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行风>榜样力量

郑春辉:有益于国家和人民的创造才是有价值的、光荣的

时间:2022年04月22日 来源:中国文艺网新媒体 作者:张宝瑞
0

  

3月28日,第五届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表彰大会上,郑春辉被授予“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荣誉称号。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莆田木雕代表性传承人,郑春辉创作了《桃花源》《忆江南》《山乡春色》《乡情悠悠》《春江花月夜》等一系列富有民族特色的作品。他积极投身国家主题性创作中,曾先后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祝建党100周年创作献礼作品《祖国颂》《光辉闽西》,还创作了表现脱贫攻坚、抗击疫情的《闽乡多锦绣》《争来春色满神州》等作品。他还多次参与到捐资助学、助学兴教、精准扶贫等社会公益活动中,助力培养行业新生代青年人才,传承优秀传统技艺。今天就和小艺一起,走进郑春辉和他的木雕故事吧!

  中国文艺网:木雕是一项非常考验耐心的技艺,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莆田木雕代表性传承人,您是如何做到始终饱含创作热情的?

  郑春辉:我是因为从小喜欢绘画而走上木雕这条艺术道路。今天,我为当初的选择感到庆幸,也为能从事木雕事业而感到幸福。

  我的前辈、中国木雕艺术大师闵国霖曾在他生命最后的日子里对我说,他这辈子很幸福,因为选择了热爱的木雕事业伴随他的一生。这句话我记忆犹新。我想正是因为热爱,才会让我始终满怀热情地进行木雕创作,不断探索创新,不断超越自我。

  中国文艺网:您曾说自己没有接受过正规的美术教育,很多知识是通过后天的努力弥补习得的。联系自身的创作体验,您如何看待艺术与生活、创作与人民的关系?

  郑春辉:读中学时,我很想报考美术院校,但因为种种原因,我未能进入学校的美术小组,进入专业院校学习的愿望也就没能实现。中学时期,我把每天中午的餐费省下来,买了美术书刊学习。1986年,我进入泉州雕刻厂工作,用挣到的工资购买了《美术向导》《美术大观》《美术》等作为资料来学习,这些书籍成为了我的老师。我靠自学和摸索,一点一点积累着美术知识。除了美术外,我还爱好文学,喜欢古典诗词,也喜欢音乐和朗诵,这些爱好日后都成为了我的创作灵感。我把这些元素融入到我的创作中,我希望大家在欣赏我的作品时,除了技法之美,也能在其中感受到诗歌之美、音乐之美、人生之美。

  我的父亲是工人,在外地工作;我的母亲是农民。我是家中长子,14岁起我就帮母亲务农,寒暑假、农忙时,都和母亲一起在田间劳作。我的家乡莆田是一个美丽的地方,母亲河木兰溪让这片平原孕育出美丽的水乡风景。

  “那只是两片绿叶,把它放在嘴唇上,于是像我们的祖先一样,吹出了对于乡土的深沉眷恋,吹出了对于故乡景色的激越的赞美。”故乡诗人郭风的散文诗《叶笛》深深地影响了我,我深爱脚下这片养育我的土地,再加上那段难忘的农耕生活,让我后来选择了山水田园题材这条创作方向。我相继创作了《山村月夜》《木兰谣》《故溪梦中流》《桃花溪》《过故人庄》《桃花源》等作品。

郑春辉木雕作品《桃花源》(图源网络)

  有个乡亲从小在外地长大,童年时回到故乡和奶奶生活了两年时间。他在我的作品中找到了他童年时故乡的景象,那座横跨于木兰溪上的石桥和桥头那棵高大的榕树是他童年印象里最美的风景,看着看着,他就哭了。我深刻地体会到,只有创作凝聚人民的智慧和情感、抒写人民生活理想的作品才能打动人心,形成向上向善的精神力量。

  中国文艺网:从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祝建党100周年的《祖国颂》《光辉闽西》,到展示脱贫攻坚、抗击疫情的《闽乡多锦绣》 《争来春色满神州》,您的主题性创作始终紧跟时代。您如何理解艺术与时代、艺术家与时代的关系?

  郑春辉:艺术作品的活力不仅体现在题材的选择上,文艺工作者要让自己的作品与发展中的时代紧密相连,让作品的思想和情感与时代同频共振。

郑春辉木雕作品《光辉闽西》局部图

郑春辉木雕作品《闽乡多锦绣》局部图


郑春辉木雕作品《争来春色满神州》

  当我创作《祖国颂》时,我想到的是方志敏烈士的作品《可爱的中国》;当我创作《闽乡多锦绣》时,我想到的是从小时候吃不饱饭的境遇,到如今农村脱贫致富后欣欣向荣的景象;当我创作《争来春色满神州》时,那些远行的白衣战士令我泪流满面。身处伟大的时代,文艺工作者的创作也必须紧跟时代步伐。艺术家的目光不能只停留于“小我”,而要让自己的艺术创作聚焦“国之大者”,紧扣时代脉搏。

  中国文艺网:您的作品形式始终在探索创新,而内容上则多采用中国传统山水画和古典诗词元素。您如何看待“守正”与“创新”的关系?

  郑春辉:从传统艺术中取材,把中国古典诗词、中国山水画融入木雕创作,我想我们应该不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发扬光大,这也是我们应该守护的精神家园。向辉煌灿烂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中深入发掘,你会发现,这其中有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和精神养分。不断创新作品的表现形式,在作品内容上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之元素,以木载道,在“守正”与“创新”的辩证统一中展示木雕的技艺之美。

  中国文艺网:作为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受到表彰,您如何看待文艺工作者的“德”与“艺”?

  郑春辉:我认为,艺术之路就是一条修心之路,好的艺术作品一定是搏动着创作者的生命情怀。拥有真善美的心灵,胸怀对天、地、人心中深邃哲理的不懈探索,就一定能使自己的作品呈现出磅礴的气象和无穷的诗意,让人们从作品中感受到智慧和力量,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和人民。这是文艺工作者的使命,是最重要的“德”与“艺”。

  中国文艺网:您多次参与到捐资助学、助学兴教、精准扶贫等社会公益活动中,您的经历和体会是怎样的?

  郑春辉:我的工作室每年都接待从多个艺术院校来实践的学生。我们会向他们提供免费的食宿和雕刻材料,我希望孩子们除了在美术院校学习理论知识外,也可以感受并学习传统技艺,丰富实践经验,为以后的创作赋予更多可能性。每当实践课程结束后,孩子们都会等着和我告别,那个场面每次都令我倍受感动。

  同时,我的工作室还和艺术院校合作,尝试建立起二元制教学,工作室出学费供贫困孩子学习,为培养优秀的新生代专业技术人才贡献力量。投入这些公益活动,为我的艺术人生增添了特别的意义。

  中国文艺网:作为新文艺群体工作者,对于培养行业内的青年民间文艺工作者,您有哪些建议?您对行业内的“后浪”们,有哪些寄语?

  郑春辉:手工艺术很辛苦,但年轻人只要坚持吃苦耐劳的精神,持之以恒地坚持走自己的道路,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就。从艺者不仅要练就精湛的技艺,还要饱含家国情怀。一个人的能力,只有用在对国家和人民有益的事情上,他的创造才是有价值的、光荣的。 

(编辑:包梦暄)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