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动态新闻

宁夏“名片”的当代叙事——纪录片《贺兰山》观后

时间:2017年02月15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赵志伟
0

纪录片《贺兰山》剧照

  因了南宋抗金名将岳飞的一句“踏破贺兰山缺”,地处我国西部的“贺兰山”声名远播,不论是否张冠李戴。正如毛主席诗词“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同样令“六盘山”家喻户晓。这两座大山,一北一南,坐落于今日宁夏境内,皆是诗意盎然的巍峨峻拔。日前,一部由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出品,宁夏文化产业投融资有限公司、北京上造影视传媒有限公司承制的大型纪录片《贺兰山》亮相央视科教频道,以“贺兰山”为原点和文化符码,分为《山魂》《水脉》《家园》《丝路》《融合》《共生》6集,每集一个主题,环环相扣地将宁夏这张“名片”擦亮。在每一集片子里,现实与历史相辉映,文明和自然可对话,中外之间有沟通,今古上下传承延续,既让不甚了解宁夏这片土地的人们感到可亲、可爱,更让一直以来生活和居住于这方黄土的乡亲们重新审视“美丽中国”。

  以国际视野讲述宁夏故事

  长久以来,中国纪录片里不乏歌颂名山大川之作,《话说长江》《黄河》《望长城》《大黄山》《大秦岭》《问道武当》等等,不胜枚举。而一部讲述贺兰山的纪录片,如何在众多同类题材中脱颖而出,使人过目难忘呢?本片总导演金铁木向以大制作和“真实再现”见长,继前作《神秘的西夏》之后,镜头回转,聚焦现实,“真实再现”已无用武之地,但大制作中的“大”格局却得以传承,一如《圆明园》《玄奘之路》等,站在人类文明的高度,以国际视野讲述中国故事,这一点持之不变。《贺兰山》之于宁夏故事,当是传承其拍片之魂。

  贺兰山是中国西北地区的一座自然之山,位于宁夏与内蒙古阿拉善盟的交界处,海拔高度难以比肩喜马拉雅,秀美清幽不如峨眉青城,但它却与大兴安岭、阴山、祁连山一起,共同构筑了中国北方天然的地理分界线。在历史上,贺兰山一直是游牧与农耕两大文明的交流融合之地,也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支点。独特的区位优势,造就了这座多元文化之山,自古以来就颇为商业化和国际化。在第五集《融合》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丝绸、茶叶、纸张、印刷术等,路经宁夏辗转传入中亚、欧洲;而西来的葡萄、胡桃、胡麻、胡萝卜、香料等,则增添了中国人的味蕾记忆;甚至狮子这种原本中国不曾有的动物,在传入内地后久而久之竟然变为瑞兽,还形成了逢年过节的中华舞狮文化,至今名扬海内外。《贺兰山》正是立足于这种国际视野,将今日宁夏的枸杞带到了世界各地、贺兰山东麓的葡萄酒媲美法国波尔多、中阿博览会永久落户银川……一幕幕宁夏人的故事就是中国人的故事,一个个宁夏人的自豪就是中国人的自豪。如今站在世界看宁夏,看贺兰山、黄河、丝路文明、宁夏人,这生生不息的现实脉动,不恰是“一带一路”国内外战略意义的生动诠释?

  当然,讲述宁夏故事少不了具体的人和事,更离不开人物细节的刻画和描摹。在《贺兰山》里,唐永祥孜孜不倦做砖雕、美丽而睿智的潘嘉钰奔波于世界各国、王有德自始至终的治沙成绩令人叹为观止、苏阳的花儿和乐队动人心魄……所有这些,可以说与本片执行总导演张飏的审慎择选密不可分,多年在央视拍片的经验积累,令他厚积薄发玉成于此,当非一日之功。

  将文化符号融入现实逻辑

  宁夏深居西北内陆高原,从西面、北面至东面,由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和毛乌素沙地相围,南面与黄土高原相连。假如没有贺兰山的南北纵贯阻寒流,如若不是九曲黄河蜿蜒而过宁夏,今日的“塞北江南”就是南柯一梦的空话和幻想。恰是贺兰山的高峻地势,既削弱了西北高寒气流的东袭,又阻止了潮湿的东南季风西进,还遏制了腾格里沙漠的东移。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贺兰山与黄河将宁夏平原左拥右抱的地理优势,赋予这片土地独特的人文风貌。“贺兰山下果园成,塞北江南旧有名”,从唐朝诗人韦蟾在《送卢潘尚书之灵武》的诗句中,足见“贺兰山”早已成为宁夏地区的地理坐标和文化符号。

  《山魂》和《水脉》铸就了《家园》与《丝路》,生活在这里的各族人民在《融合》中《共生》,这6集纪录片如一篇篇严谨的影像美文,将文化符号融入现实逻辑。拙朴奇特的贺兰山岩画、怀古思悠的水洞沟史前文明、苍茫荒凉的西夏王陵、繁冗神秘的西夏文字、跳脱山峦断崖的岩羊、“拓”姓集中的南长滩村、充满浓郁特色的回族剪纸和舞蹈,以及六盘山木版年画、须弥山大佛、青铜峡大坝,还有秦长城、镇西堡、贺兰石、黄河水、珍珠米、葡萄酒、硒砂瓜、红枸杞、羊杂碎、炸花花等等,宁夏雄浑的自然风貌、魅力多姿的现实生活与悠久的历史文化融汇交织成一体,立体而生动地为丰富多元的中华文明史书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镜头里的气象员付赟、护林员孙国亮、种水稻的包立新、深情守护长城的杨国兴、在广州打拼的张少峰、到中国来种葡萄的法国人蒂埃里、给汉族同胞送油香的铁占明、刚刚学会骑自行车的翟方兄、民谣歌手苏阳……这些普通而平凡的宁夏人,从幕后走上荧屏,他们的故事就是今日宁夏人的故事,他们的奋斗和坚守就是今日中国人的缩影,他们的个人历史共同汇聚于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中,滴水成河、百川入海,浩浩荡荡,读懂了他们就读懂了宁夏,也就读懂了中国。

  用高端影像打造地域名片

  宁夏回族自治区正式成立于1958年,作为中国五大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大杂居、小聚居,鲜明的地域特色令这里风情万种。贺兰山缺、黄河文化、丝路文明、葡萄美酒……如果说纪录片《神秘的西夏》是将大白高国那段失落的宁夏文明重新打捞和显影,那么《贺兰山》就是对当下宁夏的叙事和写实。全片采用4K超高清摄影机拍摄,充分调动纪实影像语言的写真魅力,画面精美大气,音乐悠扬壮美,“美丽宁夏”呼之欲出,立体、丰富而鲜活。

  本片虽也涉及许多历史信息或故事,但没用一个情景再现的镜头,而是通过航拍和空镜来表现,目的是让观众在现实的时空中通过纪实画面去感受历史,给观众以充分的想象和延展空间。比如贺兰山岩画,作为地球上地理单元内数量最大、最集中的古人类岩画区,宁夏文明在这里萌生承启。试想当年的某月某日某时,有一些内心世界丰富或调皮的猎人,偶然兴之所至,攀爬到某块岩石上信手涂鸦……亦或者是认真而虔诚的先民图之以岩,去表达某种美好的愿望?所有的这一切,只是点到为止,以实写虚,任凭观众放飞想象的翅膀遨游九天。著名画家韩美林就曾多次考察贺兰山岩画,以获得艺术创作丰富的灵感。

  《贺兰山》片名的设计,以及片头、片尾音乐的选择,曾让张飏颇费心思。片名是从贺兰山最著名的人面像岩画开始,过渡到西夏文贺兰山三个字,再到现代电脑设计的贺兰山字体,艺术而凝练,简约却不失大气。短短的数秒设计,穿越历史并感受现实,宁夏文明的辉煌和悠远活灵活现。

  花儿,是广泛流行于我国宁夏、新疆、甘肃、青海等西部省区的民歌,被誉为大西北之魂。在《贺兰山》中,片头背景音乐是宁夏花儿歌手马少云的原生态清唱,歌声穿梭于贺兰山和黄河水的山峦水脉间,辽阔、空灵、抒情,涤荡心魂。“宁夏川∕两头子尖∕东靠黄河西靠嘛贺兰山∕金川银川米呀和粮川……”片尾曲是宁夏民谣歌手苏阳结合了现代音乐元素的花儿《宁夏川》,说唱韵味,一样的特色浓郁、起伏跌宕。前后两首音乐制作,一个代表传统,一个彰显现代;前者是乡野风,后者蕴城市味。

  历史是昨天的现实,现实又是明天的历史。如果说纪录片《神秘的西夏》是用现代视听语言揭秘和还原一段神秘莫测的宁夏历史,形塑了历史宁夏——西夏王朝的光芒和风姿,那么《贺兰山》就是用高端影像为宁夏打造的又一张地域名片,建构着今日宁夏的蓬勃和朝气。

(编辑:晓婧)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