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小云
从“小飞兄”到“评弹代言人”
“一杯清茶品百味人生,一段故事携一缕书香。云粉们!大家好!又到每周五晚‘小云说书’时间啦……”自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突发以来,中国曲协副主席、苏州市评弹团副团长、苏州评弹学校副校长盛小云每每如此与广大观众在“抖音短视频”“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如约相伴。防疫不妨“艺”,隔屏不隔爱。“虽然盼望已久‘闲’在家里陪亲人过年的愿望实现了,但我却没有丝毫轻松喜悦的心情。”盛小云坦言,那些天,看到一批批白衣战士请战奔赴前线,“他们的事迹和精神深深地感动着我们每一个人。我在家里再也坐不住了,我要把这些‘逆行者’的感人事迹,用评弹说唱的方法通过网络来传播,为抗击疫情加油鼓劲儿。”
盛小云和编曲陈勇在商讨录制节目
1、第一次登台演出,“我紧张得腿都发抖了”
●中国艺术报:您出生在评弹世家,能否先谈谈家庭对您的影响?
五六岁时,我就跟着大队的宣传小分队到各个生产队去演出。当时,我还记得唱过歌曲《缅怀周总理》、京剧《都有一颗红亮的心》,这些都是我的保留节目。我成了宣传队里的“小童星”,每次演出都会赢得热烈的掌声,我乐此不疲,特别高兴。从那时起,妈妈发现了我与生俱来的表演欲望和艺术天赋,觉得我在这方面有培养前途。
盛小云
●中国艺术报:之后,您是如何走上从艺道路的?
◎盛小云:我八岁时回到苏州,从农村到城市,感觉一切都很新奇。我父亲恢复工作,重新登台,那时候我才知道,爸爸妈妈是评弹演员。我经常跟着父亲出入于他的演出场所,慢慢就喜欢上了评弹——这朵江南艺苑的奇葩。当时的评弹在江、浙、沪一带非常红火,备受欢迎。只要有新节目,观众就抢购书票,有的甚至拿着席子、端着凳子整夜排队,一夜露宿就为了购买两张书票,和现在红歌星开演唱会没什么两样,真是一票难求。苏州评弹在那个时代受欢迎的程度可见一斑。
小学毕业时,我郑重其事地向父母提出来:我要学评弹。母亲看着我坚定的神态,并且看出我有这方面天赋,就答应了我的请求。但是与我约法三章:学艺先学做人;刻苦勤奋努力;立志做个好演员。初学琵琶,母亲给了我一个用竹片做成的小弓,先让我在小弓上练轮子和指法,同时坚持上学。但是,我在读完初一的时候,爸爸妈妈都上码头了,每年要演出两三百场,我在家没人照顾,父母就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休学三个月,把我带到码头上进行试训,合格就留下,否则就回学校继续读书。从那时开始,母亲对我真的非常严格,专门制订了作息时间:每天5点半起身到公园吊嗓子,练声练气;早餐后,练习弹奏和唱腔;下午和晚上观摩、听录音,学习进程抓得很紧。在三个月休学期即将结束时,母亲让我登台演出,安排我演唱一首开篇《莺莺操琴》,大概10分钟的样子。说实话我特别紧张,虽然小时候就经常跟着宣传队去演出,但这次的感觉不一样,因为书场的观众是买票的,不知道我的演唱是否能得到他们的认可。谁想一曲结束,听众掌声不断,连连叫好!下台之后,母亲问我:“你不紧张啊?”我说紧张得腿都发抖了。她说没看出来,觉得我在台上还挺有范儿,能够压得住场。从这次演出开始,母亲决定让我正式学艺。
2、千里挑一,“小飞兄”考入苏州评弹学校
盛小云
“得奖专业户”“评弹代言人”“评弹皇后”,是评弹界送给盛小云的一个又一个雅号。尽管声名显赫,盛小云内心深处却更加着眼于苏州评弹这一传统艺术在继承基础上的传播、弘扬与发展。
3、通过一次一次比赛,不断地完善自己
4、从“得奖专业户”到海峡两岸公认的“评弹代言人”
5、苏州评弹进校园,“若干年过后你一定会看到它的成功”
盛小云不仅是苏州评弹艺术家,也是一位评弹艺术教育家;不仅肩负着评弹艺术普及传播的重任,更是这门艺术专业传承的师者。如今的苏州评弹,已是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
6、评弹的美,需要你亲临现场去感受
●中国艺术报:说唱苏州评弹用的是吴侬软语,对于南方人或者一些专业人士来说,或许能够欣赏到苏州评弹之美。可对于大多数北方人而言,如何让他们欣赏这门艺术的美?
◎盛小云:苏州评弹拥有400年历史,是用苏州话来说唱的一门曲艺艺术。它包括两个曲种,一个是苏州评话,只说不唱;一个是苏州弹词,有说有唱,这两种曲艺形式组成了苏州评弹。
苏州评弹的美,首先归功于它的语言——苏州话。苏州话的语音、语调特别柔软,且韵味十足,故被称为吴侬软语。
其次,美在服装方面。男演员穿着长衫,北方人叫大褂,但与北方说相声时穿的长衫有所不同,我们的袖管比较大,比较长,说唱传统书时可起到戏曲中水袖、袍袖的作用,便于表演,又显儒雅;女演员身穿东方女性特有的服装——旗袍。记得我们团金丽生老师第一次去法国演出,刚登台,便传来了热烈的掌声,他回忆道:“我感到很惊讶,还没开口,怎么已经鼓掌了?”后来才知道,掌声是送给我们的服装的——长衫、旗袍,具有浓烈民族特色的演出服为我们平添了魅力,增强了视觉效果。
第三,苏州评弹的唱词可谓是雅俗共赏,不但注重平仄音韵,而且唱起来朗朗上口,细腻隽永。并且,苏州弹词的音乐丰富多彩,流派纷呈,且风格迥异,老到的听众无需演员开口演唱,只要过门一响,便可知道是何种流派。
第四,说表细腻,表演传神。比如,长篇苏州弹词《珍珠塔》中女主人公陈翠娥下十八层楼梯可以说上18天,把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剖析得淋漓尽致,听起来十分过瘾。
评弹之美,是一种整体美。需要你亲临现场去感受吴侬软语,感受特有的苏州文化氛围。她的神韵、魅力是和苏州的人文、水土融合在一起的。如果在苏州园林中遇见了苏州评弹,会有一种无比的惬意之感,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养一方文化。
盛小云
7、“努力去创作一些精品力作, 这是我永远的一个追求”
●中国艺术报:您被誉为当代“评弹皇后”,对于您来说,是不是也可以自成体系或流派?
◎盛小云:千万别这样称呼我,我只是一个普通的苏州评弹演员。“评弹皇后”当不起,这是台湾媒体宣传评弹时给我戴上的桂冠。我认为艺术中最难的是创新,创造流派更为不易,首先要观众认可,其次须业内推崇,而不是自称的。我相信,即便像蒋月泉先生这样的一代宗师,他在艺术创新过程中,首先想到的是如何表现人物和情感,慢慢的、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自己的流派,而不是刻意去创造流派。我现在的演唱只不过有自己的特色而已,创造流派是我毕生追求的目标。
●中国艺术报:您能否示范一段,展示下自己的特色。
◎盛小云:我的发声和前辈们有点不同,注重真假声结合。记得老师曾经对我说,不要去模仿任何前辈的声音,因为每个人的声带都不一样,特色也不同,但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最美音域,你需要找到它,尽情施展。比如,我演唱的弹词开篇《莺莺拜月》比较受欢迎。当时我是跟着朱慧珍老师的录音学的,她用三弦弹唱,以叙述为主;但我学唱时则改为抱着琵琶弹唱,带着人物和情感去表演,突出婉约柔媚,力争唱出莺莺小姐拜月时的画面感,把观众带入情景中。所以,我坚守着学习流派唱腔首先要根据自己的条件,再去达到悦耳动听的要求,围绕人物内心,带着感情,跟着感觉走。
8、评弹教育与传承,有经验也有困惑
●中国艺术报:您是苏州市评弹团副团长,也担任苏州评弹学校副校长,可以说是艺术家,也是教育家,您能否谈谈目前苏州评弹的学校教育和传承情况?
◎盛小云:我们的评弹学校是一所培养高职人才的艺术专科学校。现在基本上每年的招生量是55到60名。这几年来报考的人数持续增加,这也与政府的大力扶持有关。去年,我们进入复试的人数有720名,计划招收55名,因为报考人数特别多,所以后来我们扩招了,大概是60名。
目前,苏州有评弹团、评弹学校,各个市县还有自己的评弹团或表演团体。
●中国艺术报:您认为评弹艺术在今天面临哪些挑战?
◎盛小云:就苏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而言,评弹无疑是它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现在无论在平江路,还是山塘街,再或是遍布全市各个角落的旅游景点,都能够听到评弹的声音。然而这几年因为缺乏科学有序的市场管理,质量上良莠不齐、鱼龙混杂,现状堪忧。还有就是方言普及问题,小朋友从幼儿园开始就不说本地方言,因为学校规定的交流用语是清一色的普通话,所以现在苏州的孩子都已经不太会说苏州话了。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大量新苏州人的涌入,苏州本土方言的自然传承更是受到了全方位的冲击。试想,今后如果本地方言不复存在了,那么像苏州评弹这样流传了四百多年的优秀地方曲艺终有一天也将会销声匿迹,这是相当严重的文化危机。因此,近年来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也开始关注这个问题,搭建起各种宣传和推广苏州方言的平台。我作为一名普通的苏州评弹文化使者,业余时间也在致力于这项工作。我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这一文化危机应该会慢慢化解,这需要社会各界共同的关注支持和长期不懈的努力坚守。
艺苑百花
本期采访
赵志伟
制作
中国艺术报新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