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2>嘴巴中的文化乾坤

焦桐:追寻“古早味”

时间:2011年07月17日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田志凌
0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台湾味道》,焦桐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年1月版,32.00元。

《暴食江湖》,焦桐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12月版,22.00元。

  1956年生于台湾高雄市,曾习戏剧,喜诗歌,系台湾《饮食》杂志创办人,台湾饮食文化协会理事长,台湾中央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任台湾“年度餐馆评鉴”专家团召集人。曾策划主持过“随园晚宴”、“印象主义晚宴”、“文学宴”等多种主题筵宴,酷爱美食,认为享受美食是人生中最绝妙的美学体验。

  在台湾,经他赞誉的餐馆可以从门可罗雀变成天天客满;原来需提前几周订位的烤鸭店,被他的书夸过后,变成必须提前三五个月订位。也有饭店恨他,给他寄来冥纸。

  他是美食家,也是诗人。他叫焦桐。55岁的台湾男人,戴眼镜。每个记者见他的第一句话都是:“原来你一点也不胖呀?”———胖似乎是大陆人提到美食家的第一反应。焦桐对此极为敏感,“可以不要注意我的肚皮吗?我一直在收小腹,收到快不能呼吸了。你知道中年男人都蛮脆弱的。”

  焦桐在台湾中央大学教一门饮食文化课,他的研究生最重要的功课就是跟他去各家餐馆吃招牌菜,回来写食评,美其名曰“田野调查”,吸引了很多其他系的教授要求旁听。有一年他开选修课,80人的班,200多人来报名,他居然要学生先考试筛选一遍才能听他的课。

  焦桐的《台湾味道》、《暴食江湖》今年年初由三联书店引进出版,颇受读者欢迎。在《暴食江湖》中,论素食、论螃蟹、论牛肉面、论红酒、论樱桃……通通都是作者到处“暴食”后的心得和体会。《台湾味道》则将酱油膏、卤肉饭、炒米粉等台湾40多道本地菜和小吃娓娓道来,“以食物描摹台湾”。焦桐称《台湾味道》并没有写完,他计划写50万字,做成三部曲,另外两部的文章正在撰写中。

  不过据焦桐说,他从诗人变成美食家实在源于一个“误会”。那是1999年,他出版了一本叫《壮阳食谱》的诗集。本来是诗,奈何起了个菜谱的名字,还用菜谱的形式写。一时之间,台湾许多餐馆老板视他为美食家,请他去试菜。自称“跟猪八戒一样贪吃”的焦桐来者不拒,到处吃吃喝喝。吃得久了,免不了逐渐心生怯意,“人家以为你是美食家,请你去是希望你给一点意见,写点东西的。”被逼上梁山,焦桐只有横下心来,潜心阅读饮食文化方面的中西典籍。没想到他这一读读了十年,深以为乐,不可自拔。

  他引用了一句老话:“一代会住,三代会穿,五代才会吃。”一个家族的财富积累必须超过五代,耳濡目染才慢慢让你知味辨味。“所以饮食是文化最核心的部分,是需要学习和自我训练的。”

  “我是用做学术研究的精神去做食物的调查。”焦桐说,在写《台湾味道》时,他经过五年的田野调查,走遍了全台湾。他会事先规划好考察线路,然后一路旅行一路吃。在考察期间,普通人一天吃三顿,他常从早上六点半吃到晚上十二点半,吃无数顿。最多的一天,焦桐吃了十八家肉丸,吃到最后,觉得自己也像肉丸了。

  他也可以为了尝日本新干线各个站点的特色便当(盒饭),专门去日本坐一趟火车之旅,每站必下,每站捧回两个不同口味的盒饭。难道焦桐有个永远填不满的橡皮胃?非也。焦桐说,他的策略是:浪费钱来保护身体。每个小吃、每道菜再怎么好吃,他就吃一口,感其味。吃完漱口离开,再去第二家。

  一次焦桐作为某烹饪比赛的评委,200支队伍同时做一道客家小炒,加上主食有400道。其他评审吃到第三道、第四道的时候,都完全吃不下了。只有焦桐一个人尝完了四百道菜。他的办法是:手提一个垃圾筐,每道菜嚼一嚼就吐掉,立刻漱口,去吃第二队的菜,没有一口吃到肚里。“400道都尝完了。我觉得我是最专业的评审。”

  焦桐还有一个重要的身份是台湾“年度餐馆评鉴”专家团召集人。从2007年开始,焦桐每隔一两年在台湾召集一批口味刁钻、见多识广的美食专家做“秘密评审员”。焦桐称他的灵感来自FBI,他将自己誉为一个“情报头子”,评委的身份都是“特工”。他们隐姓埋名,自己花钱吃遍台湾餐厅,评鉴结果以书的形式出版。这一评鉴因为从不接受餐馆的接待和广告,建立了自己的声誉,近年成为台湾人的就餐指南。

  焦桐正计划将“年度餐馆评鉴”模式搬到北京上海等城市。“我已经在布网,寻找大陆的‘特工’。北京一定找北京的‘特工’,在上海的话,一定是上海本地的‘特工’。”焦桐看好内地的饮食行业,认为北京、上海等地未来会超过台北,成为中华料理的火车头。

(编辑:孙菁)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