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2>嘴巴中的文化乾坤

江献珠:美食家的后人

时间:2012年01月31日 来源:天下美食 作者:
0

  今年5月初,我在香港的书店发现:当年著《兰斋旧事与南海十三郎》的江献珠写了不少食谱。江献珠是民国期间羊城首席美食家江孔殷的孙女。她依着烹饪技法分类,著有《蒸煮》《热炒》《煎炸》《小食》等,归入“珠玑小馆家常菜”丛书。珠,取江献珠的珠;玑,取其先生陈天机的一个字,偏旁不同只要字音。这是一套幸福家庭开发出来的家常珍馐。每篇一个新菜,大彩图绚丽亮泽,让人馋涎欲滴,旁边还有江献珠做菜的过程,分步图解,列出清晰的用料表,此外是一篇鉴赏此味的美文。这套书不断重版。

  我马上跟香港出版社联络,要出版这套菜谱。责任编辑何健庄的第一反应是泼冷水。她说,江老师很严谨的,她认为大陆人不懂欣赏她的作品,更主要的,是她有种戒备。

  解放初期,江太史公以为自己曾为革命立过功,是开明绅士,能逃过一劫,于是拒绝去台湾。谁知乡政府还是把他当成地主逮捕批斗,没收全部家产。被捕那天,太史公装疯扮傻,满嘴胡言,腿瘸了走不动,乡政府叫人把他放入一只箩筐里抬着走,太史公深感屈辱,不吃不喝,未及批斗便绝食而亡。三祖母被人抓去跪在玻璃碎上批斗……江家人丁四散,江献珠在香港读完大学,六十年代赴美留学,七十年代末才随先生回港。

  不过,健庄安慰了我一句:“要做江老师的菜谱,就得有耐心,要等!如果你把她的家族故事重新包装,她或许会考虑。”我找出1999年版的《兰斋旧事与南海十三郎》,32开,黑白版,竖排,陈旧的报纸资料照片,装帧寡淡无味。要以这样的面目放到书海里,会像一滴水一样,毫无声色就消失了。我忽然有个想法,用四季分章重新结构全书,图文并茂,把江家的鼎盛食事与老广州的繁华呈现出来,解读美食,解读历史,增加它的容量和趣味性。让读者对江家有所了解,对江献珠的菜谱就更有兴趣了。我把这套书命名为“钟鸣鼎食丛书”,通过展示中国粤菜第一家,展示美食对生活方式的引导,突显美食隐含的文化精髓。

  我把这个想法及我的美食文章,辗转发给江献珠。

  江献珠很快有了回音。

  7 月中旬,健庄领着我,从港岛乘地铁,转了两趟再转轻铁,到中文大学,赶上学校半小时一趟的小巴,前往江献珠家。

  小巴沿着青山忽高忽低地爬行,一直开到倒数第二个站,停在一座绿树环绕的教师公寓楼前。陈天机原是中文大学一个学院的院长,93年退休后仍然给年轻人义务讲授基础课。他们家住在二层。炎夏在这里消失了,清风徐来,下午的阳光透过叶隙,投下满地光斑,耳畔尽是虫鸣,这里犹如世外桃源。

  江献珠笑眯眯地在门边迎候,她腰椎有点问题,推着一张高脚折叠椅当扶手,除此以外,她精神奕奕,耳聪目明,根本看不出是一位年逾八旬的老人家。她说她从小热爱运动,跑步和掷铁饼都喜欢,前几年因为腰椎痛之后,她才转为游泳,现在每周仍然游泳三次,每次一小时。

  说话间,她叫印尼女佣兰美端出切好的西瓜,一人一碟,她说 :“昨天朋友送上山来的,起沙,很甜的,这是有机肥种大的西瓜,放心吃吧。”过一会儿,她又让兰美拿出几款点心,用刀叉给利索地切成小块:“这是马来西亚朋友送来的。”黄绿白褐,琳琅满目的一碟,让我们啧啧称奇,什么都有讲究,不愧是美食大师!

  江献珠的美食专栏开足 30年。她有自己的摄影师,逢双周的周四下午,摄影师就上门拍一辑她亲手做的两个菜,每个步骤都得拍,做分步图解。每周她交出一篇图文并茂的专稿给杂志社。做菜前的准备工作特别隆重:提前一天把两个菜的全部食材及配料列成清单,交给兰美。兰美第二天一早拿着购物清单,乘坐学校的小巴,到总站再转轻铁去大埔,下车后还得走一段路才到达新鲜市场。江献珠把轻铁叫“火车”。她说:“兰美要坐火车去买菜呢。”听起来千里迢迢,让我想到当年江家在广州郊区萝岗开办兰斋农场,萝岗正好在广州至九龙的铁路线旁。江家从农场采摘的新鲜蔬果,是用巡城马火速运抵广州河南的太史第的。年轻的印尼女佣兰美既不懂中文也不懂英文,到大埔墟时,会像药店捡药师那样,指着清单上的字逐一问小贩,买一样划去一样,大大一袋地扛回来。这一来一回,要花费四小时。

  江献珠的厨房有十三四平方,中西式厨具一应俱全。她却说,她在美国的厨房更大。在美国她是在厨房给学生授课的。她还为抗癌协会筹过款,做上门到会,到捐款者家里做中国菜,都是羊城四大酒家的名菜。

  如今她女儿在美国也给人做上门到会,不过做的是法国菜。她孙子自幼受濡染,也狂爱美食,认为世上最伟大的职业就是当大厨,要报考法国蓝带厨师学院,把家里人吓得不轻。后来江献珠一再说明无数大厨没有读过蓝带学院,而是先有其他学科基础,再半路出家不迟,只要会鉴赏爱动手,就能成为大厨,谆谆善诱最终于说动了孙子转念上了医学院。

(编辑:孙菁)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