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国际数字媒体艺术与科技大会举办
——融合科学、艺术、人文因素,它将深刻影响当下与未来
从未来影像到沉浸戏剧,从人工智能到虚拟现实,数字媒体艺术与科技的发展,深刻地影响着当下与未来的世界,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作出了新注解。12月24日至25日,由北京电影学院主办,“数字影视动画创作”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北京电影学院数字媒体学院、清华大学未来实验室、北京大学极客实验室联合承办的“新文科背景下第二届国际数字媒体艺术与科技大会”在京举办。会议邀请来自中国、美国、加拿大、韩国、澳大利亚等国的50余位专家学者和业内精英就“数字媒体艺术与技术的未来探讨”“数字媒体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数字媒体艺术创作与产业融合”“数字媒体技术创新与理论突破”四大主题进行广泛讨论,国内外超过500所高校的师生通过“线下+线上”的方式参与会议。
本次大会由北京电影学院副校长孙立军担任主席,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清华大学未来实验室主任徐迎庆,全国旅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孙若风,虚拟现实艺术家、北京电影学院特聘教授克文·盖格,北京电影学院特聘教授刘谦等9位数字媒体领域知名专家学者组成主席团。大会旨在开展国内外数字媒体专业教育、艺术探索、科技创新等领域的广泛交流与探索合作,通过“新文科”背景下艺术与科技的相互依存关系,关注数字媒体艺术与科学前沿发展动态,探讨本专业核心与拓展、教育与行业、跨界与融合等多层面内容,搭建起中国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产学研共享平台,促进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全球化发展与数字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以期培养中华文化的传承者、艺术理论的创新者乃至中国未来的开拓者。
随着数字化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凭借其特有的优势,将艺术与技术充分融合、将创意与应用有效连接,在“新文科”建设的背景下发展迅速。大会开幕式上,孙立军表示,新时代呼唤“新文科”建设,因为“文科教育是国家发展的软实力和巧实力,其发展水平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品格与文明素养。我们应当在文科教育创新发展的总思路下,以特色优势专业为内核,将新理论、新技术与新实践充分融合,扎实培养好新时代文科人才。 ”孙立军介绍,数字媒体艺术创作与表达通过前沿的数字媒体技术手段进行,包含了“科学”“艺术”“人文”等丰富理念,创作表达方式多样,艺术内涵多元,未来前景广阔。
在“数字媒体艺术与技术的未来探讨”板块,南加州大学游戏实验室主任迈克尔·兹达通过直播进行题为《高校教育的游戏开发项目》的演讲,德国艺术与媒体中心视觉媒体学院创始人之一邵志飞通过直播进行题为《未来影院》的展示,而孙若风、徐迎庆、丁亚平、耿卫东、费俊、谢清风等国内知名专家则在线下主会场分别就大会主题发言。在“数字媒体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板块,加拿大多伦多电影学院电子游戏设计与动画系主任罗伯·埃尔斯沃西、上海戏剧学院教授韩生、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执行院长胡洁、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数字媒体系主任周雯等学者分别从数字媒体专业的人才教育、专业实践等角度进行发言。“数字媒体艺术创作与产业融合”板块邀请d’strict全球业务开发总负责人李东勋、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厂长速达等业界专家共同探讨数字媒体技术在全球化语境下的发展现状与未来图景,从实际应用的角度为数字媒体专业技术赋能。在“数字媒体技术创新与理论突破”板块,澳大利亚阳光海岸大学教授伊安·韦伯、美国加州州立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系教授孙宇、山东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常务副院长屠长河等科学家、学者,共同探讨了数字媒体领域最新的技术革新和由此衍生的理论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