴里坤这时也是一片狼藉,达什达瓦人的生存环境并未明显好转,为此,乾隆采纳军机大臣的建议,决定把他们先安置在科布多延途一带放牧, 1756年秋迁鄂尔昆,并再次接济他们二百头牛、六千只羊和从山西调来的籽种、农具。达什达瓦人虽然暂时安定下来,但窘困状况远未从根本上解决。因此,清廷随后又应达什达瓦部之求,一支于1757年迁往察哈尔,一支于1758年迁往热河(承德) 。
达什达瓦人从伊犁迁出时,人口一万余,内迁前后,由于长途跋涉和途中与叛军激烈的战斗,人员伤亡很大,最后到达承德的仅余五分之一,为国家安定统一和民族团结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因此,这把腰刀蕴含着巨大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对于了解准噶尔蒙古史、清朝平定准噶尔历史和蒙古刀的工艺发展史都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