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

清明时节,田鼠咋就变鹌鹑?

时间:2022年04月06日 来源:中国文艺网 作者:
0

  “又是一年春草绿,梨花风起正清明”

  亲爱的艺粉们
  气清景明,万物皆显
  清明来了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清明既是节气
  也是中国传统四大节日之一
  祭祖扫墓
  是这一天最重要最庄重的仪式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每逢清明
  空气中就弥漫着一种感怀情绪
  敦亲睦族,慎终追远
  早已融入我们的血液与灵魂中
 
  逝者已矣,生者如斯
  缅怀先辈是为了更好地前行
  清明不只有哀思和愁绪
  还有珍视当下,希冀未来
  在祭扫中重温故去的亲情
  在追思中审视生命的意义
  在铭记中实现文化的传承
 
  物候与民俗
  蕴含着先民的智慧
  启迪着后人对自然和精神的敬畏
 
  清明·三候
  明代著名医学家龚廷贤编写的十二月七十二候歌云“芳菲三月报清明,梧桐枝上始含英;田鼠化鴽(rú)人不觉,虹桥始见(xiàn)雨初晴。”桐花开放,鴽鸟活动,雨后虹现。清明三候分别是“桐始华,田鼠化为鴽,虹始见”。
  一候 | 桐始华

 

  

  “春令有常候,清明桐始发。”“桐”简简单单一个字,会是什么花?当然是梧桐,有诗歌为证。
 
  元稹二十四节气诗《清明三月节》中形容清明时节“杨柳先飞絮,梧桐续放花。”杨巨源在《清明日后土祠送田彻》中也描述“榆柳芳辰火,梧桐今日花。”
 
  这个梧桐特指泡桐。
 
  中国古代典籍中的梧桐是一个宽泛的概念,主要包括梧桐(青桐)与泡桐(白桐)。“一株青玉立,千叶绿云委”青桐因树皮青色得名,一般夏季开花,后来“梧桐”这个名字被它独自“霸占”了。
 
 

 

  泡桐花有白、紫两色。开花时,高大的树木上堆满花朵,“白者含秀色,粲如凝瑶华。”“紫者吐芳英,烂若舒朝霞。”不仅如此,还芬芳扑鼻,闻之令人心旷神怡。

 

  

  因为桐花是清明时节的物候,诗人见桐花而起愁绪。白居易诗云“忽见紫桐花怅望,下邽(guī)明日是清明。”又云“桐花半落时,复道正相思。”权德舆羁旅漂泊,船行江上,“自叹清明在远乡”,见“桐花覆水葛溪长”,禁不住想念家人。

 

  

  二候 | 田鼠化为鴽
 

 

  “春风漾漾吹花影,一任东郊鼠化鴽。”鴽是鹌鹑类小鸟,古人认为鼠属阴类,鴽是阳类,清明时节阴消阳长,阳气日渐旺盛,田鼠为了躲避烈阳之气,就会化为鴽鸟。
 
  古人为什么把田鼠和鹌鹑,两个看上去风马牛不相及的物种扯到一块呢。
 
  有人说因为它们外形有些相似。中国古代最早的词典《尔雅》描述田鼠:头似兔,尾有毛,青黄色,好在田中食粟豆。而鹌鹑一般身披褐色条纹“衣裳”,大小如田鼠。清明时节,田间草丛中,鹌鹑隐约期间,如鼠穿行,先民就脑洞大开地想像鼠鴽可以自由切换。
 
  也有人说,鹌鹑是候鸟,每年春天,从南方飞往北方。但因翼羽短,不能高飞久飞,为躲避天敌,昼伏夜出,白天藏在田野、灌木丛中休息,夜间迁徙群飞。田鼠也喜欢夜间活动,清明时节鴽鸟忽然多了起来,就以为由田鼠而化。
 
  三候 | 虹始见
 
 

 

  “柳外轻雷池上雨,雨声滴碎荷声。小楼西角断虹明。”一道彩虹挂天边,此等美景,可谓可遇而不可求。清明节后,天清气明,雨水充沛,天地间才会出现这样的奇观。
 
  在敬畏天地之威的古人眼中,彩虹就不那么美了。在我国民间,彩虹有个"龙吸水"的可怕俗称。古人认为彩虹出现在哪里,哪里的水就会被吸干,一旦彩虹来临就会敲锅击碗来"吓走"它,就像对待“天狗食月”一样。
 
  古人还给虹起名“虹蜺(ní)”,《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虹是雄性,蜺是雌性,并把虹描绘成一种头像驴的妖虫。
 
  清明·民俗
 
  清明节已有千年历史,源远流长,习俗众多。这一天,人们用祭祖、扫墓等仪式寄托对亲人的思念,用折柳、戴柳、插柳等风俗驱邪祈福,用踏青、蹴鞠(cù jū 古代足球运动)、牵勾(拔河)、荡秋千、放风筝等活动释放情绪和生机,用植树、蚕花会等农事习俗播撒希望。祭奠过去,催护新生,寓意着生命的承续与发展。今天,我们重点了解一下祭祖扫墓、戴柳插柳和蚕花会。
 
  祭祖扫墓
 
  “三月清明雨纷纷,家家户户上祖坟。”祭祖扫墓、慎终追远是清明节俗最深沉的意旨。清明节起源于古代“墓祭”之礼,每年此日,朝野上下,天子凡夫,都要祭祖扫墓。扫墓原是寒食节的礼俗,由于寒食清明紧挨着,就逐渐也成为清明的礼俗。
  清明祭祖,既有扫墓的“山头祭”,还有祠堂祭,即“庙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沁水柳氏清明祭祖就有庙祭。据族谱记载,沁水柳氏均为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后裔,世居山西省沁水县西文兴村,耕读传家,遵训守礼,传承了河东柳氏家风和美德,延续了世代相传的祭祖礼仪民俗,常年祭祀,清明最为隆重。清明当日,族人齐聚祠堂,以牲礼献祭先祖,表达念根怀祖之心。
 

 

  三尺孤坟何处是,每逢清明一潸然。江南水乡则流传着独具特色的“水上清明节”,如江苏泰安有溱潼会船,为的是祭奠历代因战争捐躯的无名亡灵。据传,溱潼会船起源于南宋。南宋名将岳飞及义民张荣、贾虎为抵抗侵略,曾在溱湖多次激战,许多战士为国捐躯。当地百姓念其忠勇,收葬尸骨并在清明节次日撑船划桨前去祭祀。从此,每逢清明节第二天,溱潼人便撑篙划桨,汇聚溱湖,追悼忠魂,竞舟礼祭,沿袭至今,演变成盛大的会船习俗。于是有了“绿杨堤畔霓裳按,青草湖边画舫排。每到年年春三月,如云仕女看船来。”
 
  戴柳插柳
 

 

  “清明一霎又今朝,听得沿街卖柳条。相约比邻诸姊妹,一枝斜插绿云翘。”清明戴柳的习俗,据传始于唐朝。唐高宗于三月三日游春渭阳,“赐群臣柳圈各一,谓戴之可免虿(chài)毒”。从此在民间流传开来,至今不息。
 
  “清明处处插垂柳,院宇深深绿翠藏。”据说柳树也是“鬼怖木”,《齐民要术》里说:“取柳著户上,百鬼不入家。”因此,人们不但佩戴柳枝,还将它插在门楣上用来驱邪避灾。有的地方,为了纪念忠君赴义、鄙弃名利、最终被烧死在绵山柳树下的介子推,会用面和枣做成飞燕,再用柳枝串起来插到门上,称作“子推燕”。
 
  蚕花会
 
 

 

  “纤纤女手桑叶绿,漠漠客舍桐花春。”江南一带农村,家家栽桑,户户养蚕,人们最盼望的就是年年蚕花丰收。清明前后正是桑树长出嫩芽之时,也是开始养蚕之日。因此,在清明节,蚕乡的人们就会举办蚕花会等传统活动。
 
  民间传说,蚕花娘娘在清明时节会降临乡间,遍撒蚕花,大家纷纷祭拜,祈求好收成。“三月三、庙门开,乡下蚕娘出门槛,东亦逛、西亦颠,轧朵蚕花回家来。”蚕乡民谣唱出了当时的盛况。
 
  清明是缅怀先人的节日
 
  春天是生机勃发的季节
 
  每一个清明都是春天
 
  就是让我们懂得
 
  行动是最好的告慰
 
  珍惜是最美的承诺
 
  要带着对亲人的追思
 
  心怀美好,踏春寻梦
 
  珍惜当下,无惧未来
(编辑:马征)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