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动态新闻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红船赞”

时间:2017年11月03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
0

  1921年夏,嘉兴南湖的一艘画舫上,一群怀抱救国救民理想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聚集在此,庄严宣告一个崭新政党的成立!从这里开始,中国革命的火种散播全国,这艘画舫因而获得一个永载中国革命史册的名字——红船,成为中国革命源头的象征。10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带领新一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瞻仰上海中共一大会址和浙江嘉兴南湖红船。抚今追昔,习近平总书记感慨:“小小红船承载千钧,播下了中国革命的火种,开启了中国共产党的跨世纪航程。”习近平总书记说:“在浙江工作期间,我曾经把‘红船精神’概括为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我们要结合时代特点大力弘扬‘红船精神’。”“红船”经历惊涛骇浪却百折不回、一往无前。如今,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新时代的中国巨轮,正驶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美好愿景。围绕红船,围绕红船精神,文艺家们创作了诸多优秀作品,本报今天特别刊发一组文学、美术、书法和摄影作品,以弘扬红船精神,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开天辟地 敢为人先 书法

张改琴(中国书协顾问)

  

红船的水声,一直响在心间

□ 黄亚洲

  以电影形式反映中共建党史的《开天辟地》,与以长篇小说《红船》反映南湖征程的写作,对我而言,已经有好些年头了。但每当想起,红船那不平凡的水声,总是萦绕耳畔,令人感慨。

  在创作中,宏观上,要对1919年到1928年这十年的中国革命史做一个梳理,这是前提。取舍无疑是最重要的,史料浩如烟海,真真假假,从中择取,并在某种程度上加以典型化处理,也是我考虑的重要方面。在史料择取中,由于年代久远,不同的人对同一件事的回忆有差别,哪怕是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对同一件事情的回忆,也不尽相同。这是很有趣的事情。在这样的情况下,我更注重当事人最前面的一次回忆,相对来说,越接近事件发生时的回忆越准确。对于党史上有争论的部分,我会仔细琢磨坚持这种意见的有几家,坚持那种意见的有几家,然后根据自己的判断进行择取。

  应该说,不是我“选择回到起点”,而是我本来就在这个“起点”工作与生活。我是由于当年的“上山下乡”而从杭州到了杭嘉湖水乡的。三十年前,我在新设立的嘉兴市担任作协主席,也就是说,我很自然地就关注了这条不同寻常的红船。走在嘉兴的街巷间,耳边都是橹声。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由于历史局限,党史研究、历史研究禁区颇多,众说纷纭,于是我就开始研究身边这个值得探讨的创作题材,越研究,从笔尖流出来的文字就越多,直至当今。红船的水声,一直响在我心间,不曾稍停。

  “面向未来,面对挑战,全党同志一定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要永远保持建党时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的话。中国共产党在上世纪二十年代诞生、发展、壮大,正体现了从南湖启航的红船一路劈波斩浪的艰难与辉煌。习近平总书记精辟阐述过“红船精神”,这是一种“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首创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正是当前我们这个时代迫切需要的。当代发扬“红船精神”,我觉得最关键的,还是首创精神。党的事业的从无到有,从弱到强,都需要首创精神。你看,我们的国家,现在各方面都有鼓舞人心的战绩,可以说是活力四射。比如“一带一路”的眼光,何等长远;其布局,何等宏大;第一批成果,何等激动人心。说到力度空前的反腐败与纠正“四风”,又多么地深得民心!当前国际社会动荡不安,各种力量在进行重组,国内的方方面面都在持续不断地深化改革,各领域面临的课题很多,许多难题需要寻求突破,“深水区”到底怎么过,所以,不能不继续发扬红船启航“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上下一起,都要动脑筋,都要把改革看成分内事,要在党中央领导下,想尽办法,攻坚克难,把我们这个国家建设得更好。我觉得,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讲“初心”的一个很重要的内涵。

  具体到我的创作,困难始终存在,关键是历史唯物主义观在实践中的落实,各地有差异,作者这样想,别人不这样想。我感到必须要对重大历史事件与重要历史人物尽可能地公允评价。我曾专程前往上海,采访陈独秀当年的秘书郑超麟。这位饱受牢狱之灾的老人曾与周恩来、王若飞等人留学法国,喜吃法国面包,有法国面包他就谈兴较浓。我就赶紧在上海面包店购买各种各样的高级法式面包,拎了一大袋,于是这位被邓小平的女儿毛毛在采访后称作“革命老人”的郑老,难得地喜笑颜开,跟我说了很多故事。他两年后辞世,我还收到了治丧小组寄来的讣告,通知送别时间。看来这位老人把一个仅仅采访过他一次的人就划入了“亲朋好友”一栏,其中可能就有一大袋高级法式面包的作用。

  记得二十多年前开始写作电影《开天辟地》时,有人劝我千万别去碰“高压线”。我也曾困惑:好多历史,我们回望的时候还是迷雾重重,真假难辨。我一直思考,我们怎么样来尽可能地正确处理历史?会不会有意无意地由于认识的局限性,而在文学创作中继续扭曲部分历史?写《开天辟地》前,我参观南湖革命纪念馆,发现墙上只挂6位党代表的镜框。参加“一大”的不是有13个人吗?当时我就觉着了奇怪,为什么不能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去概括这段历史呢?在我下决心写剧本的时候,也有作家朋友劝我别写,说“高压线”还是别碰为好,涉及陈独秀,涉及一些“坏的”党代表,怎么写?那时节,我一遍遍去南湖,看着眼前的这条红船,心里想,这么重大的历史事件,一个有责任心的作家,怎么能不拿起笔呢?当然,电影拍完以后,我被问得最多的一个问题是:黄亚洲你有没有搞错,陈独秀怎么是好人呢?确实,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行不容易。应该说,现在不太会有这一情况了,历史的前进还是令人鼓舞的。

  处理重大历史题材小说《红船》,除了思想性、学术性之外,就是文字问题。毕竟是长篇小说,是要读者沉重地捧在手心里一行一行读的。尤其是眼下,有心读长篇的读者实在是不很多,如果板着脸讲历史,就有点不靠谱。我关心人物性格的刻画与细节的捕捉,关心历史空白处的形象思维,所以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努力。此外,我在写作中感到杰出人物在本质上都是普通人,普通人才有可能杰出,好的宣传也不是神化人。

  红船的一路驶来,千山万水,很不容易;红船的一路驶去,关山重重,也将很不容易。但是,我的认识是,只要做到不忘初心,我们党一届一届的领导班子都能面对南湖红船与党旗豪迈宣誓,那么,我们深信,红船的劈波斩浪,必将是振奋人心的,可以期许的。

  (作者为著名作家,创作有长篇小说《红船》,电影《开天辟地》编剧之一)

伟大启航——1921年中共一大会议 雕塑

杨奇瑞(浙江省美协副主席,中国美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院长)

 

南湖的船,追梦的船

□ 夏 强

  1921年的夏天,嘉兴南湖的一艘画舫上,一群怀抱救国救民理想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聚集在此,庄严宣告一个崭新政党的成立!会议一结束,他们就各自离开,将革命的火种撒向神州大地。将近一个世纪以后,一个年轻的女大学生来到南湖,来到那艘画舫前,她轻轻地将历史帷幕拉起,掀动我们未曾忘却的记忆。

  这是我创作的诗话情景剧《红船·追梦》的开场。我在剧中选取一批年轻革命先烈的诗文、书信和故事,用朗诵和情景再现的形式,用意识流来穿越特别的时空,再现在积贫积弱的旧中国,一批批有理想的爱国青年,为了民族的新生、国家的独立、人民的幸福,用自己的生命和激情去反帝反封建反压迫的艰难征程。他们不改初心、忍辱负重,宁死不屈,用鲜血和生命去开辟一条适合中国的共产主义道路。

  他们是怀抱理想为新中国的诞生做出了牺牲的工人、农民、军人和知识分子。他们年轻有为,他们坚强不屈;他们是普通人家的丈夫、妻子,父母、孩子,兄弟、姐妹……他们有着人世间割舍不掉亲情、友情与爱情,但在理想面前,他们无私地将自己的血肉之躯奉献。他们的诗歌、家信,哪怕是片言只语,处处流露出坚定的信仰与不朽的使命。与其说我是在写一部剧,还不如说是在写一首诗,画一幅画,追寻一种情,中国人民永不停息的追梦之情。他们走过的路,他们探寻的路,是一条短暂而不平坦的路,是中国人民近一百年来奋斗不息的路,是值得我们敬仰的英雄之路。

  1920年的冬天,29岁的陈望道在自己的家乡呕心沥血地翻译着《共产党宣言》。在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下,一批已经觉醒的学生、军人、工人、农民带着各自的观点集聚到一起,探讨中国的前途与命运。终于有一天,在中国共产党人的领导下,浙江萧山衙前农民运动点燃了全国农民运动的火种,第一批真正的产业工人党员队伍也建立起来了,而浙江的第一个基层党组织——中共杭州小组也组建起来。

  于是,我们就看到,“左联”五烈士中的柔石发出了《战》的号角,殷夫坚定地和他的旧家庭决裂;于是,裘古怀和他妻子的诀别书让我们心中留下永远的痛;郑复他和父亲那“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凄苦,金维映和她儿子的生离死别以及她那未曾谋面的孙女对奶奶的思念,都让我们震撼不已。

  最残酷的斗争,大多发生在最封闭的世界。在戒备森严的杭州陆军监狱,四位被捕的浙江省委书记张秋人、罗学瓒、卓兰芳、徐英与敌人坚定斗争,直到最后牺牲;抗战时期牺牲的浙江省委书记刘英在生命即将结束的时候,想到的依然是党的事业……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浙东革命根据地四位牺牲在新中国成立前夕的年轻志士,他们只有今天在校大学生一样的年纪,但他们的理想是那样的远大,他们的遗言是那样的质朴,他们的信念是那样的坚强,他们对于新生活的向往那样让今天的人们潸然泪下。

  一首首普通的诗歌,一封封简朴的家信,一个个饱含血泪的故事,一位位革命先烈的家国情怀,尽显“字里行间”。一个政党,从红船出发,历经风雨,期间无数人抛家别舍、骨肉离散,抛头颅、洒热血,只为自由的中国,民众的福祉,这样的志士,这样的政党是有大情怀、大追求的,也是值得人们期待和赞许的,这引起了我们的共鸣,彰显了伟大的红船精神。

  对于今天的年轻人来说,“先烈”有时候只是存在于书本上的一个概念,但通过戏剧的呈现,他们会发现这些先烈原来也和自己一样,是一个个质朴的、活生生的人。他们生活、理想、追求的“字典”里,除了革命、牺牲,还有夫妻之爱、父子之念、母子之情,他们也充满着人间的烟火气和人与人之间的脉脉温情。而这一切,就发生在我们的南湖边,我们的红船边。

  南湖的红船,用一派红色的笔墨将旧中国漆黑一片的夜空撕开,用中华民族优秀儿女的自觉,发出了睡狮猛醒的呐喊,给中华大地带来了新的希望。我以一种诗画的写意手法来描摹这种深刻与伟大。我仿佛看到我们的党从初创时期的开天辟地,到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劈波斩浪,到抗日征途的伏枥前行……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续写出举世无双的宏伟篇章,终于将当初那艘在风雨飘摇中的小船,铸就出今天能够在世界大潮中昂首挺进、驶往实现中华民族百年梦想彼岸的巨轮。

  我仿佛看到,以“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为内核的红船精神,始终照亮着我们的奋斗历程。“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这种精神已经转化为我们百年追梦的原动力。

  “东风既起,千帆竞发。”在这百舸争流的新时代,我们唯有扬帆奋力前行,才能把红船精神一直延伸下去,并且永远地延续下去。“行百里者半九十”,十九大迎来新征程,“两个百年”的伟大梦想蓝图已经描绘。当新航程在南湖红船扬帆再出发时,我们站在高昂的船头上,前进的号角已经嘹亮吹响,那鲜艳如初的党旗,还将高扬起首创的信念、奋斗的执着、奉献的情怀,继续走在时代的前列、勇立改革的潮头。

  我之所以要创作《红船·追梦》,就是想选择一个恰当的手法,用发生在中国、特别是浙江这一块孕育了党和红船的大地上的人和事,来展现中国人民近一百年来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来弘扬伟大的红船精神、追梦精神。我想向今天的人们传递一种强烈信念:人是要有信仰的!人是要有追求的!

  因为我永远铭记着:南湖的船,是红色的船,是追梦的船。

  (作者为杭州市戏剧家协会主席团成员,创作有诗话情景剧《红船·追梦》)

 

自南湖启航驶向新时代

——谈《启航》的创作过程

□ 何红舟

  10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带领新一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瞻仰上海中共一大会址和浙江嘉兴南湖红船时指出,上海党的一大会址、嘉兴南湖红船是我们党梦想起航的地方。我们党从这里诞生,从这里出征,从这里走向全国执政。这里是我们党的根脉。习近平总书记的话,引起我的强烈共鸣,让我不禁想起自己创作以红船精神为表现对象的国家重大历史题材创作《启航》的点点滴滴。

  为了创作《启航》,我选择表现一大在嘉兴南湖继续召开为主要内容,这种选择主要基于以下两点:一是嘉兴南湖的红船已成为中国共产党成立时不可或缺的一种象征;再是我工作的中国美术学院就在浙江,对于创作资料的收集较为方便。但创作构思过程并不顺利。《启航》的画稿经过了反反复复的修改,才有了最后这两幅稿子。两幅草图均选择一大代表登船这一瞬间来表现一大会议转移到南湖召开时那种神秘而庄重的氛围。两幅画稿有明显区别,一幅表现一大代表乘小船陆续登红船;另一幅则是代表们从湖边的跳板登船的场景。两张草图的这种区别也包含我经营的苦心在其中。原因之一是在浙江省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中,我有幸也承担了表现一大南湖会议这一题材的创作任务。我希望全国的、浙江省的这同一题材的两张画不要雷同,所以做两个稿子是必须的;再者可以为国家订件提供两个方案作为选择。最后,在2007年5月北京召开的全国历史画草图评审与现场观摩会上,尽管有评委倾向于一大代表由跳板上船这张稿子所体现出的庄严,但多数评委还是认同从小船上大船这张草图。这里我要感谢浙江省的专家评委们的信任,他们决定全国选完后另一张则作为省里的订件由我放大完成。

启航(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入选作品) 油画 何红舟 黄发祥

启航(浙江省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获奖作品) 油画 何红舟 黄发祥

  在我心中两张稿子都是难以割舍的。在整个构思的过程中,我反复查阅了大量有关一大的资料,其中一大代表的生平深深地触动了自己,深感一大代表身上都流淌着要改变旧中国的一腔热血。他们当时是一群年轻的、自觉的、渴望肩负国家及民族命运的知识分子,暂且不说其中某些人的历史命运发生了何种变化,我的内心很希望能将参加南湖会议的全部代表都在画中有所表现。所以,我在画稿中尽量想安排好每个代表出场位置。根据李达夫人王会悟的回忆,南湖红船并不能直接停靠烟雨楼前的码头,而是停在湖中,由一只小船(称拖捎船)往来于码头与大船之间接送客人。如果表现这样方式上船,很难表达出我想将一大代表全部画进去的初衷,于是我设想一大代表由码头边的跳板上船,这样的安排可以将一大代表较为轻松地安排在画面中。而且这样画面容易体现出会议的庄重,然后我尽量加重画面的色调,强化了风雨前的效果,将光线断断续续地集中在代表身上,使画面的神秘感有所加强,也使较多的人物在空间展开时有主次之分。这张构图在人物表现的主次关系中,侧重于2002年中共党史新编中的排序,突出了李达、李汉俊、陈潭秋和董必武的地位,青年毛泽东则紧随其后。后来,在我的合作者黄发祥老师的协助下,历时七个月的紧张工作,完成了这张5米长、2.5米高的创作。作品完成后的效果基本达到了预期要求。

  不过在这张画中我感到还有一些问题解决得不够理想:首先是画面的总体效果有些“平”,这与我总是想将一大代表全部表现出来的想法有关,难免有平均对待的嫌疑。第二,在表现庄严而神秘的气氛时,还缺一点更为“真切”的感觉,思前想后,缺的是对那个时代总体特征的把握。在清朝灭亡之后,民主共和的思想有所传播,但随之而来的是政治混乱与社会动荡,可以说“动荡”成了那个时代的特征,如何表现这点也是值得深究的。在反复比对另一张由小船上大船的稿子时,发现小船上大船的不稳定感觉,以及对激荡的水面的表现,有助于加强那个时代的特征给予人的感受,暗示出那个时代环境的艰险,从而可以更好地烘托“启航”的主题。在两张画面的比较中,还感受到《启航》这张画的主题思想是表现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共产党这艘大船的启航,人物是主要的表现对象,但决不是简单人物群像的聚合,而是主题性创作。在由小船上大船的这张稿子的人物组合中突出的是总体的动势,这种方式更吻合主题思想的表达,也更有可能突破画面平淡的效果。

  总体来讲,国家工程定稿的这张画面较之浙江省那张在构图、气势方面具有一定优势。特别是我和黄发祥老师有了省里这张画的制作经验后,如何将全国这张画得再好些也就有了一定的把握。然而在上正稿时,人物的安排却依然面临一些困难。例如:参加一大的毛泽东怎样安排与表现?浙江的文史专家在审稿会上曾指出:一大代表中后来出了两位重要人物,毛泽东和董必武,这是需要重视的。浙江省里的这张画完成后,反馈的意见也集中在毛泽东的位置安排与形象塑造方面,主要问题是不够突出。从历史事实上讲,参加一大会议的毛泽东,还是一位年轻的地方代表,但我们今天来创作这样一件历史画作品,还需要考虑到中国共产党后来的历史发展情况,作为党和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的形象应该放在一个比较重要的位置上面,这也是一种对于历史的尊重。当然,不能太过头,把毛泽东塑造为一大会议的主导者,所以,我们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动了一些脑筋。比如,毛泽东和董老尽管处于画面的中心,但在处理上,毛泽东衣服的颜色稍暗一些,我们没有将他放在船头,而是放在了一个比较动态的位置上,确保了矗立在船头的一大会议的几位中心人物依然显而易见。“两个中心”最终统一在代表们“匆匆上船”这一动态的合理性中了。从完成后的效果来看,这样的处理基本达到了我们的目的。这个目的实际上也是我们创作的一个指导思想,在整个创作过程里,从构思、构图到人物的安排再到人物形象的塑造无不以其为原则,即:将历史事实与人们的“普遍记忆”恰如其分地结合在一起,这个指导思想成为我们在这次历史画创作中贯穿始终的核心。

  这两张表现一大的历史画《启航》,创作历时三年,前后完成的两张画最终没能放在一起做个比较,让我们再仔仔细细地回味其中的得与失。我想历史上的许多画家就同一题材产生变体画的原因可能是在对历史的观照中作者渴望追求不同的心境及情感的体验所致。因为,如何将个人的体验与民族的记忆相融合,这的的确确是历史画创作的关键,要处理好并非易事。在整个创作过程中,从构思、构图到形象塑造,从色彩的调控到笔意与胸意的结合,其间的种种如意与不如意现在已如五味杂陈留在了自己的心底,要将一些心得总结好,尚需假以时日。经过这一次历史画的创作历练,让我感受到绘画可为的天地是广阔的,它或许真的成为开启自己历史画创作征途的一次启航。而习近平总书记这次瞻仰上海中共一大会址和浙江嘉兴南湖红船时的讲话,更让我感到艺术家应该担负的文化使命。不忘初心,继续前进,艺术家正当时,艺术正当时。

  (作者为中国美院绘画艺术学院油画系主任,大型油画《启航》作者之一)

 

红船闪新光

□ 石明洪

  10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带领新一届常委在上海参观完中共一大会址后来到嘉兴南湖边,瞻仰红船。这座由习近平当初在浙江担任省委书记时启动建造的南湖纪念馆,陈列了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的风雨历程,多年来,它已经成为党史纪念馆,也早已成为扎根老百姓心底的一座丰碑。当年秘密召开中共一大会议的小小红船,如今也已成为承载中共梦的“巨型航母”。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所概括,红船精神就是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就是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就是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中国共产党从最初的几十人发展到今天的八千多万人,成为全球最大的政党,这靠的是不忘初心,矢志不渝。也唯有不忘初心,方可告慰历史,告慰先辈;方可赢得民心,赢得时代;方可善做善成,一往无前。

  秀水泱泱,红船依旧。嘉兴因红船而早已成为全国各地党员爱国主义和党史教育的基地,每年都有大批党员前来参观学习。通过参观,他们深刻认识到成功不容易,发展壮大不容易。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必须始终牢记党章,严格要求自己,思想上重视,行动上警示。新中国成立以来,嘉兴这块全球最适宜人类居住的长江三角洲区块,在当地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的创新创业拼搏奋斗下,正进行着开天辟地的事业,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

  南湖不再只是承载眼泪的地方,到处是欣欣向荣的景象,温暖的阳光每天都热情洒向大地,洒在勤劳的人民刻苦拼搏的心上。美味的五芳斋粽子早已深入人心,畅销海内外;壮观天下无的钱江潮每年都吸引无数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一睹方休;乌镇、西塘恰似从远古走来的清秀古典女子,它们正像国学一样越来越吸引五湖四海的人们探究的目光;王国维、徐志摩、穆旦、茅盾、丰子恺等名人荟萃,人杰地灵的嘉兴正在吸引全球关注的目光,红船正散发出新时代的万丈光芒。

  透过红船斑驳的痕迹,我们看见延安时期共产党人与革命群众在南泥湾艰苦朴素、战天斗地、风雨同舟、齐心协力、共渡难关、众志成城的场景;看见遵义会议在危险关头挽救红军、挽救革命、挽救党的紧迫;看见二万五千里长征时无数红军生死度外的艰苦卓绝的爬雪山,过草地。

  96年的风风雨雨见证中国共产党从无到有,由小变大,由弱变强。无数铁的事实一次次表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就没有中国今天的繁荣富强。中国共产党总结出来的群众路线,处处依靠群众,时时联系群众,心中有百姓。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只要不脱离群众,紧密团结群众,就可以众志成城,就可以带领十三亿人民奔小康,铸辉煌,实现中国梦。

  南湖水够深,深得足以让红船随波荡漾;南湖水够清,清得可以让多情的鱼儿撒欢。红船有爱,国人有福。十九大绘制的新的蓝图必将把中国引向更加繁荣富强的新的高度。

  (作者为浙江省嘉兴市海宁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秘书长)

一蓑烟雨,南湖生辉

□ 刘 晗

  南湖一直用她阅尽沧桑冷静的眼,注视着身边的古往今来;一直用她坚韧的信仰,倾注于她的儿女顽强的思想,凝重的气质。今天随着我和党史专家一行一起去嘉兴南湖撩开她历史的幕布吧。

  我们一路泛舟,岸边细柳成行,偶见几片柳叶伴着花香悄然飘落在水面,如一叶叶小舟,也泛舟湖面,林荫曲径,小桥流水,微风清爽怡人,一种沁人心肺的清新将历史的画卷在脑海中缓缓展开。

  嘉兴南湖与杭州西湖、绍兴鉴湖,宁波东钱湖合称为浙江四大名湖。抬头所见高大的石坊上两个墨绿色的大字“南湖”已告诉我们,眼前烟波浩渺的水面就是闻名中外的南湖了,位于嘉兴市区东南南湖路西侧,现面积41.6公顷,因位于嘉兴城南而得名。古代也称马场湖,东南湖等等,其与西南湖似交颈鸳鸯,故两湖又合称为鸳鸯湖。

  我们的船来到湖心岛上,湖中小岛呈圆形,面积约1公顷,岛上有以烟雨楼为主体的古园林建筑群。烟雨楼始建于五代,原址在南湖之滨,明嘉靖年间迁于湖心岛上,现存为1918年重建之楼。清乾隆皇帝曾六下江南,八次登临岛中的烟雨楼。乾隆皇帝在此先后题诗十四首,盛赞这里的湖光水色和楼台烟雨,流连不忍离去。历代文人、学士接踵而至,观名楼,赏美景,吟诗作画,给南湖留下了许多动人的画卷和诗篇。现在湖心岛上还保存着一批珍贵的刻石,其中有米芾、苏东坡、苏辙、吴镇、董其昌等名家的手迹,和历代多次修葺烟雨楼后留下的碑记。

  我仰望着烟雨楼,掩映在深深浅浅的,娇憨的,蓬勃的绿当中,让人不由得心生欢喜。楼周围亭阁、长廊、假山、花台,疏密相间,错落有致。烟雨楼徜徉在小岛上,薄雾朦胧,丰润端庄。小岛游荡在湖中央,自在、纯粹、悠然。烟雨楼,泛着历史的光,低调行事,从不张扬。楼前檐悬董必武所书“烟雨楼”匾额,楼下正厅楹联:“烟雨楼台,革命萌生,此间曾着星星火;风云世界,逢春蛰起,到处皆闻殷殷雷。”看着这苍穹有劲的大字和充满革命信念的楹联,脑海里不由浮现出一群革命志士斗志昂然、毅然参加革命的情景。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因上海法租界巡捕的袭扰,经过王会悟的介绍和安排,被迫于8月初转移在“轻烟漠漠雨疏疏”的嘉兴南湖,参加中共一大的代表们陆续来到这里,登上一只普通的游船。现在这一条普普通通的小船展现在我们眼前,这只船既不靠岸,也不停泊,静静地在水中来回荡漾。这艘革命“摇篮”画舫,经历近百年风雨沧桑,独有雍容的气定神闲。船身长16米,宽3米,前后设有两座拱顶雨篷,舱内设有条桌长凳,灯盏茶具一应俱全。触景生情,令人肃然起敬,仿若见到众多革命前辈出生入死,用高超的智慧和胆识英勇斗争,力挽狂澜。就是在这里,他们继续探讨救国之策,他们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代表们在游船上讨论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和第一个决议,一个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由此诞生,拉开了掀动世界、席卷华夏的历史序幕。使得现在的南湖不仅有了一份柔美,又因此更添了一份英气。从这里离开后,一大代表们把革命的火种带向全国各地。嘉兴南湖,从此成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中国革命航船的起航地,嘉兴南湖中共一大会址归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那天那时那刻,我们的灵魂触及了党最初的气息,我和编导都不约而同地在红船停留下来拍照留影,亲密感触来自一把欣然绽开的“红船精神”的生命火炬。

  站在南湖边的“嘉兴火车站”,巨大的车头、蜿蜒的铁轨、老旧的站牌和繁体字的“沪杭线”前,都让人脑海中浮现出当年一大代表乘火车从上海来到嘉兴开会的历史画面。我们仿佛穿越历史的时空,亲耳听到那铿锵有力的话语,感受到那喷薄而出的热情。

  静静地站在湖边,湖水清清,岁月悠悠,奔涌而来的春花,夏日,秋月,冬雪似乎还在讲述远去的革命历史,湖畔边的红船像一位饱经风霜的革命志士,亲眼见证了决定中国革命命运的历史时刻,永载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历史始终荡漾在南湖上驶向光明,不曾离去。我们回望过往,好似那榆荫下清湖下的船桨,不是船桨,而是沉淀着彩虹似的英雄梦。撑着一支长篙寻梦,向着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我们一起在星辉斑斓里高声放歌。此时,空气中扑来了信仰的味道,始终清新,始终湿润,始终甘甜。临去时,我轻轻抚摸那些灰色的烟雨墙壁,希望能将它那不卑不亢的精神烙印在我的手心,将那96年前的一段记忆铭刻于心。

  (作者为浙江嘉兴作家)

嘉兴南湖 摄影 盛建生(嘉兴日报摄影记者)

红船精神,永放光芒

□ 金 霖

  从漫漫长夜中走来,从封建专制的鞭雨中走来,中国,在二十世纪的早晨,闪耀出铁锤、镰刀的光辉。金色的理念,唤醒亿万双渴求光明的眼睛,仰望东方。

  如果说,西方有一艘“诺亚方舟”拯救了人类,那是《圣经》中的一段神话。在东方有一艘“南湖红船”,开天辟地,载着中华民族的信仰,前进在正义和理想的航道上,赢得全世界的鼓掌,已成为永恒的史话。

  前行万里,不忘初心,道路决定命运。

  从党的一大到党的十九大,一条主线一脉相承哟,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感慨抒情:“秀水泱泱,红船依旧;时代变迁,精神永恒。”

  从党的第一个纲领到党的十九大报告,续写着一篇又一篇中国故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挥动手臂,比喻说:“从小船一直划到巨轮上,驶向光辉的彼岸。”

  中国,二十世纪,血与火的洗礼,红红火火,彪炳史册。

  二十一世纪,中国,民族复兴的红船承载着中国梦,好风扬帆,航向新时代……

  路漫漫其修远兮,奋斗永远在路上。

  (作者为浙江嘉兴作家)

南湖红船(外一首)

□ 晓 弦

  一片日历,使一次血潮充满悲壮

  在七月青铜的阳光下

  一片红色的日历,使锤头与镰刀的爱情

  开满意志的花朵

  使一场分娩,生动在黎明的晨曦

 

  其实太阳决不是心血来潮

  说诞生就诞生,最初时候

  这金属的声音如一只号角

  捅开夜沉重的炉膛

  真理和苦难双双涅槃

  渐次扩展为天际最后的灿烂

 

  难怪以后的事大多充满火药味

  指向简单又集中,而在进入

  一条画舫吃水很深的遐想前

  那些行星般令人瞩望的先人

  早已将头颅别上裤腰

  将赴汤蹈火认作一种时尚

  最后化成闪光的磨刀石

  成为锤头与镰刀最和谐的诤友

 

  如今,先人们在云端仙游

  他们留下的锤头与镰刀,与一条红船一起

  成为万劫不灭的精神

  照耀人间

  使我们的爱情通体透明

鸟瞰南湖

  是一只衔起绿色使命的七彩大鹏

  从一幅江南水墨画中起飞

  她巨大刚劲的翅膀

  拍打着迷幻而醒目的秋日暖阳

 

  白鸽们一定是听到了激越的鼓点

  不是盘点,是一场正在变焦的鸟瞰

  而南湖,是最最澄澈的底色

  动人的桨影,弥漫着馥郁的菱香

 

  大鹏盘旋,她望见

  版画似的村庄,油画般的城郭

  经典而鲜亮的南湖纪念馆

  像一艘不忘初心、有着永恒体温的巨轮

  而南湖红船,是她劲搏的心跳

 

  大鹏越飞越高,她吮吸着

  七千年马家浜稻作文化的气息

  那些沉默的石锛、剔透的玉琮

  那些坚持数千年的乌黑的菱角

  心中的喜悦,经由一只陶罐说出

 

  大鹏越飞越远,她看到了

  粗犷的滚灯追着生动的皮影,以及

  江南精彩纷呈的中国式掼牛

  她还看见,休闲的合唱广场

  那些德语、英语、俄罗斯语的鸟儿

  此刻,一律用纯真的中国母语发声

 

  她飞得更高了,她要点赞

  用被阳光擦亮的喙,点赞“嘉禾新十二景”

  以及画轴般展开的钱江潮涌

  点赞富饶的长三角腹部

  改革的玫瑰,正恣意开放,她看到

  如链般的水乡乌镇,以及古运河

  正向世界甩出自信豁达的水袖

 

  她有蓝天般的眼眸

  有鹏程万里的前景

  她是稀世大鸟啊——

  拍打着华美的翅膀,迎风向前

  她与南湖里的红船,押同一个韵……

  (作者为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文联副主席)

(编辑:王渝)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