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回顾过去,展望未来,为了尽快繁荣电影创作,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服务,我们认为必须深入探讨和正确解决下面几个问题。
第一、关于加强艺术领导
积三十年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加强艺术领导的关键在于按艺术规律领导艺术,而其中心环节则在于真正实行艺术民主,放手贯彻“双百”方针。要做到这一点,解放思想仍然是当务之急。不从“四人帮”的“全面专政论”彻底解放出来,就不敢实行艺术民主,就会把民主和集中对立起来,就会荒谬地认为反对“长官意志”就是反对领导。不从“黑线专政论”彻底解放出来,就不能正确地评价我们的电影队伍,就会时时担心所谓黑线人物的“回潮”。不从“题材决定论”和种种禁区解放出来,就不敢放手贯彻“双百”方针。有的创作人员说:领导的思想还没有彻底解放,帽子和棍子的阴影还在眼前晃动的时候,怎能责备我“心有余悸”和“心有预悸”呢?这种心情是积极的,而不是消极的,是为了开辟广阔的艺术创造的新天地,而不是为了逃避责任。这是正当的要求,是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精神相一致的。
创作人员要求于艺术领导的不外三条。
第一条,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放手贯彻“双百”方针。既然我国电影三十年的经验证明,“双百”方针是艺术繁荣的根本条件。就必须认真而不是敷衍地,长期而不是短暂地,坚决而不是动摇地贯彻“双百”方针。这是根本方针,不是权宜之计。必须记取三十年的教训,再也不可用不间断的政治运动冲击艺术了;再也不可画框子、定调子、设禁区、束手足了;再也不可草菅艺术生命,动不动就揪辫子,戴帽子,打棍子,大搞“五子登科”了。必须真正实行“三不主义”!既然要放,就不要怕。只有放才能出成果出人材。既然是放,自然会出现一些不好的东西,甚至毒草,这是不可避免的。只要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相信人民群众和广大电影工作者的鉴别能力,是非可以澄清,错误可以改正,认识水平可以提高。
第二条,加强调查研究,了解创作活动的实际,掌握创作思想的动态,摸清广大电影观众的爱好心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是普遍真理。既然领导者的任务在于了解情况和掌握政策,而只有情况明才能决心大,那么加强调查研究就是当务之急。十七年中间,我们吃瞎指挥的亏很不少,这是记忆犹新的。至于盲目自满,刚愎自用,不从实际出发,用灵感代替政策等等恶习,在粉碎“四人帮”三年的今天也还不乏其人。
广大电影工作者要求坚强的领导,要求在贯彻“双百”中得到正确的引导。放手不是放任自流。当前,更主要的是把“放”和“争”引导到进一步解放思想,破除现代迷信,反对极左思潮,肃清极左流毒这一斗争上来,从而为繁荣电影开辟道路。
电影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是我们面临的新课题。新的创作实践必然会提出急待解决的新问题,活跃的创作思想也必然带来不同的意见和见解。要想善于引导,使“放”和“争”沿着健康的道路向前发展,及时地经常地掌握大量情况特别是第一手材料,及时地总结新的经验,用以指导新的实践,是十分必要的。周恩来同志一向主张文艺领导者和创作人员交朋友,要使创作人员有了解各条战线动态的机会,这对于扩大创作人员的视野,使创作人员的思想和党的要求相一致,是十分必要的。
电影既然是最富于群众性的艺术,那就必须力求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适应他们的愿望和要求,丰富他们的知识和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既然我们的电影是为人民服务的,那么实践的检验首先是群众的检验。他们喜爱什么,不爱什么,憎恶什么,肯定什么,否定什么,应该经常引起我们的重视。这里就有一个向群众做调查,虚心向他们学习的任务。上上下下都应做这种调查。应当用各种方式,通过各种渠道进行这种调查。有了这种调查作基础,我们的创作才能做到对党和人民负责的一致性。
知道了电影所反映的生活实际,知道了创作活动的实际,知道了观众的实际,按照艺术规律领导艺术才不至流于一句空话。
第三条,狠抓电影队伍的建设。经过毛主席和周总理的悉心培养和爱护,我们党在十七年中有了一支忠实于无产阶级的电影事业的好队伍。可惜这支队伍曾经被“四人帮”打散了,打乱了,其中不少的精华受到摧残。许多创作人员长期被迫脱离生活,脱离艺术实践。时至今日,有的老导演既慨叹于自己现在拍的影片反而不及过去拍得好。年轻一辈则缺乏实践锻炼,青黄不接已经成为大家痛心疾首的现象。目前,已开始出现一些初显才华的年轻编剧、导演、演员、摄影师,他们大多肯于学习、勇于探索,这是十分可喜的现象。
电影要上去,要发展,必须大力建设四支队伍:创作队伍、理论队伍、技术队伍、管理队伍,缺一不可。
为了使艺术民主具有法律的形式,保障创作者的合法权利,消除心有余悸和心有预悸,以利于毫无顾虑、心情舒畅地进行创作和理论活动,我们建议来一项电影立法,用简明的条规确定创作和理论工作者的义务和权利,用法律的形式来保证“双百”方针的实行。
第二、正确认识政治和艺术的关系
文艺从属于政治,为一定的政治服务,反转来又给予伟大的影响于政治。文艺总是通过形象反映生活,帮助人们认识生活和改造生活,提高艺术审美能力,来为政治服务。“没有了形象,文艺本身就不存在,本身就没有了,还谈什么为政治服务呢?”(周恩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和故事片创作会议上的讲话》)这是对政治和艺术的关系问题的马克思主义论述。因为政治不等于艺术,马克思主义只能指导而不能代替艺术。在艺术和政治的关系问题上,一种是从右的方面来的干扰,否认艺术从属于政治,这是资产阶级的观点。世界上哪里有这种超阶级的艺术呢?另一种是从“左”的方面来的干扰,片面强调政治,取消艺术特性,忽视艺术规律。在后一个问题上,三十年来,我们走过大弯路,吃过大苦头,教训是惨痛的。把艺术问题看成政治问题,把“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理解成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可有可无,以至于干脆图解政策,机械地配合具体政策。十七年中一直都提反对公式化概念化,但是这个幽灵却始终附在我们身上,其主要原因在此。
政治就是无产阶级要改造社会、改造世界、改造自然,当前就是要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除此大框框,决无任何小框框。艺术,则必须保证个人创造的广阔天地,调动一切艺术手段,为达此目的而服务于政治。为此,创作者必须重观改造主观世界中一切落后于现实发展的东西,站在时代的前列,反映时代的要求,运用艺术这个武器,帮助群众推动历史前进。我们的电影不是艺术多了,而是艺术少了。提倡学习技巧,通过艺术实践加强艺术表现能力,正是为深刻、正确而生动地表达作品的政治内容。社会主义电影的要求是“寓教育于娱乐之中”(周恩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和故事片创作会议上的讲话》),是“政治和艺术的统一,内容和形式的统一,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对艺术和政治关系的片面、狭隘的理解,必然带来对艺术的社会功能的片面、狭隘的理解。说中心,唱中心,说主题,唱主题,拔高人物,拔高主题等等荒唐的主张和做法的根源也在此。影片中枯燥的、呆板的、毫无新意、尽人皆知的空洞说教早已引起普遍的厌烦。没有比这种强加于人更违反群众观点的了。百年以前,恩格斯就告诫过:倾向性应当是不要特别地说出,而要使它自己从场面和情节中流露出来;不要把个性消溶到原则里去。马克思也不赞成把人物作为时代精神的单纯号筒。艺术不是照抄生活而是用美的形象反映生活。这种反映通过创作者的头脑,他对生活的认识愈深广,他的作品告诉人们的也就愈深刻、愈丰富,其中必然带有创作者对生活的评价,对是非善恶的态度和音调。所以艺术作品的真善美是结合在一起的。真善美三者的基础是真,就是说,必须和社会生活发展的趋势相一致,和人民的思想感情相一致。艺术作品的善和美,首先由于它的真,由于它符合丰富多彩、象长江大河奔流向前的生活。这就是说,艺术作品的教育作用和审美作用,都是通过认识生活的作用来实现的。也就是说,决定善和美的首先是真。艺术作品的真善美是不能分开的。愈美,人们愈加愿意接受这个真和善,薰陶的结果,甚至愿意贡献出自己的一切。每一个革命时代,不是有成千上万的青年因为看了革命作品而走上革命的道路么?性格的美、思想感情的美、伦理道德的美、革命品德的美,也都是善,也都是真,因为它们都是客观存在着的。所以艺术典型是真善美结合在一起的,这种结合愈完美,它的社会功能就愈广大,它为政治服务就愈有成效。
第三、贯彻“双百”方针和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社会主义电影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这是不言而喻的。但是没有题材多样、风格各异、思想深刻、丰富多彩的作品,这个方向就是空的。一九五八和一九五九年曾经拍了百多部清一色的现代题材影片(有人叫它跃进片),方向没有问题,可是群众不理睬,其中绝大部分成了废品。这是离开“双百”讲方向的突出的例子(当然也还有粗制滥改和宣传浮夸风的原因)。
为了贯彻“双百”方针,又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你是社会主义文艺家,你就走社会主义道路,为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服务,在银幕上热烈地歌颂社会主义新事物,同时无情地鞭打违反社会主义的一切,这是毫无疑义的。
从文艺运动的全过程看,两条战线的斗争是不可免的。从右边来的修正主义思潮歪曲“双百”方针,否定社会主义方向。从“左”边来的教条主义取消“双百”方针,也就使社会主义方向成为空话。
在贯彻“双百”方针的同时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这决不能理解为“收”。如果你的思想感情是与社会主义不可分的,是与亿万人民的理解和愿望相一致的,你自然不会觉得一讲社会主义方向就是“收”,就是一种束缚。当然应当看到,当前借坚持口四项基本原则,妨碍百花齐放的情况确实存在,不论其动机是什么,效果都是在含苞待放的蓓蕾上撒下寒霜。这是错误的,应当反对。
世界是多样的,千变万化的生活是多样的,性格不同各如其面的人是多样的,艺术家的创造个性是多样的,他们借以表现生活的题材、样式,体裁、风格也是多样的,人民的爱好和趣味也是多样的,百花齐放的根据在此。
题材必须多样化,而题材问题,说到底是个人物问题。每一时代的文学艺术的成就是以所创造的典型为标志的,而文学所反映的时代精神也是以艺术典型为代表的。十七年的影片固然有了一个光彩的人物画廊,但与几百部的数量相比,在观众心上留下难忘印象的性格还是嫌少,而称得上典型的则更少。我们应当冲破题材上的一切禁区,打碎性格塑造上的种种规程,用奔放的思想感情,用自由的双手,调动电影艺术的一切手段,在银幕上映现各种各样、生动活泼、性格鲜明的人物,帮助亿万人民认识生活,辨明是非、善恶、美丑,帮助党和国家培养一代新人。
社会主义的文艺要求反映社会主义的新时代,表现社会主义的新人。在银幕上占主要地位的当然是今人。什么是今人?从“五四”运动直到今天的人物,都可以划到今人的范围。六十年分出两个时代:新民主主义的时代和社会主义的时代。这六十年是怎样的风云变幻、波澜壮阔,新的社会制度的建立是经过怎样剧烈的阵痛,敌人是经过怎样的捣乱,失败,再捣乱,再失败,直至灭亡;我们是经历了怎样的斗争,失败,再斗争,再失败,再斗争,直到全国范围的胜利。有多少领袖人物,英雄豪杰和志士仁人可以尽情地讴歌;又有多少卖国贼,两面派,老奸巨滑者可以供我们抨击。在社会主义各条战线上有多少先进分子可以成为银幕上的典范,又有多少败类可以成为反面教员。淋漓尽致地表现这两个历史时代,不只对我们自己这一代充满教益,也对世世代代,对全世界的革命人民有难于估量的好外。
近代史、古代史、远古史,又有多少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说不尽的种种人物都可以活动在银色的天下。还有多少文学和戏剧的名著、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供我们改编。总之,思想一解放,视野一扩大,汲取不尽的题材海洋自然涌现在我们的眼前。不过描写古人,也还得熟悉今人。我们的经验不外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两种。直接经验的底子愈薄,利用间接经验的可能性就愈小。写烈士固然不要自己也去殉难,一个未经任何坎坷而心灵渺小的人可是难于想象英雄的精神世界的。对于一代青年作者,还是应当提倡深入当今火热生活,这不只是一个汲取艺术材料的问题,首先是一个学习社会、提高认识能力、改造世界观的问题。
“四人帮”出于阴谋篡权的需要,把出题作文说成是无产阶级文艺的特点,这是荒谬绝伦的。是些好心的同志之所以接受这个论点,除了对“长官意志”迷信,定还出于对艺术主题和艺术题材的误解。题材是经过作者选择和提炼的生活材料,其中已经包含了创作者思想感情的活动和想象概括的活动,因而已经包含了主题的因素在内,但还不是主题本身。主题则是包含在全部形象结构中的思想内容,这是在情节的展开中逐步显示出来的,而不是用一句话说出来,或一首歌唱出来的。
第四、借鉴和创新
艺术不承认样板,因为陈陈相因只能破坏艺术,因艺术的本性是要求独创性的。为了创新,必须借鉴。借鉴和不借鉴,“这里有文野之分,粗细之分,高低之分,快慢之分。”三十年代和四十年代,可以说是世界电影的黄金时代,其间有许多优秀作品很值得我们研究。我国三十年代的进步电影具有革命性和民族化的特点,这个传统是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的。当前资本主义世界的电影就其思想内容的总倾向看,是与那个世界的精神崩溃相一致的。但是我们不能忘记列宁关于一个民族必然有两种文化的教导。有一些揭露资本主义制度的黑暗,描写资本家集团之间的倾轧,表现金钱社会的虚伪和欺诈等等的电影,其中有许多艺术手法很值得我们吸取。电影这种世界性的艺术最便于文化交流,促进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这些年来世界电影在艺术技巧和技术上有很大的变化,我们也必须重视,并加以研究。
全国解放初期,我们受苏联电影的影响是很大的。应当承认,三十年代,四十年代,五十年代初期的苏联电影是好的,其中有许多优秀作品,是全世界革命人民所公认的。当年我们学习苏联电影,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因为我国电影还处于幼年时期,不免有处处学步的弱点。
今天,我们的借鉴机会多了,但是仍然与创作人员的需要相去很远。这种状况必须很快有所改变,否则对于电影的提高是不利的。
电影是综合性的艺术,创作者除了研究电影本身,也还有一个向各种姊妹艺术学习的繁重任务,举凡中外古今的文学、戏剧、音乐、舞蹈、美术、戏曲等等,都要放在视野之内,这里不必多说了。
借鉴是为了创新。无产阶级文艺家最懂得继承一切优秀的文学艺术遗产,批判地吸收其中一切有益的东西。也最懂得生搬、硬套、抄袭、模仿是最没有出息的。
创什么新?新生活、新人物、新思想、新感情、新情节、新意境、新构思、新手法、新风格、新流派等等,一句话,从内容到形式都要新。我们要下大决心,务必在最短时间内,扫除意念老一套、人物老一套、情节老一套、构思老一套、语言老一套、手法老一套和其他种种老套。我们的电影要想获得亿万观众的心,就必须“言前人之所未言,发前人之所未发”,让人们的耳目为之一新。
我们必须大声疾呼,创新有功,墨守陈规无益。当然也不能求全责备。不论是内容,是形式,是技巧,又不论是导演,是表演,是摄影,是美工等等,只要有一着之新,就应当被肯定,受表扬。全国电影界要造成一种学习钻研的风气,提倡苦苦追求的精神。“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这事不必学,但这种一丝不苟的精神是应当效法的。
在全国解放后的十七年中间,每当“左”的教条主义君临影坛的时候,一讲创新就必然挨棍子。(“四人帮”用黑手扼杀一切艺术生机的日子这里不必再提了。)结果是谈新色变,谈艺色变,谈技色变。为了从根本上拔除这种“左”倾幼稚病,我们要大胆谈新,大胆谈艺,大胆谈技,要谈到发迷的程度。任何一门科学和艺术,不迷上去是不能有新的突破和高的成就的。我们提倡创新的闯劲,期待着创新的闯将,同时也爱护创新中的失败英雄,因为失败是成功之母。
艺术的内容决定艺术的形式,形式显现内容,就是常识。所以形式的革新总是以内容的革新为条件。我们不少影片的旧,不但旧在形式,首先旧在内容。许多外国影片新在形式,新在导演手法和摄影技巧等等,但是内容贫乏,甚至反动。这一类影片的形式和技巧我们仍然可以有所汲取。总之,只要有利于表现新内容,一切形式和技巧都可以拿来应用。既然提倡创新,也就要百花齐放,就不要怕出怪胎。只要承认实践的检验和群众的检验,出了怪胎也正好由大家来解剖和分析,对于弄清艺术的是非反而是有利的。
为了创新,我们必须懂得艺术发展史和电影发展史,否则有可能把老掉牙的当作新东西来展览。化腐朽为新奇的本领是好的,拾人牙慧而沾沾自喜是不好的。还有,创新不等于猎奇和炫奇,不等于在电影蒙太奇上玩弄花样。古往今来,伟大的艺术家都不把炫耀新奇看成创新的正途。连黑格尔都说:“如果它(指艺术——引用者)缺乏真正的内容(意蕴),它就还不能产生真正的艺术美。”“独创性应该特别和偶然幻想的任意性分别开来。人们通常认为独创性只产生稀奇古怪的东西,只是某一艺术家所特有而没有任何人能了解的东西。如果是这样,独创性就是一种很坏的个别特性。”(《美学》357页,363—364页)
电影的民族化也是我们经常谈论的一个题目。老一辈电影工作者在这方面有所探索,也有一定的成就,这应当及时地加以总结。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是由多民族构成的。只要我们刻意研究各民族人民的生活形态、社会风习、思想感情的表达方式、语言习惯等等,用电影艺术的形态给以充分的表现,我们就会有自己独特的、不同于其他任何国家的电影。凡是运用外来的艺术形式表现本民族的生活,自然就有一个民族化过程。我们又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国,地方色彩也应当作为民族化的一个因素放在视野之内。为了探讨民族形式,我们还必须从民间文艺和我国的古典戏曲、绘画、音乐等等主面吸取营养。
我们应当树雄心,立壮志,力求在最短时间内赶上全国人民新长征的步伐。我们伟大的人民应该享有电影的上品和珍品。我们伟大的民族在世界上占有崇高的位置,我们的电影在内容的丰富性和深刻性上,在艺术的完美性上也应当站在世界影坛的前列。在这个崇高的目标前面,我们应当深切感到自己的不足。我们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很不够用的,我们的社会生活知识是很不够用的,我们的艺术知识也是很不够用的,为了创造社会主义的新电影,为了培养一代新的电影创作队伍,我们必须在全国范围内迅速掀起学习和研究的热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