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泥人郑”郑杰 与他的非遗产泥塑艺术

时间:2013年03月22日来源:大众网作者:

郑杰现场为记者捏泥塑 

  传说有位“泥人张”,只须和人对面坐谈,搏土于手,不动声色,瞬息而成。面目径寸,不仅形神毕肖,且栩栩如生,须眉欲动。日照也有这么一个泥塑高手,他就是郑杰,被周边的村名成为“泥人郑”,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泥塑艺术的传承者。

  “泥人郑”与他担忧的泥塑艺术

  郑杰,今年43岁,一位痴迷于泥塑和日照文化的民间艺术家,一位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泥塑艺术的传承者。

  为了探索这位泥塑艺人,记者来到了郑杰位于日照市东港区的工作室,领略泥塑艺术的风采。

  一进入郑杰的工作室,马上就能感受到泥土的气息。大小的泥人摆放在展架上,其中“日照大嫚”的作品最吸引眼球。记者看到,郑杰创作的泥塑日照大嫚婀娜多姿,浑身散发着生活的气息。女子的面部白里透红,眼睛十分放松的望向远方,腰部则随着身体自然的扭动,双腿贴在一起,没有现在女性的性感,但多了一份朴实。女子的双手则放在腰部,右手拿着鞋垫,还原了日常生活状态。编起的长辫子自然搭在左肩,一缕头发自然的垂在耳朵前,体现出放松悠闲的生活状态。

  “创造日照大嫚的时候,需要揣摩人物的特点,有时候要想象成这个泥塑的女子,自己也随着想象摆动着身体,这样才能创造出婀娜多姿的日照大嫚。”

  “现在这门手艺已经快要失传了,目前生活节奏快,对艺术和传统工艺的重视度不强,很多学生虽然学习艺术,但是大部分都不能深入去学习。”郑杰说,现在没有人愿意去捏泥人,更别说去研究泥塑艺术了。

  郑杰说,要捏泥人,需要的工序说复杂也复杂,说简单也简单。从选泥到简单塑造,再从细节雕刻到晒干上色,每一个步骤看似简单,但需要全身心的投入。

泥塑作品“日照大嫚”

  热衷红色作品认为“下一个作品才最满意”

  对于祖传的泥塑手艺,郑杰还给记者讲了一个故事。在清光绪年间,郑杰的老祖郑淑慎是一位绅士,特别的喜爱金石书画,闲暇的时候就养花种草,平常也喜欢一些民间工艺品。有一次,收留了一位患病的流浪泥塑艺人,艺人病好后就特别感动,就将祖上流传的手艺传给了郑淑慎。传到第四代便是郑杰了,在几代人的努力下,作品在保留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更新,更加贴近民间大众。

  在记者采访时,郑杰也是反复对记者说,“艺术来源于生活,创作需要了解历史。”他对历史很感兴趣,坐公交车或者自己骑车的时候,遇到年纪大的人就要去问一问过去日照发生的事。

  “我对这些逐渐淡忘的日照历史感觉到很惋惜,目前做的很多事也是尽可能的留住历史真相,很多泥塑作品也是根据历史而创作的。”郑杰对记者说,他想建一个“红色历程的日照泥塑展馆”,表现中国建国及建国前后的日照红色历程及重大建设为主题,从王尽美从事建党、至日照暴动,甲子山战役、杀猪(朱)过年、支前出夫、分田地、人民公社、大炼钢铁、南茶北引、建日照水库,李固寨公字沟。

  当记者问郑杰目前认为哪个作品让他最满意时,他对记者说:“下一个作品才最满意。”他希望全身心的投入到自己的艺术创作中,用“红色作品”唤起人民的“红色记忆”。

  生活拮据对未来比较迷茫

  除了泥塑,郑杰还爱好画画,在他的家中收藏了近上千本连环画。

  “我非常喜欢连环画,自己也喜欢将情景画成连环画。”郑杰对记者说,除了“红色作品”,他还把日常中很细微的细节画了下来,不管是小孩喂鸡、农民放牛还是生活琐事都会成为他的创作素材。

  “泥人郑”除了泥塑、画画,还有一个非常特殊的爱好,就是模仿伟人毛泽东。由于在样貌上与毛主席有些相似,周围的村名都请他来表演毛主席,有些年纪大的老人看到他表演的毛主席,内心还非常的激动。

  但目前郑杰在生活上非常拮据,把大量的人力和财力都投入到创作和收藏上,2003年妻子与他离婚,与他痴迷的创作与收藏也有关系。

  “我希望在传承手艺的同时,改善目前的生活状态,但是我只懂创作,不懂投资。”郑杰对记者说,对于未来,目前比较迷茫,但是只要能活着,就要把泥塑艺术文化广泛的传承,同时还要把日照的历史更加深入的挖掘。


(编辑:单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