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在艺术创作与教育的路上不断前行”
各界人士送别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教育家王金璐
6月7日,端午节前的一场夜雨令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中的建筑与树木显得更加肃穆。大礼堂前晨风瑟瑟,草木含悲。中国戏曲学院教授,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导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教育家王金璐先生遗体告别仪式上午10时在这里举行。
王金璐先生
“武生翘楚关圣神韵兼杨兼黄展芳华 国戏栋梁生部冠军亦演亦教育桃李”,告别室外,挽联高悬,一旁的屏幕循环播放着王金璐先生生前的艺术影像。告别室内,耳边萦绕着先生生前演出剧目的京剧乐曲,两旁放满了由亲属、弟子及社会各界敬献的白色花圈,中间端放遗像,照片中,先生眼神坚定,表情和蔼,绿叶素荣簇拥着先生的遗体,安详宁静。中国戏曲学院师生、王金璐先生的弟子、京剧界及社会各界人士近千人早早地便来到现场排起长队。队伍井然有序,大家胸戴白花致哀,向逝者鞠躬,送别先生最后一程。
王金璐先生于6月1日7时30分在北京家中安详仙逝,享年96岁。他离去的消息令许多人震惊与悲伤。“先生的离去太突然了,我心里非常难过,五一节期间我还上他家去和他聊天。”19岁就跟随王金璐先生学戏的大弟子杨少春表示:“他对待学生、对待京剧事业特别热爱,特别希望能将自己会的艺术传承下去。他文武兼备,既继承传统,又不保守,博采众家之长,没有门户之见。那时我跟他学戏,他还经常对我说,‘我会的就这么点儿,你多去跟别的老师学学’,这种开通十分难得。他还非常重视京剧武戏方面的文学性改革,尤其是在武戏文唱方面,既要有过硬的武功,也要能演好角色。先生晚年在生活上有时会迷糊,可一聊起戏来,就什么都清楚了。”
“当时我们感到很幸福,除了看先生在舞台上表演外,在台下的每一次教学中,无论多么繁难的技巧,先生都一招一式亲自示范”,中国戏曲学院教授、王金璐先生亲传弟子周龙回忆起30年前跟随先生学戏时的场景,万分感慨:“先生在舞台上的艺术造诣让我们后学者仰视;在长达40年的专职教书育人期间,先生的学生数以百计,只要是来向他请教的后学者,他都悉心指导;在为人德行方面,先生平易近人、和蔼可亲,是我们的榜样。正是从先生身上学到的这些宝贵财富,支撑和激励着我们一直在艺术创作与教育的路上不断前行。”
京剧表演艺术家孙毓敏也来到了告别式现场,她对记者说:“王老师作为一位艺术大师,艺术修为全面,文武兼备,从小就是小神童,而且曾经还成功克服了腰伤的困难,坚持京剧艺术生涯,这正体现了我们中国京剧的精神,他自强不息的精神需要我们继续继承。”
“王先生是京剧武生行当的翘楚,对京剧事业有很大的贡献”,首都师范大学大一学生贾源和几位同学一同向王金璐先生告别,他说:“我虽然不是戏曲专业的学生,学的是师范类专业,但我从小就爱好京剧,我曾经在后台看到过先生悉心为学生指导的场景,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作为年轻人,我也会以先生为榜样,今后做好育人工作。”
《八蜡庙》饰演楮彪
《恶虎村》饰黄天霸
《战宛城》饰张绣
王金璐先生1919年生于北京,原名王庆禄。1931年,考入中华戏曲专科学校学习,艺名王金禄,后改名王金璐。从陈少武、王瑶卿(兼教老生)、王荣山、蔡荣贵、鲍吉祥、张连福、包丹庭、文亮臣等老师学习老生、老旦,从曹心泉学昆曲。1934年,拜京剧大师马连良为师,学习《清官册》《四进士》《甘露寺》《群英会》《借东风》等戏,打下坚实的老生基础。15岁后专攻武生,先后师从曹玺彦、迟月亭、诸连顺、沈三玉等名师学武生戏,得到杨(小楼)派、黄(月山)派武生名师丁永利和“红生泰斗”李洪春的精心培育,成为武生全才。他自幼习艺勤奋,功底坚实,博采众长,戏路宽广,善于继承。他80余年的艺术生涯中,在继承杨(小楼)派 “武戏文唱”的基础上,结合自身条件,在长时期的舞台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寓文于武、文武兼容”的艺术风格,擅演剧目有《长坂坡》《挑滑车》《林冲夜奔》《恶虎村》《战宛城》《连环套》《跨海征东》《安天会》《骆马湖》《翠屏山》《百凉楼》《七侠五义》等。2011年,获得中国文联和中国剧协授予的“中国戏剧奖·终身成就奖”。
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
课后练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