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和展望
袁文殊
当我们热烈庆祝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周年的时候,正是我国在华国锋同志为首的党中央领导下,以粉碎“四人帮”为标志,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的第三个年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和五届人大二次会议决定,从今天起,把全国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来,这就向广大电影工作者提出了新的历史任务:即怎样使电影更好地为实现四个现代化服务。
为了完成这项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我们有必要对我国电影的三十年作一简略回顾,以便从中汲取有益的经验和接受深刻的教训。
一
三十年来,电影战线和其他战线一样,经历了一条曲折的、不平坦的道路,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建国后十七年,“四人帮”横行的十年和粉碎“四人帮”后的三年。纵观三十年,尽管有林彪、“四人帮”极左路线的干扰和破坏,以及我们自己工作中的失误,我国电影的成绩仍然为大众所公认。
首先,我们决不应该低估建国后十七年的电影成绩。林彪、“四人帮”胡说建国后十七年的文艺界是“黑线专了政”,胡说我们的电影是“成绩很小,杂草丛生,很糟”。历史证明,这完全是他们为了篡党夺权而制造的恶毒诬蔑和无耻谎言,我们必须在这个问题上拨乱反正。
建国后十七年我国电影所获得的成绩是任何人不能抹杀的,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第一,培育和造就了一支广大的无产阶级电影队伍;第二,在电影创作上,取得了丰硕成果。
新中国刚刚成立,在第一次文代会期间,国统区的革命电影工作者和解放区的电影工作者胜利会师,形成了一支新中国的电影队伍。之后,党又从部队和地方调来一批干部充实了这支队伍。接着,建立了电影学校,开始培育新生力量。这支电影队伍,经历了三十年风风雨雨的考验,特别是在“四人帮”横行的十年,绝大多数表现是好的,是我党和我国人民的宝贵财富。不少电影艺术家和电影其它方面的专家,遭受了“四人帮”的残酷迫害,有的已经离开了我们。我们将永远怀念蔡楚生、袁牧之、田方、章泯、郑君里、应云卫、罗静予、张海默、上官云珠……等同志,他们对新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都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建国后十七年,在党的领导下,依靠这支队伍,摄制了故事片(包括戏曲片)六百多部,长短纪录片约千部,新闻片一千八百部左右,科教片六百四十多部,美术片一百二十七部。电影的各个片种都获得了很大成绩。我国的新闻纪录片真实地纪录了我国人民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各个时期各条战线上的成就,也纪录了国际生活的某些方面;科学教育片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解释自然和社会现象,宣传和普及各种科学、技术知识;我国的美术片是别具一格的片种,它在题材、样式、风格等方面都较丰富多样并具有民族特色,受到国内外观众的欢迎和注目。这里只着重谈谈故事片的创作。
十七年里我国银幕上涌现出了一批为广大观众所喜爱的优秀影片,这些影片经历了时间的考验,在粉碎“四人帮”后复映,也仍然得到广大观众的好评和喜爱。大家对这些优秀影片的名字都是熟悉的,就不一一列举了。这里,我们着重提一提在银幕上人物形象的塑造问题。塑造典型形象,是文学艺术创作的中心课题,电影也不例外。可以这样说,各种各样的人物塑造得怎样是衡量电影艺术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我们觉得,在十七年丰富多采的电影画廊里,的确出现了一批富有艺术魅力、具有时代特征、个性鲜明、生动而又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其中有大家熟悉的喜儿、张志坚、李向阳、董存瑞、战长河、李双双、张嘎、农奴强巴、琼花、祥林嫂、邓世昌、林则徐、李时珍等等。还有,也为大家熟悉但却曾经不为人们重视的成功的艺术典型,如:《早春二月》中大革命时期游离于革命潮流之外的知识分子典型肖涧秋;《林家铺子》中三十年代初我国城镇中小资本家的典型林老板;《兵临城下》中国民党起义将领的典型赵忠武等。关于反面人物的塑造,更是长期不为人们所重视,因此,我们需要提出如下一些成功的例子,如:《白毛女》中我国农村恶霸地主典型黄世仁,《南征北战》中国民党嫡系部队的反动高级军官的典型张军长等。这些反面人物的塑造对于人们认识和改造生活同样具有重要意义。上述所有典型形象的创造,基本上体现了毛泽东同志关于文艺要“创造出各种各样的人物来,帮助群众推动历史的前进”这一文艺思想。
广大电影工作者不能忘怀的是,十七年我国电影曾经出现过三次比较繁荣的时期,也可以称作三个高潮:即一九五一年、一九五九年和一九六三年。这三个比较繁荣的时期是如何形成的,很值得我们今天来思考和研究。
早在一九四八年十一月十六日,中宣部代表党中央,发出了一个关于电影工作的电报指示,这个重要指示,按照毛泽东同志的文艺思想,既肯定了电影要为政治服务的方向,又明确要求题材多样化,实际上体现了“双百”方针的精神,尽管这个方针在那个时候还没有也不可能提出。接着是一九四九年七月,在解放全中国的进军声中,召开了第一次文代会,周恩来同志在为大会所作的政治报告中,结合开国初期文艺工作的实际,深刻地阐述了毛泽东同志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精神。这样,新中国电影一开始就被纳入革命的正确的轨道,显示了无限广阔的前景。在这个基础上,经过全体电影工作者的努力,在相当困难的条件下,一九五○年完成了二十六部故事片并在一九五一年与广大观众见面。这些影片,以其新的思想、新的人物和新的时代面貌吸引刚刚在政治上获得解放的千百万观众。这就是人们誉之为我国故事影片的第一个高潮。
一九五六年五月,毛泽东同志在最高国务会议上代表党中央提出了繁荣艺术和发展科学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重大方针。一九五七年二月,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这个文献里再次阐述和肯定这个方针。在这个方针的鼓舞下,广大电影工作者破除迷信,解放思想,主动、积极地投入了紧张的创作摄制工作。到一九五九年十月,在庆祝建国十周年的新片展览中,集中检阅了各种不同题材和样式的三十八部故事影片,其中不少优秀影片为观众所热烈喜爱,从而造成了我国故事片创作的第二个更为壮观的高潮。这就是电影工作者经常称道的“难忘的一九五九年”。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极为不易的,因为在这这段时间的前后,我国电影的发展实际上已经遭受了某种程度的挫折。如一九五七年以后,我国的政治生活发生了很不正常的情况。当时,由于缺乏政治民主和搞“五子登科”,套框子、抓辫子、挖根子、戴帽子、打棍子,电影工作者的创作积极性受到极大的压抑。党的“双百”方针,也不可能得到顺利贯彻。我们敬爱的周恩来同志有鉴于此,便在一九六一年文艺工作座谈会和故事片创作会议上作了重要讲话,这篇讲话,透辟地阐述了艺术民主和创作规律等问题,是对毛泽东文艺思想的重大发展。在这以后,有关领导部门根据周恩来同志的讲话精神制订了《文艺八条》和《电影三十二条》,以保证艺术民主的实行和按照创作规律办事,从而使整个文艺界和电影界又活跃起来。到一九六三年,电影创作又出现了回升局面,一批思想性较高和艺术上有突破的影片开始问世,如《甲午风云》、《小兵张嘎》、《农奴》、《兵临城下》、《早春二月》等。可以说当时我国制作的优秀影片所达到的艺术成就,接近了当时国际电影的先进水平。
每当我们回顾十七年电影成绩的时候,我们深深地缅怀周恩来同志对电影事业的关怀与指导。他时刻关心电影工作者的成长,亲切地教导我们走与工农兵相结合的道路,不断改造世界观;他亲自过问影片的艺术创作,及时提出问题并给以具体帮助。他是电影工作者的良师益友。周恩来同志是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用于文艺实际、电影实际的光辉典范。我国的电影事业十七年能取得这样大的发展是和周恩来同志的悉心指导不可分的。
历史已经证明,十七年我国的电影事业基本上执行了党和毛主席所制定的革命文艺路线。在为工农兵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正确方向下,努力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这是我们取得成绩的最主要原因。
以上我们着重地叙述了建国后十七年我国电影不可抹杀的成绩。
至于“四人帮”横行的十年,则是电影大倒退的十年,但是,即使在这样黑暗的时期,电影也还是有成绩的。这个成绩将以光辉的一页记入我国的电影史册,这就是,和“四人帮”当年正在炮制的一批阴谋电影相颉颃,革命的电影工作者拍摄了为“四人帮”极端仇视,却为广大人民热烈喜爱的革命电影《海霞》与《创业》等。斗争的激烈达到了这样的地步,以至于毛泽东同志亲自出来过问,对影片《创业》作了著名的批示,挫败了“四人帮”的反革命罪恶阴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现在,当我们举国庆祝建国三十周年的时候,“四人帮”早被人民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我国的电影工作者克服了重重困难,闯开各个禁区,砸碎精神枷锁,创作了一批优秀影片奉献给广大观众,例如《保密局的枪声》、《吉鸿昌》、《从奴隶到将军》,《傲雷·一兰》、《曙光》、《小花》、《生活的颤音》、《二泉映月》、《神圣的使命》、以及《苦恼人的笑》等等。最为可喜的是,老一辈电影艺术家,表现了生命不止、战斗不息的昂扬革命精神,有的已年逾古稀,依然战斗在电影生产第一线;年轻的一辈,十年被剥夺了工作权利,现在犹如久被禁锢的骏马返回疆场一般,驰骋在我国影坛,有的已崭露头角。
我国电影在新的长征中已经迈开自己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