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首页幻灯

梅兰竹菊四君子 为何我们独爱竹?

时间:2022年11月22日 来源:中国文艺网 作者:高晴
0
  "国际竹藤组织成立以来,致力于竹藤资源保护、开发与利用,为促进全球生态环境保护、推动可持续发展发挥了建设性作用。"近日,习近平主席向国际竹藤组织成立二十五周年志庆暨第二届世界竹藤大会致贺信。
  这是习近平主席第二次向这个政府间国际组织致贺信。2017年11月,他首次致信国际竹藤组织,祝贺该组织成立二十周年,表示"中国将继续支持国际竹藤组织工作"。两封信,蕴含着习近平主席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刻思考,表达了他对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殷切希望。

航拍余村
  安吉余村,一个位于浙江西北部的小山村,群山逶迤,竹浪翻滚。
  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来到安吉县考察,他高度肯定当地关停污染环境的矿山转而发展生态经济的做法,鲜明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
  这句朴实而又富含哲理的话,指引当地探索出一条经济与生态互融共生、实现脱贫致富的新路子。在安吉,一根竹子,实现了从竹根、竹竿、竹叶甚至到竹粉末在内的全竹利用:竹根做根雕,竹竿制地板、凉席,竹梢、竹鞭做工艺品,从竹叶提取生物保健药品中间体、竹叶抗氧化剂,就连传统竹产业中的废料——竹屑、竹粉、竹节也得到了 100%的利用,被加工成竹地板和竹炭系列产品。
 
  在悠远的历史长河中,竹子与中国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从七千年前河姆渡居民使用竹制品开始,到《弹歌》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的狩猎场景;到东坡先生“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感慨;到郑板桥、黄宾虹等名家对画竹的一片痴心。
  孩提时从母亲手中接下一双竹筷,便铸就了一生无法诉尽的情思;拿起毛笔,便开始书写酸甜苦辣的人生。竹香环绕之中,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历史的真实真意。这真意蕴含在竹布织就的衣冠之中,在竹笋烧就的美食佳肴之中,在竹筏渡就的每一寸山河热土之中。
  竹可怡情

  中国人与竹之间的默契,不仅表现在寻常的衣食住行之中,还表现在精神层面中。
  岁寒三友,四君子,竹都有一席之位。
  琴棋书画和丝竹之乐,哪一项能离得开竹的参与?
  文人爱它高洁,武人爱它刚义。
  竹清淡修长,立在风中摇曳,枝叶习习,清香弥散,像个衣袂飘飘的君子。但凡读书人,或者说对自己的品格内涵有要求的人,都不吝赞美它,把它当作自身的一种理想形象。
  像北宋绘竹大家文与可“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眼前无竹而胸有成竹。而苏东坡那句关于竹的名言我们也早已烂熟于心,“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竹,已经内化为文人心中一个高雅而具象的幻想。
  有趣的是,苏东坡颂竹,其实还有下文“食者竹笋,庇者竹瓦,载者竹筏,爨者竹薪,衣者竹皮,书者竹纸,履者竹鞋,真可谓一日不可无此君也耶!”
  竹以言志
  早在《礼记》中,就赋予“竹”以人的品格。“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如松柏之有心也。二者居天下之大端矣。故贯四时而不改柯易叶。”礼对于人来说,就好比竹箭外面那层青皮,又好比松柏的内部实心。天下只有竹箭和松柏有此大节,所以才一年四季总是青葱不凋。
  竹傲雪凌霜,青翠挺拔,其品德备受推崇。刘禹锡曾言:“高人必爱竹”。从南朝谢庄的“贞而不介,弱而不亏”到唐朝张九龄的“高节人相重,虚心世所知”,到宋朝王安石的“人怜直节生来瘦,自许高材老更刚”,竹在中国人的精神世界里,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清正廉洁

  “竟将头角向青云,不管阶前绿苔破”可谓把竹子虚怀若谷、清高自洁的性格描绘得淋漓尽致,身处荒野地仍不卑不亢、笑看苍生,于残垣夹缝中高歌“竹衰不变节,花落有余香”。
  先贤借野竹咏物,塑造一代又一代不畏权贵、不应流弊,中通外直的民族脊梁。今人以青竹寄情,在新的社会背景下深化出坚忍不拔、刚直不阿、清廉自洁的现代“廉竹精神”。
  2014年5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兰考县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时,曾引用清代郑板桥的一首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意在说明为官一任,无论官职大小,都应勤政爱民,以人民为中心,将百姓的冷暖安危放在心上。共产党人对人民群众的疾苦更要有这样的情怀,要有仁爱之心、关爱之心,更多关注困难群众,不断提高全体人民生活水平。
  坚韧不屈
  “永远那么青翠,永远那么挺拔,风吹雨打,从不改色,刀砍火烧,永不低头……我们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们,正是用井冈山的毛竹做的扁担,把这关系全中国人民命运的重担,从井冈山出发,走过漫漫长途,一直挑到北京城……”当年人民日报记者袁鹰写的散文名篇《井冈翠竹》入选中小学语文课本,镌入新中国几代青少年的集体记忆。
  红军用它削作长矛,制成刀柄,熏烤为钉,“三十里竹钉阵”退敌神勇胜过枪弹。乡亲用它编织斗笠,扎成竹排,蓄水盛饭,演绎催人泪下的鱼水深情。竹笋曾是战士露营野炊的菜肴,竹板做过军民挑粮上山的扁担,竹片点燃照亮过黑暗的道路,红军的旗帜曾经悬挂竹梢,猎猎招展。
  这是战争年代井冈山精神的真实写照,一代代中华儿女从井冈翠竹上获取了无穷的力量。它们怀着向往蓝天的坚定信念,不屈不挠地成长;它们历经烽火硝烟的洗礼,立成丰碑的身姿。在小井村,红军医院100多位来不及转移的红军伤病员被敌人残忍杀害,在他们倒下的地方,生长着一片葱郁挺拔的井冈竹。它们在这里承载烈士的嘱托,延续不屈的生命,以最绚烂的方式证明英魂的存在,挺立成井冈竹的精神。
 
  一根看似瘦弱的竹子,却有着巨大的弹性,在重压面前可能会压的很低,当压力撤回之时,却又颤颤地弹了回去,重压越大,它的弹力就越大。一根根看似孤立的竹子下面,地下深藏的根是紧密连在一起的,只要还有一颗竹子扎根大地,它根茎的每一节都可以重新发芽,长出新的竹子来,生生不息。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中华民族的坚韧与竹子的韧性是何其相似,几十亿由一条根串联起来的广袤竹海,一阵微风拂过,也是竹叶飒飒。雪灾压不倒中国人,地震压不倒中国人,疫情也压不倒中国人。
  “瞻彼淇奥,绿竹猗猗。”
  愿我们都能
  以竹为友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以竹为师
  “能虚应物心”
  以竹为范,
  “永留寒色在庭前”
(编辑:贾岩)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