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我们要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
我国一代代文物工作者,在历史风云变幻中,以强烈的文化担当和家国情怀,奋力保护着承载中华民族基因和血脉的珍贵文物,守护着中华文明的绵延传承。
日前,一部反映战争年代保护文物的惊心动魄历史的漫画书的发布,深深打动了国人。
8月22日
故宫首部历史国漫
《故宫回声:国宝南迁的传奇》发布
以故宫文物南迁历史为原型
创新性地采用当代读者喜爱的漫画形式
通过主人公的第一视角
艺术化地再现了故宫博物院历史上的
这一段峥嵘岁月
致敬每一位勇敢无畏的国宝守护人
(来源:故宫博物院微信公众号)
“故宫文物南迁
创造了人类保护文化遗产的伟大奇迹
承载着深刻而意味隽永的
国家命运和民族记忆”
2019年9月
故宫文物南迁历史国漫《故宫回声》
在故宫博物院官网和腾讯动漫APP连载完结
网络总阅读量近5000万
评分高达9.8分
究竟是怎样的一段历史
被世人称之为“奇迹”
下面请跟随小编
一同走进这段峥嵘岁月
避寇定南迁 艰辛大迁移
故宫文物南迁
是中华民族文化保护的一部抗争史
这段记忆书写着许多家庭的悲欢离合
也承载着一个民族的盛衰荣辱
南 迁
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中国东北沦陷,华北告急,平津震惊。为保护民族文化瑰宝免受战火侵袭,故宫博物院理事会决定分批将部分文物南迁。
1933年1月,榆关(山海关)吃紧,故宫博物院文物南迁启运迫在眉睫。
1933年行政院关于南迁文物起运的密令
第一批古物南迁前广场上集中摆放的木箱
故宫文物集中太和门广场等待起运
1933年2月6日,第一批文物2118箱从午门由军警护送至前门火车西站,运往上海。而后,内政部北平古物陈列所、颐和园、国子监及历史博物馆的文物也随故宫文物一起分批迁往上海。截止至1933年5月15日,故宫文物南迁历时3个月,共1.3万余箱文物先后分5批运往上海。
1933年2月6日,《大公报》首批故宫文物南迁的报道
1933年3月6日,《申报》第一批文物运抵上海的报道
第三批古物南迁木箱装车情况
南迁文物悉数运抵上海两个月后,故宫博物院理事会议决定在南京建立分院,并于朝天宫建立文物保存库。1936年8月,朝天宫文物库房竣工。同年12月8~21日,存沪文物分5批迁转至南京朝天宫文物库房存储。
1936年12月,存上海文物全部运存南京朝天宫保存库。1937年1月1日,国立北平故宫博物院南京分院正式成立。
国立北平故宫博物院南京分院保存库落成纪念
西 迁
1937年,日本先后在北京、上海发动卢沟桥事变、“八·一三”事变,南京形势日趋紧张。奉行政院命令,故宫南迁文物紧急向后方疏散,再度兵分三路避敌西迁。
南路:始迁长沙,继迁贵阳、安顺,到达四川巴县。
第一批西迁文物80箱(大部分为南迁文物精华)迁至四川巴县一品场石油沟临时库房。
1937年8月14日,第一批西迁文物共80箱,为南迁文物的精华,由建国轮在南京起运,到汉口,改用火车运长沙,存湖南大学图书馆底层近5个月。日寇自江苏西侵,两湖受到威胁。奉行政院令绕道桂林迁往贵阳。1938年1月起,分两批迁入贵阳。1939年1月,迁安顺的华严洞。1944年秋,迁四川巴县一品场石油沟临时库房。
安顺文物转运巴县情形
中路:经汉口、宜昌、重庆、宜庆,运抵四川乐山安谷乡。
第二批西迁文物9331箱迁至四川乐山安谷乡,择定一寺(古佛寺)六祠(“朱、潘、刘三氏”、宋氏、易氏、陈氏、梁氏、赵氏)作为临时保存库。
1937年11月19日及12月3日,西迁文物的第二批9331箱,分别由江安轮及黄浦轮从南京下关码头出发,11月2日及12月5日抵达汉口,12月24日起至1938年1月6日,从汉口用船运到宜昌,再由宜昌向重庆转移,1938年5月22日全部抵达重庆,分藏于川康平民商业银行、安达森银行、吉时洋行等7个库房。同时,在重庆成立故宫博物院驻渝办事处。因重庆雾大雨多,常有敌机空袭。最终这批文物被迁至乐山安谷乡,择定一寺(古佛寺)六祠(“朱、潘、刘三氏”、宋氏、易氏、陈氏、梁氏、赵氏)作为临时保存库。在宋祠设立故宫博物院乐山办事处。
乐山安谷文物库房位置示意图
北路:经徐州、宝鸡、汉中、成都,迁至四川峨眉县。
此路文物7287箱运至峨眉南门外4公里处的土主祠和许氏祠堂。
西迁北路文物7287箱,共装运3列火车,由南京下关码头火车轮渡到浦口火车站,循津浦路,经徐州转陇海路,到达宝鸡,存于宝鸡关帝庙和城隍庙。不久,奉命向汉中及褒城转移,从1938年2月22日起至4月11日全部运完,分存于汉中文庙及褒城县宗营的马家祠堂、范家祠堂和张寨大庙。后因汉中也遭日机空袭,文物再次向成都转移,存放在成都东门内大慈寺。1939年2月,奉行政院令,向四川峨眉转移。6月17日,全部运往峨眉,存放在峨眉西门外武庙和东门外大佛寺。1942年大佛寺的文物奉命全部运往峨眉南门外4公里处的土主祠和许氏祠堂。
汉中至成都,汽车涉水前行与用木船载车过河情景
东 归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战胜利。故宫文物准备东归,工作分两步进行,先将分存于四川巴县、乐山和峨眉的文物集中于重庆,再由重庆运回南京朝天宫文物库房。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战胜利,故宫文物准备东归。
东归工作分两步进行,先将分存于四川巴县、乐山和峨眉的文物集中于重庆,再由重庆运回南京朝天宫文物库房。
文物集中始于1946年1月,至1946年9月15日,全部文物集中至重庆向家坡贸易委员会的临时库房。
文物东归始于1947年5月,至12月9日结束。工作分水陆两线进行。从陆路运往南京的是14箱较笨重的箱件,包括国子监石鼓10箱、石鼓文音训碑1箱和笨重杂件3箱。1947年5月31日从重庆出发,7月26日到达南京。
从水路运输的文物分批由重庆出发,沿长江水路运往南京。首批1947年6月19日自重庆开出,末批11月26日离渝东航,至1947年12月9日东归告竣。
自1933年2月6日南迁开始至1947年12月9日东归告竣,故宫近百万件文物历经数万里,辗转十余省,无一件丢失,几乎无毁坏,堪称世界文化史的奇迹。此系故宫工作人员不懈努力的结果。
1947年参与故宫文物南迁的部分故宫职员在离开重庆前的合影
迁 台 和 北 返
随着人民解放军的节节胜利,国民党政府摇摇欲坠。1948年,故宫博物院理事长翁文灏,理事王世杰、朱家骅、杭立武、傅斯年、徐鸿宝、李济等,决议挑选故宫、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存南京的文物运往台湾。自1948年12月22日至1949年2月22日,存放故宫博物院南京分院文物保管库的2972箱文物分3批运往台湾。
1965年,全部运台文物搬迁至台北市郊士林外双溪新建库房并成立台北故宫博物院。
文物运台后,南京分院尚存文物11178箱,于20世纪50年代陆续分批由南京运回北京故宫博物院。至1958年北返结束,仍有部分文物留存南京博物院。
考验与“奇招”
在当时的运输和存放条件下
南迁文物面对的“敌人”
不仅有日军、土匪和炮火
还面临着种种考验……
西迁“中路”是三路文物中数量最大的一批。庞大的迁移困难重重,运输途中不仅要躲避战乱,文物还面临潮湿、高温和虫害的威胁。
“当时文物至少都会用纸、棉花、稻草、木箱来固定包装,里外里有四层,一些易碎藏品还会在外再加套铁箱以护周全。”故宫文物南迁研究所所长徐婉玲说,光打包这些文物,故宫工作人员就花了半年时间,力保运输途中不论遭遇何种情况都能尽量保证文物无恙。
川陕公路上的艰难行进
“当时车队翻越秦岭时遭遇大雾,山路颠簸曲折,山顶路段尤其惊险。”徐婉玲回忆,即便是和平年代,有后勤保障且交通便捷,一路下来仍觉不易,遥想当年,更令人感慨先辈们的一路艰辛。
如果说故宫文物南迁是一段国家宝藏的“远行”,那位于重庆南滨路上的安达森洋行则是故宫文物南迁之路上的重要节点。
安达森洋行仓库旧照
安达森洋行旧址位于重庆市南岸区海狮路2号,于1891年在重庆开埠时期由瑞典商人安达森创建,主要经营土特产进出口贸易。仓库为大梁穿斗结构,筑土为墙,石质基座,占地面积1435余平方米。当年中路转运的文物抵达重庆后,有近半数藏于安达森洋行的仓库内。
据当地老人回忆,得知征用洋行库房需求后,这位北欧老板慷慨地把仓库腾空,数千箱文物按照故宫规范标准,清点、核对、编号、一箱箱登记入库。资料记载,这批文物包含了青铜、瓷器、书画和玉器,其中不乏苏轼、黄庭坚、米芾、唐伯虎等大家的传世之作。
“当时瑞典在二战中是中立国,安达森洋行仓库被视为中立国的商民资产。”重庆市南岸区文旅委主任雷旺介绍,每当重庆遭遇日机轰炸,安达森就会安排人员将瑞典国旗在屋顶铺开,以求文物安全。
这个“奇招”让巧妙藏身于洋行的文物逃过一劫,数千箱国宝得以周全。
曾庇护了大量文物的安达森洋行,在2021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前夕,以“故宫文物南迁纪念馆”的身份重新亮相。
俯瞰重庆故宫文物南迁纪念馆
据了解,当年为成立“故宫文物南迁纪念馆”,故宫博物院工作人员先后赴四川、重庆、贵州等地选址,将西南地区的15个文物秘密存放点列在考察范围内。
2017年,时任故宫博物院院长的单霁翔来到重庆时,在洋行仓库夯土墙上发现赫然写着两个字——“不拆”。原来,在当地黄家巷片区的拆迁征收中,文物部门担心文物点被“误伤”,专门在外墙上标注了两个醒目的红字。
安达森洋行仓库外墙写着“不拆”
“不拆”二字,让单霁翔和一行专家动容。“‘不拆’两字意义重大,它有效保住了抗战时期故宫文物迁移历史的珍贵物证。”单霁翔在接受采访时回忆,当年曾寻访了多处文物南迁路线上存放过文物的地点,但遗憾的是大都已不复存在,而在重庆城市中心看到这处保留较为完好的历史建筑,非常有历史意义。
夜色中的重庆故宫文物南迁纪念馆
文物到哪里 人就到哪里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
他情系故宫
为守护国宝竭尽全力
毕生以保护文物为己任
走进文物南迁亲历者的故事
马衡院长
故宫文物南迁,马衡是亲历者之一。他是故宫博物院的第二任院长,曾和故宫人一起尽己所能保护文物。在最近出版的《马衡年谱长编》中,对此也有记录。在该书编著者、马衡长孙马思猛的讲述中,彼时的马衡和故宫的故事,也逐渐清晰起来。
1934年,马衡正式接任故宫院长一职。彼时,文物南迁已告一段落,上任后,他立即组织开展对故宫博物院留北平文物的清点及南迁运沪文物的点收工作,做了详细记录。
他也在为建立南迁文物的保存库呼吁努力。《马衡年谱长编》的序言中提到,1936年3月,南京朝天宫保存库工程动工,8月完工。这座三层的钢骨水泥建筑,存放着从上海转迁的故宫文物。
国立北平故宫博物院南京分院保存库奠基典礼
在之后的文物西迁工作中,马衡同样尽心尽力。
“这次西迁分三路进行,也有分别随同西迁文物到后方的故宫工作人员,负责文物的日常保管与维护。马衡主要在重庆负责统筹调度,文物具体的存放地点由他反复实地考察后确定。”马思猛介绍。
他说,为了保留这段战乱期间故宫部分精品文物迁徙的完整史料,马衡特命欧阳道达负责实事求是地记录所有文物迁徙全过程,以备将来对国家和国人有所交待。
当时的条件非常艰苦,人们需要克服很多困难。比如在峨眉负责文物保管工作的是那志良,由于家尚在北平,家里的生计一度成了问题,他便写信给马衡,要求回北平。
“马衡便想把自己家里的东西尽量出售,卖了钱给那志良家里用。他写信给当时的故宫总务处长张庭济说了这个想法,但最后没有实现。那志良被打动了,再也没有提过要回北平。”马思猛觉得,那时故宫人也一直有一个信念:文物到哪里,人就到哪里。
马衡先生篆书联:护持故宫庶物,来做峨眉寓公
廿八年夏,自成都移故宫文物于峨眉,石鼓与焉。因集其字为联,以纪念之。鼓文以寺为持,以乍为作,古故勿物糜眉古通。卅三年秋鄞马衡书诗为寓公已五年矣。
几十年时光过去了。在马思猛看来,马衡有一个理念:中国一切历史留下来的文物、文献,都应该属于国家所有,由国家保管,“他的后半生一直在为这个目标奋斗。”
日本侵华战争使中国文物损失惨重
唯故宫文物损失甚微
在漫长艰苦的故宫文物南迁过程中
培育和形成了以国宝为生命的故宫精神
故宫人与全国民众一起
在中华民族最危急的时候挺身而出
以自己的血肉之躯守护国宝
是故宫博物院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
是抗日战争中振奋人心的一幕
是人类文明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
(来源:部分文字参考故宫博物院微信公众号、新华社、央视新闻、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微信公众号、中国新闻网、南岸文旅微信公众号等,图片来源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