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结起来,为繁荣和发展我国的民间文学事业而努力
http://www.cflac.org.cn   2007-09-05      来源:中国文艺网

团结起来,为繁荣和发展我国的民间文学事业而努力

——在中国民间文学工作者第二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贾 芝

  我们的这次大会,是在全党工作着重点转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下召开的,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

  从一九五八年中国民间文学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到这次代表大会,已有二十一年了;从一九六○年第三次文代会期间召开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扩大理事会,到现在也有十九年了。在这期间,我们经历了极不寻常的变化。今天我们能够重新欢聚一堂,共议恢复和重建民间文学工作、为四个现代化宏伟目标服务的大事,是值得庆贺的。在经历了林彪、“四人帮”洗劫民族文化的一场大破坏之后,我们面临的任务是迅速地、不失时机地抢救、搜集和研究各民族民间文学。这是繁荣、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文艺和科学的百年大计。因此,全国各族人民,广大民间文学工作者和爱好者,对我们这次大会寄托着很大的希望。我们的责任是重大的,任务是光荣的。

  我们这次大会的目的是总结历史经验,制定工作规划,明确今后任务,团结全国民间文学工作者,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做好民间文学工作,为完成新时期的总任务而奋斗。我们有必要回顾过去的艰难曲折的战斗历程,进而讨论我们今后的工作任务。我的这个报告,仅仅是抛砖引玉,希望大家共同讨论,求得正确的结论。

  一

  三十年来,特别是建国后的头十七年,民间文学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十七年中,我国民间文学工作者,对各民族民间文学,包括历代产生、流传的和新创作的民间文学,进行了大规模的、有计划的普查和采录。我们的搜集工作,无论在数量上、质量上都超过了以往任何时代。

  一九五八年,在毛泽东同志的倡议下,全国掀起了一个新的采风运动。这次采风运动,不仅搜集了大量的新民歌和旧民歌,而且带动了整个民间文学的调查研究工作。同年召开的中国民间文学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规定了“全面搜集、重点整理、大力推广、加强研究”的民间文学工作方针;《人民日报》发表了《大规模地搜集全国民歌》的社论;《民间文学》发表了郭沫若同志《关于大规模收集民歌问题答〈民间文学〉编辑部问》。在党的领导下,一个群众性的、各民族的民间文学搜集工作蓬蓬勃勃地开展起来。各地搜集出现出版了大量的各民族民间文学传统作品;搜集出版的新民歌,更是不计其数。

  在搜集工作中,我们特别注意发掘了解放前不可能受重视的历代农民起义的作品,如关于陈胜、吴广、黄巢、方腊、李自成、洪秀全以及太平天国、捻军、义和团的传说、故事和歌谣。对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的有关第一次、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歌谣和革命故事,也广泛地进行了搜集。

  我们的伟大祖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五十多个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蕴藏量尤为丰富的少数民族的民间文学,是祖国文化宝库的一个巨大的组成部分。各族人民中流传的口头文学,记载了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以至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各个历史发展阶段的社会生活、风俗习惯、道德信仰等等,这些作品实际上是各民族的,尤其是没有文字的民族的百科全书。

  解放前,由于反动统治阶级的民族歧视,少数民族民间文学很少有人过问;解放后,在党的民族政策和文艺政策的指引下,我国各民族民间文学五光十色、璀灿夺目的宝库才一座座被打开。我们的采风队深入到民族地区,受到了少数民族人民的热烈欢迎。彝族人民高兴地唱道:“从前,我们在高山上唱歌,歌声被风儿吹走了;我们在河边唱歌,歌声被河水冲走了;今天呵,我们唱的歌,毛主席派人记下来,还要印成书。”少数民族人民是多么欢迎我们民间文学工作者把他们的口头文学搜集起来,印成书流传后世呵!十七年中,我们发掘了大量的少数民族的民间文学作品,仅民间叙事诗就搜集了上百部,《阿诗玛》、《嘎达梅林》、《江格尔》、《召树屯》、《娥并与桑洛》等已为国内外所传颂。特别令人兴奋的是长篇英雄史诗的发掘工作获得了可喜的成果。流传在青海、西藏、甘肃、四川、云南、内蒙等省区的史诗《格萨尔》,是早已闻名世界的长篇史诗,现已搜集了近两千万字的资料。关于柯尔克孜族的史诗《玛纳斯》,文化大革命前曾经收集了大量的资料,现在又把著名歌手朱素甫·玛玛依请到北京来录音。

  此外,云南、贵州、青海、广西等省区在十七年中也搜集和编印了大量的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第一手资料。

  随着各民族民间文学的大量搜集和调查,民间文学研究工作也逐步开展起来。尽管理论研究工作在全部工作中是个比较薄弱的环节,但也取得了明显的成绩。首先,我们力求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服务、为最广大的人民服务。这是建国后民间文学工作的一个新起点,也是以往民间文学研究难以具备的优越条件。其次是专业队伍和广大业余爱好者相结合。群众性的搜集和研究,大大改变了从“五四”到三十年代只有少数专家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进行搜集研究工作的状况。第三个特点是理论联系实际,研究工作和搜集工作相结合,研究历史和研究现状相结合。解放后,广大民间文学工作者和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者深入农村、深入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进行调查研究,特别是大专院校语言文学系的师生参加普查和搜集,发掘了大量的民间文学作品,写出了一些有学术价值的调查报告和论文。历史学家、语言学家、民族学家,也从不同角度参加了民间文学的采录和研究工作。建国后,我们对民间文学工作的方针、政策、理论,以及对民间文学的社会地位和功能,民间文学的特征及其发展规律等等,都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研究,并就民间文学工作的某些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展开过有益的讨论。在民间文学史的研究方面,也迈出了第一步。现已记录、搜集的有关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大量资料,和在此基础上编写的一部分少数民族的文学史和文学概况,为改变过去中国文学史实际上只有汉族文学史的状况、为撰写我国多民族文学史准备了条件。为了开展研究、培养人才,许多大专院校开设了民间文学课。所有这些,都为我们建立我国新的民间文艺学打下了初步的基础。

  建国以来,我们逐步地建立起一支民间文学工作者的队伍。

  首先要指出的是,在各族人民中间涌现了一大批战斗在生产劳动第一线的优秀的民间诗人、歌手、故事家。他们既是各民族民间文学的创造者,又是民间文学遗产的保存者和传播者,他们在广大人民群众中间享有盛名。如柯尔克孜族歌手朱素普· 玛玛依、傣族歌手康朗甩、庄相、苗族歌手唐德海、白族歌手杨汉、壮族歌手陈国贤、傈僳族歌手李四益、土家族歌手田茂忠、以及盲诗人韩起祥、工人诗人黄声笑、农民歌手姜秀珍、渔民诗人李永鸿等等。这些活跃在人民群众中间的民间歌手、民间诗人,不只用歌声揭露旧社会的黑暗,而且以高度的政治激情和精湛的艺术技巧歌颂社会主义的光明和共产主义的美好理想。

  建国后还涌现出一大批新时代的民间文学搜集者和研究者。他们当中除了专业力量,还有一支巨大的民间文学业余爱好者队伍。热心于这项工作的有诗人、作家、音乐家,有文学工作者、语言学工作者、历史学工作者,有大专院校的师生,基层的宣传干部和文化馆、站的工作人员,以及广大的业余爱好者。我们这支队伍忠诚于党的文化艺术事业,热爱人民,热爱人民的口头文学创作,勤勤恳恳、踏踏实实地为党和人民工作。有了这么一支经得起严峻考验的队伍,只要组织起来,团结一致,我们就一定能够坚持把我国民间文学工作做好。

  当我们回顾既往、展望未来的时刻,我们不能不以沉痛的心情怀念曾经战斗在我们行列中间的一些老前辈和民间文学工作者。杰出的无产阶级文艺战士,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的主席郭沫若同志的逝世,对于我国民间文学事业是一个重大的损失。他在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他对民间文学的论述以及他亲自参加民歌编选工作的热忱,至今还在激励着我们。我们也十分怀念已故的曾经为民间文学事业做出过贡献的郑振铎同志、老舍同志、何其芳同志、阿英同志;著名的民间歌手、民间诗人王老九、爬杰、毛依罕;以及各地被“四人帮”迫害致死的歌手如:傣族的康朗英、波玉温、刀宝乾,白族的张明德、苗族的阿泡、纳西族的和顺莲、满族的霍满生;还有在搜集整理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张士杰同志及其他许多辛勤的民间文学工作者。他们在民间文学方面的功绩是不可磨灭的。

  大家都知道,民间文学在我国各族人民的社会生活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国际上也引起强烈的反应。

  我国各民族的民间文学,在劳动人民同自然界、同阶级敌人的长期斗争中,曾经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劳动人民的社会生活中,一向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今天,在我国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过程中,它仍在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民间文学的社会地位正愈来愈被人们所认识。这是劳动人民在历史进程中的地位和民间文学对人民社会生活的多方面的影响所决定的,不是任何人可以贬低或否定得了的。

  民间文学在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斗争的土壤中生根、开花,包含着人民群众的丰富的经验和智慧,在艺术上为群众所喜闻乐见,因而具有很大的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借鉴作用、美的欣赏和娱乐作用。优秀的民间文学作品具有“永久的魅力”。如《阿诗玛》出版后彝族人民把它当作是本民族的骄傲,青年们说:“我们个个都是阿黑”,姑娘们说:“我们个个都是阿诗玛。”《梅葛》出版后,彝族人民欣喜若狂,奔走相告,像过节一样庆祝了几天几夜。几百年前的包公、海瑞等清官的传说,至今还在人民中间流传,人们今天还可以从中吸取宝贵的教训。每一个儿童,在接触社会之前首先接受的是民间传说、故事、儿歌、谜语的薰陶和教育。民间文学曾经哺育了很多杰出的诗人和作家。从一九四二年毛泽东同志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到建国以来产生的许多优秀作品,如《白毛女》、《王贵与李香香》、《百鸟衣》、《刘三姐》、《望夫云》等等,都是诗人、作家、艺术家向民间文学艺术学习所取得的丰硕成果。

  民间文学的价值还远远超过了一般文学艺术的范围。举凡历史学、考古学、语言学、民族学、民俗学、伦理学、哲学以及农业、工艺等科学,都曾从民间文学中获得过极其珍贵的资料。马克思、恩格斯在他们的著作中,曾大量引证民间文学的资料。英国科学家李约瑟在他所著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引用了我国不少民间文学资料,并盛赞“中国学者……在北京编辑出版了一种出色的杂志《民间文学》。”

我国各民族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早为世界所瞩目。国外研究中国民间文学的人越来越多了。不少国家翻译出版了我国各民族的民间文学作品。国外的一些民间文学理论著述也经常援引我国的民间文学作品和论著。近年来,在国际文化交流中,我国的民间文学工作越来越多地受到国外学者的广泛注意。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