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

大道同工——当代工笔画七人展即将启幕

时间:2025年03月03日 来源:中国工笔画学会微信公众号 作者:
  中国工笔画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历史上曾高峰迭起,素有“盛世艺术”之美誉。为展现当下工笔画在观照生活、承袭传统、对接当代艺术、筑就艺术高峰的进程中彰显的中华文化无限魅力和洋洋盛世气象,中国工笔画学会携手国家大剧院,拟于2025年3月25日至4月20日共同主办“大道同工——当代中国工笔画七人展”。展览得到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国家画院、北京画院在学术方面的鼎力支持。
  该展览聚合了当代中国工笔画领域学术探索、艺术风格、艺术成果突出的七位著名工笔画家陈孟昕、贾广健、刘万鸣、卢禹舜、莫晓松、唐勇力、王颖生(按姓氏拼音排序),汇集每人十件左右具有代表性的经典力作,通过集中展示由此彰显他们对当代工笔画的内涵与边界的不断深化与拓展,并通过异“趣”同“工”的观察视界和个体话语,折射出各自独特的文化抉择与生命律动,提供了当代工笔画创造艺术高峰、探索创新发展的轨迹和启悟意义。
  前言
  王宁(国家大剧院院长)
  工笔画,亦称“细笔画”,特指精谨细腻的中国画技法,重线条、色彩和装饰性是其三大特征,常以“三矾九染”形容其反复渲染的技巧和层次丰富的视觉效果。工笔画是中国美术的主流绘画形式,发展历史源远流长。在先秦时期出土的帛画中初现端倪,勃兴于唐、五代,北宋盛极一时,此次展览聚合当代中国工笔画领域学术探索、艺术风格、创作成果突出的七位著名工笔画家——陈孟昕、贾广健、刘万鸣、卢禹舜、莫晓松、唐勇力、王颖生,汇集其最具代表性的经典力作约70件以飨观众。这七位画家在人物、花鸟走兽和山水画科领域数十年深耕不辍,在工笔画题材、材料和技法上摸索变革、探索精进,虽然艺术面貌各成一派,但其创作都共同展现了对生活、自然、时代的感受体味,对工笔画继承与创新的思考,对天地大道、艺术之道的执着求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此次展览见证了作为中华传统文化重要载体之一的工笔画,历经岁月洗礼发展至当下,依旧迸发着鲜活的生命力;新时代的艺术家们以笔为媒,将古老的文化基因巧妙嵌入当代艺术语境,画面中既能一窥千年传承的古韵,又满溢着现代社会的多元活力,成为传播中华文化的闪亮名片。
  国家大剧院作为国家级综合艺术展示平台,致力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愿观众能够在一幅幅精微细腻、气韵悠长的作品中领略中国工笔画的诗情画意,感受美的陶冶,体味画家们对自然与生命的礼赞。
  序言
  策展人 吴洪亮(北京画院院长)
  静默的革新与精神的远征
  由中国工笔画学会推动的“大道同‘工’—当代中国工笔画七人研究展”即将在国家大剧院举行,这是一次中国工笔画名家荟萃的展览,非常值得期待。所谓“大道”,既是艺术创作的根本遵循,也是艺术作品承载的精神内核,更是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桥梁。工笔之魂,始于“工”,却不止于“工”,意蕴悠长,合于“大道”,又别具性格。记得徐悲鸿曾对兼长工笔与写意的齐白石有过这样的褒奖:“白石老人的画,精细处如丝,广大处如海。”这一评价不仅揭示了齐白石艺术的独特魅力,也映射了中国绘画的内涵与意境。尤其是工笔画的妙处正所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于精微处,见广大,而此展正是借这七位艺术家的作品与艺术理念,来呈现中国工笔画的当代价值与未来的可能性。
  20世纪的中国工笔画经历过数次艰难,几代人的努力,方才走出了低谷。21世纪须臾已过25载,当代中国工笔画面临着甚至是“非人类绘画”的挑战,同时自身也正在经历一场静默的革新,以耐心与毅力进行着远征,在绢素之上逐步构建起一个更富哲思的世界。前行者们的创作既是对物象的重塑,也是对生命本质的叩问。在微观与宏观、具象与抽象之间,展现出时代的张力。他们不再局限于传统题材的再现,而是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人文领域。从都市生活到生态关怀,从个体情感到人类命运,工笔画的表现疆域不断拓展。这种拓展不是简单的题材更新,而是艺术精神的深度掘进。
  在本次展览中,当代工笔作品中也呈现出对多面向的特点。如人物画,唐勇力的“敦煌之梦”系列取法汉唐壁画传统,将壁画传统与现代审美相结合,以工笔的深厚的文化底蕴描绘现代人的生活,在传统与现代之间走出了自己的艺术道路。王颖生的“踱步”系列则以宏大的场景设计、巧妙的空间结构,在严谨的造型之上形成超越现实的精神性的深邃空间,呈现着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碰撞。陈孟昕的作品以对少数民族题材的描述反映对时代和社会的人文关怀,既保留了传统工笔画的细腻与精致,又融入了现代造型观念与写意精神,凝炼出具有浪漫写实主义的工笔创作。花鸟画中,贾广健以色彩见长,设色妍丽,神韵生动,其作品既有古韵,又能清新脱俗,入古而出新。莫晓松以重彩作画,凭借丰厚的色彩张力、开张的格局,以及颇具现代意味的形式感和视觉节奏形成独特的视觉效果,形真而意远。刘万鸣则以“意笔”“精微”绘花卉、翎毛、走兽,其作品格调高古,而又有性灵之美,小中见大,观宇宙之大、天地之宽,有“一花一世界”之境界。山水作品里,卢禹舜的“天下大同”“天地大美”系列,以道入画,以现实主义题材与浪漫主义理想相结合,追寻天地人和谐共生,使天地精神与时代生活共栖共生。
  总之,“大道同‘工’”这一展览,以研究的态度呈现革新的力量与远征的信念,不仅契合于工笔画艺术本体的追求,更是一种兼具前瞻性与使命感的文化态度和学术立场的表达。“大道同工”者,“工”与“时”偕行,“工”与“心”相应,传神写意,纵笔精微,“超以象外,得其环中”,以匠心独运,化古为新,成时代之精神。
  画家艺术主张
  (按姓氏拼音排序)
  结语 
  策展执行  许向群(中国工笔画学会副会长)
  重“道”重“器”  内“潜”外“拓”
  中国工笔画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传统,在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语境下,工笔画作为承载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品格与文化内涵的视觉载体,彰显出同行时代的审美取向和万象更新的艺术特征。“大道同‘工’”展览汇聚了当下具有代表性的七位工笔画名家的精品力作,内容涵盖人物、花鸟和山水,集中反映了他们在工笔画创作领域的文化思考和探索实践,作品既有独树一帜的个性气质和风格特征,又有守正创新的时代气息和审美表达,以别开新境的个案形式,呈现出当代工笔画创作的品质风貌和学术样态。
  工笔画艺术之所以在当代中国美术的发展中能够持续葆有雄厚实力和蓬勃态势,其主要原因是既在主题内容方面呼应了时代需求,又在结构形式方面探寻了审美表达,通过重“道”重“器”的创作路径,行之有效地完成了观念和语言的当代转换和创造。现代工笔画艺术的重要美学阐释之一,就是突破了中国画传统中“重道轻器”窠臼,提升了“器”的品位和质量,真正实现了器以载道、器能弘道的审美价值,在“道器并重”中开启了工笔画创作的新进程。工笔画的全面复兴,“一方面取决于写实造型与形式分析为传统工笔画带来更加丰富的表现力,另一方面则是时代思潮为传统工笔语言注入深刻的人文内涵,从而使这一在明清式微的画科在新时期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创造性”(尚辉语)。七位艺术家均有扎实严谨的学院背景和饱经历练的人生阅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生人的成长历程,使他们的工笔画创作与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美术巨变与发展紧密相连。他们能够敏锐地感知时代变迁,领风气之先,在主题诠释与语言研究方面体现出诚实深邃的生命体验和恰切精当的个人叙述。丰厚的创作积累与工写兼善的素养才能,使他们能够在更深、更广的层面去理解“工”的本质和要义。如陈孟昕的《怒族鲜花节•生活如歌》以满构图、多人物的吉庆场景组成了家园与生命的挽歌,前景花树的剪影留白与中景的人物、清溪、倦鸟、彩云相应,用富有新形态的线与色来塑造人物和铺陈渲染,格调清朗,意境悠阔,自然景观与人文气象的融合反映了人与自然休戚与共的依存关系。收放自如的全局把控与精微鲜活的细节描绘相辅相成,具有“气势纵横、语意丰富的大工笔画格局”(范迪安语)。刘万鸣的《平湖清远》描绘了一幅极具诗意的宁静湖景,简淡虚朦的环境中,几只白鹭自怡自在地在天地间徜徉。孤寂纯净之美所营造的人生况味与和谐境界,给人以空灵静谧的心灵慰藉。他善于化经典为己用,以古意抒当代感悟;注重学养与格调,在回溯与开新之间找到了审美意象与笔墨语言的有机统一,以内敛儒雅、淡泊宁静的气息品格提升了当代工笔画的人文境界。贾广健的《秋来犹有残花艳》章法谨严、放逸自如,不仅展现了荷花的高洁清丽,更传递出一种生生不息的盎然状态。他将没骨、写意的韵致与重彩技巧相融合,巧妙处理光与色的视觉交响和生命象征,在秋日残荷深沉而绚烂的美中寄予了深邃的人生感怀。他以“行稳致远”的艺术定力和实践,为中国花鸟画的创新注入了新的思路和活力。当代工笔画既重“道”亦重“器”的创作特征,将高屋建瓴的思想观念通过精湛准确的语言传达表现,彰显出现代工笔的文化厚度与精神高度。
  工笔画艺术的开放向度和多元格局催生了汲古润今的文化赓续和中西融合的广袤空间,尽精致广的美学追求与固本开源的探索创新,强化并提升了工笔画的文化特质和当代属性,通过内“潜”外“拓”的创作路径,形成了以“工”取“意”的精神诉求和现代气息。工笔画艺术既要保持民族特质和文化识别度,又要建立宽阔丰富的切入现实生活、具有现代意识的表现方式,保持强调其开放性至关重要。因为工笔画“在历史发展中具有不同的时代特征,表达了不同时代的生活景象、社会关切,乃至于美学追求。工笔画艺术之所以能绵延数千年,有着不竭的生命力,就在于它是一个开放的视觉思维与艺术表现系统,在媒介、技巧、展示方式上具备了兼融中西、会通古今的可能性”(范迪安语)。七位艺术家均是“学院派”出身,具备精湛的造型素养和深厚的传统功力,他们既具有潜心传统、深耕厚植的内在需求,又有视野开阔、融会贯通的行动能力;长期的一线教学和专业机构的创研实践,使他们的内“潜”外“拓”能够站在学术的制高点上去洞察问题,以富有创建的思想锐度和“工匠精神”来建构契合时代语境的形式语言和精神空间。如唐勇力的《敦煌人》以超现实的构图将现代敦煌守护人与敦煌壁画里的人物并置而立,直观地展现了现代文化精神与古代佛教艺术之间的承继与延展;壁画符号与时间轨迹的解构重组,将传统与现实、过去与现在、意笔与工笔、东方西方交织在一起,使独具神思的艺术见解转换为苍润厚朴的象征语言和肌理质感;新颖的时空布局与突破古法的技法创新,使画面既具有悠远的历史意境,又具有浓郁的当代审美特征。卢禹舜的《乾坤大义•道输八荒》借助山水的巨构来观照历史和现实,将心性修养、思想认识、眼界格局投射到天地大美、万物和谐的意境之中。骋怀观象,心接广宇;工写兼备,色墨并施。从“小我”至“大我”,在静谧博大、幽远神圣的壮阔景象中倾注浓烈赤城的家国情怀与现实关切,以洪荒无极的意象实现其遵循与坚守“大道”的艺术初心和追寻。王颖生的《踱步》聚焦当代艺术的“在场者”徘徊艺术历史长廊中的生动形象与精神状态,他将探寻的造型理路与探求精神归宿相结合,通过神思浩渺、踱步不止的情境构想,体现出注重学理文脉的学院本质。作品涉猎中西、力拓新途的主题意蕴和匠心营造,使他的工笔画面貌与众不同。这幅画可以说映射出作者治学研艺中贯穿始终的“问道”精神,即“在朝向历史深处的踱步中汲取传统的精华,在走向时代大道的踱步中探索不已”(范迪安语)。莫晓松的《阅音修篁》以幽篁林中弥漫的天籁之音为意象,体现了作者“美以载归”的审美理想。材料的延展与技法的杂糅,超越了传统工笔清丽工致的调性,奏响了一曲明艳热烈、鸿蒙磅礴的现代乐章。作者既耽于传统又善于出新,以广大之胸襟洞悉天地之苍茫,给当代中国工笔花鸟画坛提供了别样境界和图式。当代工笔画创作向内的不断挖掘与向外的汲取融汇,将传承与发展置于一个广阔多维的时代空间中,凸显出现代工笔的鼎新自觉与文化自信。
  如果从“工”是一种观念和态度来理解工笔画艺术,那么工谨精细的外在形式不仅是对事物丰富性的幽微书写,同时还有精神性的深度探究与文化关切。展览通过七位艺术家的个案研究,展现了他们对当代工笔画的内涵与边界的不断深化与拓展,并通过异“趣”同“工”的观察视界和个体话语,折射出各自独特的文化抉择与生命律动,提供了当代工笔画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的鲜活范本,具有重要的启悟意义和借鉴价值。
(编辑:高森)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