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 上海市将遴选本市有条件的幼儿园作为上海方言教学的试点
【观点】 将方言生硬地引入课堂,离开民间,离开语境,就好比是斩断了方言的根
日前,上海市教委在答复市政协委员保护上海方言的提案中表示,将大力推进学龄前儿童沪语教育工作,遴选本市有条件的幼儿园作为上海方言教学的试点,取得经验后逐步在全市推行。而这并不是孤例,据笔者了解,此前在湖南、福建、江苏、贵州、云南等多个地方,都以保护方言为宗旨先后在当地的中小学试点开设了方言教学。
为便于交流沟通和促进社会发展,我们长期以来一直在提倡普通话,方言逐渐式微的确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在全球化时代,提倡保护作为多元地域文化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的方言,也可以理解,各地采取的方式也多种多样。一方面,近些年针对方言的保护工作,很多有关机构和有识之士通过各种方式作了不懈的努力,再加上以方言为主题的电视节目、融入多种方言的影视作品的日益丰富,都从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保护方言的作用。另一方面,在群众的日常生活中,在地方戏曲、曲艺等艺术形式中,在公共服务行业接待本地客人的场合,方言至今仍然广泛地运用,并保持着活跃的生命力。但方言是否真的非要引入课堂来加以保护呢?笔者以为值得商榷。至少在当下,为方言“开课”以保证其生存,未免有些夸张。
需要说明的是,任何语言的生存都离不开一定的生活空间,方言更是如此。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交流的工具,方言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均紧紧地依附着某一个地方社会生活的种种变化,堪称当地民众的生活写真。如果方言失去它所依附的生活土壤,其生命力也就不复存在;如果方言的活动空间被压缩到超过语言生存所需的极限,那它的生态就有崩溃的危险。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将方言生硬地引入课堂,离开民间,离开语境,就好比是斩断了方言的根,这样的方言其实是“博物馆方言”,只是变成失去生命力的一种汉语发音方式而已。
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些参演方言影视作品的演员在谈论拍摄经历时说,为了快速而准确地掌握剧中所需要的方言,他们都会选择去方言流传地居住或者学习一段时间,而这从一定程度上也表明,学习方言不是靠几个老师的几节课所能实现,这其中必须靠实践过程,如此才能真正体会到方言的特点及其背后的文化底蕴。所以,与其生硬地将方言送进课堂,倒不如将更多的地方民俗文化传播给孩子。
方言进课堂,看起来够新鲜,其实更像是一种噱头。将方言作为一门课或在教学中直接使用方言,都有失妥当。掌握方言贵在自然,在三尺讲台上重新拣起方言,这种做法恐怕有点矫枉过正。保护方言保护的是文化,不是字面上的发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