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首页幻灯

走进“两弹城”,解密“隐秘的时光”

时间:2024年07月14日 来源:中国文艺网 作者:郭蕾 刘禹森

  四川两弹城博物馆

  中国梓潼“两弹城”,是20世纪我国开展三线建设时期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即“九院”)的“大本营”,至1992年迁去绵阳,科研人员在梓潼“两弹城”的23年中,先后完成了原子弹、氢弹的武器化与定型以及新一代核武器研制攻关等国防科研内容。如今,“两弹城”已经揭开神秘面纱,成为传承和弘扬老一辈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和奉献精神的教育基地。
  2024年6月23日,四川两弹城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博物馆通过文史资料、实物模型、场景复原以及多媒体互动等形式介绍了我国核武器事业发展光辉历程与科技成就,展现了广大研制工作者在艰苦条件下创造的非凡奇迹。2024年也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60周年,下面就请跟随小艺一起走进两弹城博物馆,回顾我国“两弹一星”事业的发展历程,感受无数科技工作者为了民族振兴、国家富强无私奉献,勇于攀登的伟大精神!
  干惊天动地事
  做隐姓埋名人
  走进博物馆,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23位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科学家塑像,是他们挺起了民族脊梁,铸就了国防基石。
  从1949年的8月底开始,陆续有大批的科技专家以及留学生响应国家的召唤,回到祖国,开始投身原子能事业。展厅里有一件珍贵的文物 ,是一个木箱,上边写着“王京”,这就是“两弹一星”功勋王淦昌先生化名王京在梓潼工作生活时所使用的。
王淦昌曾使用过的木箱
  1959年时任苏联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副所长的王淦昌接到了回国的密电:“停止手中的工作,马上回国受领新的任务。”于是,他毅然放下手中熟悉的研究工作回到了祖国,秘密参加原子弹的研制工作。面对国家的迫切需要,王淦昌放弃自己的研究方向,转向核武器研究之中。当被问及是否愿意为研制核武器改名时,王淦昌毫不迟疑写下了“王京”,掷地有声地说:“我愿以身许国”。
  这个场景是模拟邓稼先院长与工作人员开会的场景,这个手势也是邓院长的经典动作,意思是如果原子弹有篮球那么大就好了,这也是他为之奋斗一生的目标。邓稼先1948年赴美国留学,他仅仅用一年零十一个月就获得了博士学位,在拿到学位的第9天,他便与百余名爱国青年一道乘船回国,投身新中国建设。1958年,钱三强找他谈话,神秘地说“我们要放个大炮仗”,邓稼先心领神会。加入这项计划,就意味着隐姓埋名,不能向家人透露自己的工作,不能发表学术成果,谢绝一切公开名利。邓稼先从此开始长达28年的隐姓埋名,其中有14年的时间都是在梓潼“两弹城”度过的。
  在他们身后还有一代又一代的科技工作者为了祖国的国防科技事业,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
  “东方巨响”震惊了世界
  来这里绝对不能错过的藏品就是由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捐赠的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中国第一颗氢弹的1:1模型。1964年10月16日15时整,我国西北核武器研制基地上空闪过一道强烈亮光,惊天动地的巨响之后,巨大火球转为蘑菇云冲天而起。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了!试验场区欢声如雷,全体参试人员热泪盈眶,激动万分。  “东方巨响”震惊了世界。这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重视科学技术、果断决策的结果,更是凝聚了广大科技工作者智慧和辛劳的结晶。
  展厅里还存放着《人民日报》1964年10月16日刊发的号外,内容是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以及中国政府发表声明指出:中国政府一贯主张全面禁止和彻底销毁核武器。中国发展核武器,是为了防御。中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
  “坝坝电影”
  这个场景就是当时科研人员围坐在一起看“坝坝电影”的场景。“坝坝电影”就是找一块空地,大家拿着板凳围坐在一起看电影。他们看的影片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经典文艺作品:《地雷战》《地道战》《英雄儿女》《小兵张嘎》……出于安全和保密的需求,研究院地处偏僻,生活条件非常艰苦,科研人员的精神文化生活也比较匮乏,所以看“坝坝电影”就成了大家共同的期盼,从文艺作品中汲取力量,更好地投入到科研工作中去。
  “两弹一星”精神
  筑起新的“长城”
  在“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们带领下,从1970年到1996年,“两弹城”先后指挥了数十次核试验,打造出一批守护祖国和平安宁的“国之利器”,也诞生了一批至今引领中国原始创新的科技工程。展厅的最后是一幅名为《长城颂》的壁画,是由清华美院程向军教授创作的。壁画中的长城像一条东方的巨龙横卧山河,守护着中华民族,如今新一代的科研工作者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主力军,他们继承发扬“两弹一星”精神,研制“大国重器”,为我们筑起了新的“长城”!
(编辑:张钰童)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