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联要闻

“文艺先行”助力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

时间:2022年09月14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蒲波
0

  “没有任何城市的文化背景能够像成都、重庆一样,同源同质又孜孜不倦地‘比学赶帮超’。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让川渝迎来了重大发展契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浸润,文艺工作者责无旁贷。 ”成都市文联主席梁平的这句话,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两地文艺工作者的心声。

  自2020年中央部署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以来,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文艺先行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的指导下,川渝两地文联不断推进深化合作,两地文联和文艺工作者交流增加、互动增多、感情加深、共谋发展,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点燃了“文艺之火”,让文联工作、文艺创作成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要内容和精神力量。

  川渝携手共建,提升城市文化品位 

  因着高度融合的文化基因——巴蜀文化,川渝两地文联及文艺家协会以双城为支点,组织开展了一系列主题采风创作和文艺展演交流活动。比如,举办了川渝文化发展合作论坛、“沿着总书记扶贫的足迹”川渝美术家助力脱贫攻坚采风写生、“同饮一江水,共护长江源”川渝主播环保行、“同绘川渝景·共抒巴蜀情”重庆四川美术名家作品联展、“技炫巴蜀”川渝杂技魔术展演、第三届重庆·四川当代艺术跨年展、“巴风蜀韵”川渝两地首届音乐创作交流活动、巴蜀优秀青年书法家作品展、巴蜀青年摄影作品双年展、川渝两地大学生播音主持电视大赛、“庆祝谐剧开创八十周年”研讨会、川渝地区街舞表演邀请赛等活动,“双城共建”格局愈发鲜明。

  “巴蜀地区是文艺创作的沃土,既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风土民情,又有厚重的红色文化和丰富的地域自然资源,为川渝文艺发展繁荣提供了很好的基础性条件。‘文艺先行战略’实施两年多来,川渝两地的文艺家们走进巴山蜀水,走进百姓生活,走进改革发展前沿,走进火热建设一线,讲述川渝故事,传播川渝声音,助力川渝发展,展示川渝形象,为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提热升温、迈步向前摇旗呐喊。”四川省文联党组副书记、副主席李兵说。

  重庆市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陈若愚表示,在川渝两地省级文联的组织发动下,各区县文联、各市级文艺家协会热情高涨,纷纷结合实际,将“双城共建”活动做实,将“文艺先行”品牌做靓,真正惠及了群众、有力提升了两地城市文化品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文艺先行计划’实施以来,我们的工作面更广了、抓手更多了、创作资源和活动载体更丰富了,对我们的文艺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成都、重庆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的中心城市。成都市文联专题策划组织了文艺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系列活动,探索采取委约创作等方式,积极组织中青年文艺工作者到一线去提炼主题、萃取题材、开展创作。

  “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是党中央赋予成都的独特使命,是成都工作的统领,是成都唱好‘双城记’、共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重要抓手。”成都市文联党组书记杨晓阳谈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这一重大国家战略,为广大文艺工作者提供了丰富的创作题材、丰厚的创作土壤和广阔的创作空间,我们要倍加珍视和切实担负记录、描绘、传播这一壮阔实践和非凡历程的光荣责任。”

  共融推动发展,彰显文化底蕴 

  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不断推进,川渝两地文艺广泛吸纳着新鲜养分,也朝气蓬勃地焕发出崭新的气象。

  巴蜀是中国的诗歌重镇。这里的《星星》诗刊、《草堂》诗刊,是中国诗坛名刊。成都国际诗歌周业已成熟,蜚声海内外。“成渝两地的诗歌传统、诗歌土壤,和正在形成的诗歌气象有目共睹。年轻的诗人群体成规模、成气候地站立中国诗坛的潮头。成都和重庆水乳交融,诗歌更是‘成渝腔调’文化同源的一个显著符号。西南大学的中国新诗研究享有盛誉,四川大学的中国诗歌研究院实力雄厚,这给成渝两地的诗歌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梁平表示,“双城诗歌发展要实质性携手,资源整合,创造条件,常态联动,让创作积极渗透进双城经济圈建设,要介入,要参与,要拿出好作品见证新时代”。

  戏剧、曲艺、杂技、摄影、舞蹈等各艺术门类以及文艺评论都在经历新一轮磨合和融合——

  在2022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文联主席、重庆市川剧院院长沈铁梅提出《关于成立川剧艺术促进会或川剧发展基金会的建议》。她认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要求两地健全合作机制,共同打造区域协作的高水平样板,这为川剧艺术的融合发展打开了新的空间。谈及两地曲艺,重庆市曲协驻会副主席、秘书长刘靓靓如数家珍:“川渝曲艺是同源的。四川清音、扬琴、竹琴、谐剧、四川评书、琵琶弹唱、金钱板、四川盘子等,是川渝两地代表性的曲种。”她说,川渝两地一衣带水,都是长江文化,两地曲艺家的交流一直在进行中。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让两地文联、曲协向着同一个目标迈进,也必将更好地推动两地曲艺事业的融合发展。

  “在地更新”是第三届巴蜀青年摄影作品展的主题,目前展览已完成征稿。“川渝摄影的艺术方向、艺术思潮、创作导向,都是非常接近的。尤其是老摄影家聚在一起,感觉特别亲切。”四川省摄协驻会负责人、副秘书长胡文介绍,“巴国城杯”首届巴蜀青年摄影作品展在重庆举办,巴国城中心广场上展示两地优秀青年摄影师作品的巨型影像装置引人注目。成都举办的“平行线索——第二届巴蜀青年摄影作品展”,推出了很多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 “巴蜀青年摄影作品展既是对老一辈摄影家精神的传承,又能明显感觉到巴蜀摄影的文化共融。”胡文说。

  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秘书长、四川师范大学教授白浩分享了他对川渝文化圈的思考:“巴蜀文化是大西南文化的核心构成部分,在近代以来的科技解放视野中,西南已由传统的战略后院变为战略后院与战略前线并存的复合叙事。提炼大西南山地文明特征,发掘和释放丰富的历史地理文化、自然生态群落文化、多族群文化,空间巨大。”

  “在全球化时代人们需要思考民族文化建设,在国家大叙事中,也需要思考地域文化传统与个性的问题,这是推动发展的两级火箭。川渝文化圈的发展要放到大系统中来定位,释放成渝地区的文化潜力对提炼和升华文化核心竞争力必将起到积极的作用。”白浩说。

  辐射基层文联,打造互通互联文艺格局 

  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发展格局中,重庆、成都都市圈相向发展,也正向更深广的基层辐射,促成川渝发展整体格局中文艺的互通互联。

  “一直以来,川渝两地在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等方面,互相交融、互相升华,山水和合、刚柔相济、文武与共、阴阳互补,造就绵长而久远、神秘而灿烂的巴蜀文化,并凭借强大的内生动力和对立统一禀赋而彪炳中华文明史。”四川省文联《现代艺术》杂志社总编、四川省文艺期刊联合会副主席兼秘书长蒲秀政表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促进了富有世界视野、国家立场、人民情怀、巴蜀风格的“新时代成渝文化”繁荣发展。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打破了成渝两地基层文联交流上的壁垒。“此前,由于各种原因,成渝两地基层文联交流较少。互动学习、取长补短、互通信息不够。如今,成渝两地基层文联积极组织开展地缘文艺采风创作,在文艺活动、赛事上相互支持和配合,提高了成渝两地基层文联活动品质和赛事水准。”重庆市江津区作协主席庞国翔说。

  2020年10月30日,在四川省文联、重庆市文联的指导下,由四川省广安市文联牵头策划,与四川省南充市文联、宜宾市文联和重庆市渝北区文联、合川区文联共同发起,联合长江、嘉陵江流域四川境内5个市文联和重庆境内的21个区县文联成立“川渝长江嘉陵江流域文艺联盟”。“这是一个具有地域特色和较大影响力的区域性文艺合作组织,是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贡献文艺力量的有效载体,是促进川渝文艺界融合发展、实现文艺事业大繁荣大发展的创新实践。”广安市文联三级调研员兰勇说。

  广安先后举办了“同绘川渝景·共抒巴蜀情”“两江文脉·红色巴蜀”等文艺采风创作展览系列活动等,激发了广安文艺界参与创作的热情,创作了一大批优秀作品,如组诗《跟着长江去大海》《江与红》,歌曲《巴蜀两江情》等。此外,以川渝两省市共同批准设立的跨省域省级新区——高竹新区为载体,广安市、渝北区在新区联合共建文艺创作采风、写生实践基地;四川省作协、重庆市作协在武胜县《红岩》作者杨益言故里共建“红色文学创作展示基地”。

  2021年11月,由重庆和四川两地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了《泸永江融合发展示范区总体方案》,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南翼重要的增长极,形成有实力、有特色的省际区域融合发展示范区。泸州市文联主席张合说:“这无疑拓宽了泸州文艺和重庆文艺交流的通道、渠道、视域。从政治角度看,泸州属于四川省管理;从文化角度看,泸州属于巴文化范畴。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重新推动了巴和蜀两种文化的融汇、提升。”2020年以来,泸州市文联组织了和江津、永川两地的书法、美术、文学交流,策划开展了10个市的舞协采风等活动。

  人相往、民相亲、心相通、情相连。“成渝两地经济圈建设文艺先行,进一步增强了双城百姓的渊源认同和文化共识,提高了相向而行、相互协作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发,进而推动了共谋发展、共襄盛举良好局面的形成。”李兵建议,川渝文艺界在协作体系构建、文艺采风创作、高端人才推培、文艺品牌打造、精品力作展演、惠民志愿服务和文艺理论评论等方面下真功夫、硬功夫,努力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平台共建、合作共赢,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积极贡献文艺力量。

(编辑:魏康奇)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