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行风>榜样力量

胡智锋 胡雨晨:以人民情怀打造文艺精品

时间:2022年10月03日 来源:中国文艺网 作者:胡智锋 胡雨晨
0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叶培贵为《中国青年》杂志2022年第18期专刊《经典 青春 梦想》创作主题书法作品 



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 

以人民情怀打造文艺精品 

胡智锋(北京电影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教授) 
胡雨晨(北京电影学院2021级博士研究生)

  八十年前,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首次完整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共产党的文艺思想、方针和路线。 

  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和2021年在中国文联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上发表的重要讲话,则站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新形势、新环境下,系统完整地阐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文艺思想、方针和路线。 

  一个世纪,三次讲话,都共同聚焦在“文艺为人民服务”和“如何为人民服务”的问题上,其核心的使命和任务都是为人民群众打造文艺精品。一言以蔽之,以人民情怀打造文艺精品,是党的文艺思想一脉相承的理念与方法。 

  青年人作为最具活力、想象力、创造力的群体,是文艺生产创作与传播消费的主力,因此,用高质量文艺精品来为广大青年提供价值引领和精神支撑,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理念的题中之义。以人民情怀打造文艺精品,就是号召和要求广大文艺工作者,要以旗帜鲜明的人民立场和视角,体现出“为人民服务”的创作动机;要以艰苦艰辛的劳动、高尚的品德和高水平的专业才能,体现出深入人民生活的扎实的创作积累;要以精深、精湛和精良的思想、艺术和技术,体现出超凡脱俗的创作功力。  

  体现“为人民服务”的创作动机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立场,也是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动力所在。” 

  有了“为人民服务”这一明确的对象和目标,中国文艺创作的动机当中就注入了旗帜鲜明并且坚定不移的人民情怀,这也意味着从思想、感情和态度上,我们的文艺都是为了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文艺创作者应当始终把人民装在心里。 

  首先,文艺要塑造人民形象。优秀的文艺形象最能代表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的文艺景观。从八十年前毛泽东同志发表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到今天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的重要论述,都为我们指出,我们的文艺应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始终同人民群众心连心、情连情。在文艺创作过程当中,应当把这种人民情怀融入其中,深入人民群众生活,向人民学习,真正在文艺作品中塑造出那些能够体现时代精神、反映人民情感的经典的人民形象。 

  中国文艺八十年来创造了大量丰富多样、深入人心的人民形象,从解放前的苦难者、抗争者的形象,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建设者、革命者形象,再到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沉思与开放的形象,再到今天新时代中国人民的自信自强的形象,无数的文艺创作者在历史前进的浪潮中为人民塑造了一个又一个经典的文艺形象,其中有英勇战斗的战士,也有鞠躬尽瘁的劳模;有奋斗拼搏的普通人,还有光荣伟大的人民英雄。这些光辉熠熠的人民形象,无疑是八十年来我们的文艺工作不断繁荣发展最突出、最生动的体现。 

  其次,文艺要表达人民情感。“为人民服务”的创作动机,要求文艺作品应当表达最广大人民的真情实感,将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反映在文艺作品当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的需要是文艺存在的根本价值所在。能不能搞出优秀作品,最根本的决定于是否能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文艺作品应当把深刻表达人民情感和思想当作自己的使命与任务,也就是说,广大文艺创作者应当深入群众、深入实际,把自己个人的情感融入到人民的情感当中,与人民群众共情共鸣。回望八十年来的文艺创作,那些优秀经典的文本无不诉说着当时最广大人民的心声,表达着人民群众的真情实感,这样的“为人民服务”的创作动机在八十年风云变幻中是一脉相承的。 

  第三,文艺要满足人民需求。想人民之所想、忧人民之所忧,感受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与人民群众共情共鸣,真正地把人民装在心里,才能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自己的目标,以“为人民服务”的创作动机来创作出更多丰富扎实的文艺精品。这不仅是八十年来我们的文艺不断发展繁荣的宝贵经验,同时也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丰富多元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保障。 

2022年9月2日,观众在“人民为中心 文艺攀高峰——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80周年主题展”现场参观 

  深入人民生活,扎实创作积累 

  文艺创作与其他的工作一样,都需要艰苦的磨炼与扎实的创作积累,那些传之后世的优秀经典文艺作品,离不开文艺工作者对社会生活的细致观察与体会、离不开对高尚品格和人格的修炼,也离不开对专业能力的反复锤炼与提高。因此,要打造文艺精品,就必须在社会生活、品格修养、专业技能上刻苦钻研,不断打磨,从而形成深厚扎实的创作积累。 

  首先,要扎根人民生活。现实社会生活是一切艺术创作的来源和土壤,文艺作品是社会生活经过文艺工作者加工和改造后的产物,因此,要想塑造鲜活的文艺形象,讲述生动感人的故事,一定离不开扎实深厚的生活积累。 

  在谈到文艺创作和人民生活的关系时,毛泽东同志指出:“有出息的文学家艺术家,必须到群众中去,必须长期地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到工农兵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到唯一的最广大最丰富的源泉中去。”凭空想象是不能创造出文艺精品的,脱离了人民生活的文艺创作既没有持久的生命力,更难以给人以思想、情感上的启发或抚慰。人民生活始终是文艺创作最基础、最丰沃的土壤,“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  

  从近年来热播的现象级影视剧来看,没有一部作品能够离开火热的人民生活。电视剧《山海情》中,我们看到的是西海固村民在艰苦环境中脱贫攻坚的生活图景;电影《中国医生》中,我们看到的是中国人民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英勇画面;电影《我和我的家乡》中,我们看到的是祖国大地的诗画山水和风土人情……如果没有对于世界、国家、历史的多方面的把握和了解,没有对于人民生活的深入体会和感受,那么也就无法完成深厚的生活积累,更无法去创造这些被人民群众所喜爱的文艺作品。 

  其次,要修炼高尚品格。对高尚品格的修炼同样是文艺工作者提高创作积累的重要内容,也是文艺工作者打造文艺精品、做好培根铸魂工作的基础性保障。 

  文艺精品离不开文艺工作者高尚的品格和人格,只有不断修炼自己的道德情操与人格品行,努力向着真善美的至境攀行,才有可能站在更高的艺术巅峰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伟大的文艺展现伟大的灵魂,伟大的文艺来自伟大的灵魂。”文艺工作者肩负着以文化人、以德润心的艰巨使命任务,因此,文艺工作者自身道德品行的不断修炼与提升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八十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实现了巨大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与此同时也带来了各种文化、思想和价值观的激烈碰撞。不可否认的是,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的确出现了一些悖逆主流价值观念、违反社会公德甚至是挑战法律底线的问题,因而文艺工作者更应当坚持文艺工作的人民情怀,更应当以文艺工作者自身的高尚品格和人格来积极引导社会的价值观、审美观向上向善发展,更应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文艺作品当中,以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优秀文艺作品来浸润、启迪、引导人们的心灵。 

  第三,要锤炼专业才能。要打造文艺精品,离不开文艺工作者对高水平的专业才能的锤炼。 

  毛泽东同志在讲到这个问题时指出:“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文艺作品虽然应当从实际生活中去获取素材、获得灵感,但并不意味着文艺作品是对现实生活的复制和模仿,而是文艺工作者根据实际生活当中的现象,通过加工与提炼,以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文艺形象和文艺作品,来能动地反映现实生活、表达人民的情感与心声。 

  文艺工作者应当如何去锤炼和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文艺的生命”,文艺工作者应当坚持守正创新,在文化、技术、艺术三个方面努力创新,不断挑战和开拓社会主义文艺的新境界。 

  在文化创新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独特而珍贵的文化宝藏,其中蕴藏的文化基因,尤其是思想精神、价值观念、道德准则等内容,在今天应当予以全新的时代性阐释与解读,通过文艺精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入开掘,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中华文化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在技术创新方面,各种新技术突飞猛进,短视频、大数据、AR/VR、虚拟制作等新技术层出不穷,文艺作品能否与新技术实现互动融合,借助新的技术手段来拓宽艺术表达的空间与可能,是提高与创新艺术专业能力的重要一环。在艺术创新方面,文艺工作者应当在文化创新、技术创新的基础和空间上,不断精进自己的文艺创作的能力与功力,既扩充自己的文艺理论的知识库,又丰富个人文艺创作实践的经验书,做到理论与实践、艺术与技术的有机结合,以高水平的专业技能来不断提升文艺精品的创作积累。 

  精益求精,努力提升创作功力 

  创作高质量的文艺精品始终是文艺工作者不懈的追求。好的文艺作品不仅凝结着文艺工作者的思想与智慧,也是其艺术创作功力的具体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文艺作品的生命线,内容选材要严、思想开掘要深、艺术创造要精,不断提升作品的精神能量、文化内涵、艺术价值。” 文艺工作者要以艰苦的劳动不断去创造“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文艺精品,在艺无止境、追求卓越的道路上,努力提升个人的艺术创作功力,尤其是精准之功、精彩之功和精妙之功。 

  所谓精准之功,是指艺术创作与表达的准确性。文艺创作者需要在思想内涵的挖掘上、在现实问题的把握上、在艺术表达的方式上,找到最精准、最精到的角度,准确地塑造艺术形象,将现实生活积累的“实”与艺术创造想象的“虚”相结合,为打造文艺精品提升自己的创作功力。 

  所谓精彩之功,是指艺术创作与表达的敏锐性。回顾那些经典的文艺作品,无不反映着人民群众的真情实感,闪烁着艺术家个人独特的思想魅力,为我们留下了无数经典的情节与桥段,时至今日依然为人们所称颂和传唱。文艺工作者应当敏锐地去捕捉和创造那些精彩的艺术表达,努力去追求卓越而经典的艺术创作。 

  所谓精妙之功,是指艺术创作与表达的创造性。文艺工作者需要用“十年磨一剑”的精神来打磨艺术精品,更需要以极致的创造力来创造那些出神入化的、画龙点睛的艺术创作妙笔。绝妙的艺术瞬间,是超凡的艺术创造力最集中、最强烈、最突出的表现,这离不开艺术家不断挑战、追求卓越的创作态度,也离不开艺术家个人对艺术想象力、艺术创造力的精进与提升。 

  回顾八十年来的三次重要讲话,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其中一以贯之的人民情怀。未来中国文艺的发展,应当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高扬人民情怀,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理念与导向深入贯彻到文艺创作实践当中。尤其是新时代的中国新青年,理当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理念,以更高的站位、更强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去投入到新时代文艺作品的生产与传播过程中,以扎实的创作积累和超凡的创作功力打造更多文艺精品,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文艺精品创作不断出新、出彩,助力中国文艺迈向新境界。 

  

 

 《中国青年》杂志2022年第18期

《经典 青春 梦想》
总监制:皮钧 郝向宏
总策划:蔺玉红 冉茂金
总统筹:杨玳婻 张斯絮 韩冬伊
点击购买本期杂志
 

 

 

(编辑:张宝瑞)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