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首页幻灯

一鼓千年 黄河畔的民族灵魂最强音!

时间:2024年09月03日 来源:中国文艺网 作者:张钰童

“头通鼓,战饭造,

二通鼓,紧战袍,

三通鼓,刀出鞘,

四通鼓,把兵交。”

  京剧《定军山》中的这一经典唱段,多年以来备受广大戏迷喜爱。

  鼓文化与中华文明相伴而生数千年,其所承载的精神内涵已经远超其乐器的用途。鼓舞鼓乐更是历代人民群众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在我国举办的众多重大活动上,都有众鼓手一同挥动鼓槌,用律动的鼓点奏响鼓乐的宏大场面,震天动地,雄浑激越。


“‘鼓舞大陕北 乐动新时代’——全国民间鼓舞鼓乐展演暨首届安塞鼓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开幕式演出现场

  8月27日至30日,由中国民协、陕西省文联、延安市人民政府主办,陕西省民协、延安市委宣传部、延安市文旅局、延安市文联、安塞区委区政府承办的“‘鼓舞大陕北 乐动新时代’——全国民间鼓舞鼓乐展演暨首届安塞鼓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在陕西省延安市安塞区举办。来自陕西、河北、山西、吉林、黑龙江等10个省区市的十余支民间鼓舞鼓乐队伍齐聚安塞,为大家奉上了一场民间文艺的视听盛宴。

  贯穿千年的生命鼓舞


腰鼓山顶矗立着的巨型腰鼓

  西北,中华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也是东西交流的先行者。这片黄土地上流淌着孕育中华灿烂文明的母亲河,曾有过秦、汉、唐的强盛。就是在这片神奇的黄土地上,孕育出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有2000多年历史,被誉为“东方第一鼓”和“中华鼓王”。

  1989年,安塞招安镇岳中庄村出土了“安塞腰鼓”宋代画像砖;1996年,安塞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腰鼓之乡”;2006年,安塞腰鼓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22年,安塞腰鼓被国家体育总局公布为“中华体育优秀项目”……

  在长期的表演过程中,安塞腰鼓不断革新,逐渐将舞蹈、武术、体操、打击乐、吹奏乐、民歌等融为一体,形成了黄土文化中贯穿古今的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民间技艺。

  在今天,安塞腰鼓已不单是一种艺术形式,更代表着一种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与文化精髓,传递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与民族自信。


在安塞街头练习腰鼓的孩子们

  在安塞,腰鼓声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了他们表达情感、传递力量的重要方式。当地流传着这样一句响亮的俗语:上至九十九,下至刚会走,人人都会打腰鼓。

  “我从70年代开始学习、表演安塞腰鼓,可以说是第一批鼓手。安塞腰鼓,也是从我们那一代开始逐步打向全国、打向世界。”今年65岁的安塞腰鼓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刘延河,已经打了50多年腰鼓,当他介绍起自己开始表演安塞腰鼓的经历时,语气中依旧充满自豪。


由安塞区文联表演的《安塞腰鼓》

  1986年,刘延河等8位腰鼓手表演的节目《安塞腰鼓》参加首届中国民间舞蹈大赛,荣膺最高荣誉大奖;1987年,《安塞腰鼓》作为独立节目在央视春晚舞台上首次亮相;1990年,在第十一届亚运会开幕式上,安塞腰鼓的精彩表演震撼全场;1997年香港回归庆典、2009年国庆典礼等大型活动中也都有安塞腰鼓的精彩亮相……

  通过一次次参与大赛和大型活动、演出,安塞腰鼓的知名度显著提升,也让全国人民认识了安塞。“过去提起安塞,人们或许那不知道是个什么样的地方,但如今只要一提安塞,大家就会立刻想到安塞腰鼓。安塞腰鼓真正成为了安塞的一张金色名片。”

  开幕式演出上,刘延河同年轻鼓手、“鼓娃”们,将英歌舞和安塞腰鼓在节目中巧妙结合,为当地群众带来了精彩的表演

  “在表演技巧上,安塞腰鼓讲究‘六劲’,摇头晃脑有股能劲、挥槌有股狠劲、踢腿有股蛮劲、转身有股猛劲、跳跃有股虎劲、全身使出一股牛劲。”在刘延河看来,安塞腰鼓体现了陕北人独特的气质,“这‘六劲’不仅能体现陕北人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也是检验腰鼓手舞蹈水平的关键标准。表演者要始终保持热情洋溢的精气神儿,敲出生命之劲,让观众看着带劲儿、听着鼓劲儿。”

  近年来,安塞区高度重视安塞腰鼓传承人的培养,建立了传承人审定制度、腰鼓教练等级评定办法等规章制度,通过举办腰鼓教练培训班对全区8镇3个街道的腰鼓手进行集中培训,推动腰鼓队伍发展壮大。截至目前,安塞区共有安塞腰鼓国家级非遗传承人2人、省级非遗传承人1人、市级非遗传承人1人、区级非遗传承人5人、骨干腰鼓手1万多人。

  对于安塞腰鼓人才的培养,刘延河主张从娃娃抓起,让孩子们在体育课上把腰鼓练起来,在充实校园文化生活的同时,使孩子们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在安塞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当地已经形成了全民参与非遗传承的良好氛围。通过“腰鼓进校园”“腰鼓进社区”“腰鼓进企业”等活动,让腰鼓文化在安塞深入人心。


延安市安塞区第一小学的“鼓娃”们在街头表演安塞腰鼓

  刘延河介绍,“这次我们参评山花奖的节目《安塞腰鼓》是由26人进行表演的,其中包括24个年轻鼓手和我们两个传承人。现在年轻腰鼓手的学习热情很高,我有信心把腰鼓技巧都教授给他们,还会将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形式融入表演当中,让安塞腰鼓在新时代舞出新的风采。”

  现如今,安塞腰鼓正以自己独特的魅力,跨越千山万水,响彻大江南北。像刘延河一样热爱着这项民间艺术的鼓手们,用铿锵有力的鼓声和热情奔放的舞姿,展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

  少数民族的独特鼓韵

  朝鲜族民间舞蹈之一农乐舞,是一种融音乐、舞蹈、演唱为一体的综合性民族民间艺术。农乐长短则是从农乐舞中汲取精华演变而成,利用“四物”(长鼓、圆鼓、小锣、大锣)进行演绎的朝鲜族特有民间鼓乐。2021年,朝鲜族农乐长短入选吉林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吉林省延吉市朝鲜族非遗保护中心表演《农乐长短——庆丰乐》

  陈京洙是吉林省延吉市朝鲜族非遗保护中心的首席演奏员,也是吉林省级非遗保护项目《农乐长短》代表性传承人。介绍起这次带来的节目时,他说:“我们这次带来的节目《农乐长短——庆丰乐》,就是把农乐舞节奏中最有魅力、最常用的几种长短(节奏)提炼出来,进行加工、编排和创新以后舞台化的精品节目。”

  农乐长短中的打击乐器,在庆花甲、庆丰收、办婚礼、过年过节时被广泛使用。现在正值秋天,这次陈京洙和他的同伴们带来节目《农乐长短——庆丰乐》也是为了传达秋收的喜悦。

  从事农乐长短表演三十多年来,陈京洙和他的团队参加过数次大型鼓乐赛事,并取得优异成绩,也曾多次前往全国各地,以及新加坡、俄罗斯、韩国等国进行表演,让国内外更多的人认识这项极具特色的朝鲜族艺术形式。同时,陈京洙也在不断尝试将农乐长短的表演与其他民族打击乐、西洋乐进行融合,从形式和内容上进行创新,不断激活这项民间艺术的生命力。


陈京洙和他的同伴们在街头表演农乐长短

  陈京洙将保护这一非遗项目视为己任,不遗余力地投入到这项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多次进行公益培训、免费教学,为民族生态文化事业挥洒雨露。

  在教学过程中,陈京洙尽心尽力地为学员讲授朝鲜族农乐长短的相关知识、详细介绍农乐长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与价值,手把手指导农乐长短的演奏技法,让更多的年轻人感受到农乐长短的美,为推动非遗传承与发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了积极贡献。

  “在未来,希望国家和政府能够在教学场所和资金等方面,对像农乐长短这样的非遗项目给予更多支持和关注,让更多人能真正看到、感受到它们的魅力。”谈及农乐长短的未来发展,陈京洙这样说道。

  走进校园的青春鼓乐


开幕式演出上,弘文中学青春战鼓队表演《常山战鼓·子龙出征》

  鼓声响起,时而如雷霆万钧,惊天动地;时而似万马奔腾,所向无敌;时而又急转直下,欢快清脆……舞台上,来自河北省正定县弘文中学的同学们挥舞着手中的鼓槌,一声声呐喊气势磅礴、震撼人心。

  常山战鼓历史悠久,与山西威风锣鼓、兰州太平鼓、开封盘鼓并称“中国四大名鼓”,于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这次由弘文中学青春战鼓队带来的《常山战鼓·子龙出征》,共分“升帐”“点将”“鏖战”“凯旋”四个环节,其中包括《大传帐》《二传帐》《点将》等近十个曲牌。同学们精彩的表演将青春的美与力量美充分展现,到场的每位观众都被这一股“燕赵雄风”深深感染。


弘文中学的同学们在街头表演常山战鼓

  非遗的传承,少不了对青少年的教育与培养。如今在正定,战鼓表演艺术已经普及到了校园。弘文中学将鼓谱列入音乐课、敲鼓纳入体育课内容,受到了学生的欢迎。

  “弘文中学自创建以来,就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2005年我们把常山战鼓引进校园,并制定校本课程。青春战鼓队组建以来,参加了北京奥运广场文化活动、天安门广场文化演出、上海世博会河北周巡演、中国首届农民艺术节、省会鼓王争霸赛等各种大型演出和比赛,多次荣获金鼓王称号。弘文中学至今已培养出上万名优秀鼓手,取得良好的传承、传播效果,青春战鼓队已经成为家乡精神文明建设阵地上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弘文中学文体校长张伟枫介绍道。

  在张伟枫看来,常山战鼓带来的不仅是荣誉,它还让学生拓展了兴趣、增强了体质、陶冶了情操,在校园里掀起了学习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热潮,激发了学生为家乡、为祖国勤奋学习、顽强拼搏的精神。


弘文中学青春战鼓队表演《常山战鼓·子龙出征》

  弘文中学的高二学生韩慈雨是青春战鼓队的一员。来到弘文中学之后,他发现学校非常重视常山战鼓的传承,他也不禁被这种民间艺术所吸引。随着在战鼓队的一天天学习,他对常山战鼓的热爱也日益加深。“学习了常山战鼓之后,我感觉自己变得自信了。通过参加诸多比赛、演出,让越来越多的人看到、了解到常山战鼓,自己真正参与到了这项非遗的传承、传播,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韩慈雨这样说道。

  学校在教学上不止于单纯向学生传授战鼓的技巧方法,而是让学生从鼓乐中直观地感受先民所表达出来的思想,抒发的情感,倾诉的心声,激发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学生们从常山战鼓的学习中学到了弘毅、忠勇、坚韧、顽强、奋发的精神,常山战鼓这个古老的艺术也因此焕发生机,充满活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守正的基础上得到创新和发展。

  谈及常山战鼓的传承,韩慈雨坚定地表示:“作为一名学生,我会继续学习好、传承好常山战鼓,也会和老师们、同学们一起积极争取各种表演机会,让更多人知道在子龙故乡正定,这座古韵深长的古城,还有这样一项别具特色的民间艺术。”

(编辑:苏锐)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