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收集整理绍兴籍早期电影人的材料时,记者发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香港早期的著名电影人中,有不少绍兴人的身影。
王天林,这位总是出现在杜琪峰电影里的“大胖叔”,是杜琪峰的启蒙老师、王牌商业导演王晶的爸爸。他的祖籍在绍兴。1928年,王天林出生于上海,因为父亲过世较早,他与绍兴鲜有接触。17岁,王天林来到香港。1947年,王天林由叔父王鹏翼引荐进入影坛,先后做过冲印、录音、场记、助导等工作。1950年正式担任导演,一生导演了300多部电影,曾获香港影史百佳导演、第7届亚洲影展最佳导演奖。2002年,王天林获香港金紫荆终身成就奖。2010年11月,王天林逝世。目前,其子王晶更是香港影坛重量级人物。
吴文超,1904年出生,绍兴人。电影导演,主要作品有《江湖姊妹》《纯情泪》《江汉风云》等。
屠光启,1914年出生,绍兴人。1939年从影,1950年迁居香港,电影导演,主要作品有《神· 鬼·人》《天字第一号》《神出鬼没》等。
洪遒,1913年出生,电影事业家。曾任香港电影学会会长,珠江电影制片厂厂长。
这是能够找到记录的绍兴籍电影人,还有更多剪接、摄影、录音等幕后的绍兴籍电影人未留名于册。
香港,是世界第三大电影工业基地(仅次于好莱坞和宝莱坞)和第二大电影出口地(仅次于美国),其电影业发展的成功毋庸置疑。那么,香港早期电影人中为何会有这么多绍兴人的身影呢?
这一疑问,在上海采访绍兴籍电影人丁伯和夫妇时,获得了一定的答案。
94岁的丁伯和与妻子裘谷芬,都是嵊州人,早年离开家乡,来到上海,从事电影行业,一位是“上影”的电影录音师,一位是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退休的编剧。见到家乡记者来访,两位老人甚是亲切,唤女儿沏茶、洗水果。
“起初,我是学照相的,后来,跟着舅舅在上海从事了电影行业。早期,上海有不少从事电影行业的绍兴人,所以从家乡投奔上海的一些绍兴人也从事了电影业。”丁伯和说。
解放之前,上海与香港的电影人交流很频繁,当时,“联华”香港分厂一向都是拍默片,虽然当时有声电影兴起,创办人却不敢冒险。第一部粤语有声片《白金龙》,还是由上海天一电影厂的汤晓丹执导拍成的。
“那时,导演拍戏有自己习惯的班子。比如,一位电影人去香港发展,定会带去美工、摄像、录音、剪辑等多人,但前提是,去的人一定经验丰富,具备过硬的技术。”丁伯和说,电影是文学艺术与现代科学技术结合的产物,制作过程相对复杂,并不是所有地方都能进行电影活动的。所以,电影进入中国以来,创作和制作过程一般都集中在大城市,中国电影的初创期就几乎全部集中在上海。随着香港电影业的发展,上海的电影从业人员流向了香港,其中不乏绍兴人士,这便是香港早期电影人中有众多绍兴人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