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关注]漫画改编电影缘何风行
《复仇者联盟》已经登陆国内影院,这是根据美国畅销漫画改编的电影。好莱坞根据漫画改编电影的传统由来已久,我们熟知的《超人》《蝙蝠侠》《蜘蛛侠》《X战警》《罪恶之城》《刀锋战士》《钢铁侠》等等,都是这类作品。如今好莱坞漫画改编电影之风似乎越刮越猛。
去年上映的进口大片中就有好几部改编自漫画:《X战警:第一战》《绿灯侠》《蛮王柯南》《美国队长》《雷神托尔》以及《丁丁历险记》,今年上映的有《复仇者联盟》《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罪恶之城3》《神奇蜘蛛侠》《金刚狼2》,都是大投资的漫画改编影片,而《钢铁侠3》《超人:钢铁之躯》《雷神2》也在拍摄当中,将于明年与全球观众见面。
为什么好莱坞热衷于这类影片,漫画改编电影之风能刮多久?
“快餐效应”和“龙虾情结”
□ 丁涵
当下的生活节奏快,生存压力大,人们正需要一种快餐化的娱乐方式,以获取简单、直接而又过瘾的审美体验。
观众在满足于快餐式的娱乐、刺激、消遣之后,会追求一些更深层次的东西,即华丽的制作和深邃的内涵,电影在漫画的基础上取得了更高的艺术价值。
谁能想象好莱坞竟有如此非凡的魄力和鬼马的创意——将雷神、钢铁侠、美国队长、绿巨人、黑寡妇和鹰眼等一众美国漫画作品中的标志性人物齐聚一堂,制作成花样百出、令人热血沸腾的科幻大片《复仇者联盟》。这些英雄人物穿越时空凑在了一起,各自逞能,却又众志成城。
他们这一次的聚首,不仅疯狂吸金,上映一周全球票房就突破6亿美元,而且好评如潮,得到了观众和专业影评人的无差别盛赞。更重要的是,它宣告着美国漫画改编的好莱坞电影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新高潮。
这部电影包含了太多吸引人眼球的元素——宇宙神力、外星入侵、生物变异、机械科技,还有众大腕飙戏——钢铁侠卖萌,美国队长耍帅,雷神秀胸肌,绿巨人愣头青……可以说这是一部制作极其精良,创意煞费苦心的好莱坞电影,看《复仇者联盟》,好比去快餐店里吃龙虾大餐,既享受了速食快餐的轻松简单,又尝到了龙虾大餐的饕餮盛宴,这恰恰符合了漫画电影的本质特征。
说到快餐效应,不得不提漫画改编电影的一个重要特点,即简单直接、浅显易懂,受众面广。
小说与漫画相比,小说是改编给有一定审美经验的观众看的,因为读者看到的人物从纸上搬到屏幕上,穿着、打扮和形象气质都没有一个有据可行的原型,只能依照字里行间提供的抽象信息,把一个无形的人物变成三维立体的形象,这不仅考验导演解读人物的能力,考验演员的演技,更考验了观众的理解力和想象力。
而漫画是改编给全体大众看的,观众可以是老人、孩子,可以是不识字或者没有审美经验的任何人。因为漫画人物是根据画稿上具体直观的人物形象直接照搬到银幕之上的。角色的穿着、打扮和形象气质,都遵循着漫画中已有的人物形象,不需要做任何改变。人们看到状若蜘蛛的家伙,自然会想到蜘蛛侠,从而预想到他能飞檐走壁。人们看到昼伏夜行的壮汉,自然会联想到蝙蝠侠,进而预想到他可以扇动翅膀飞行,速度堪比闪电。在《复仇者联盟》中,雷神是神界主宰,可以召唤闪电,打通天界和人间;钢铁侠是机器怪人,利用机械物理完成一切不可能的事情;美国队长是改造人种,高大健美,以其天赋神力除暴安良;绿巨人是变异生物,体型庞大,身上带着原始兽性和强大毁灭力。看过漫画原著的人,可以在大银幕上找到熟悉的身影从而油然而生一种亲切感和兴奋感,勾起对于漫画情节的追忆。没看过漫画原著的人看到那些富于形象感的英雄人物活生生地出现在自己面前,也会体会到兴奋和刺激。
另外,漫画的情节设置和角色刻画都有自己固定的套路和程式,无疑都贯穿着“美国梦”和“个人英雄主义”。主人公登场之初,基本上都是一个默默无闻的“普通人”形象,然后一路颠沛流离,在机缘巧合之下被命运垂青,受到某种神秘力量或特异功能的影响,具有了常人没有的超能力,很多艰险的特殊使命便自然而然地压到其肩上,于是主人公克服人性的懦弱和自私,勇敢而大无畏地投入了拯救地球、拯救人类的正义战争中,或许会路遇一个美丽的女孩,发生英雄救美的故事。同样的故事情节,从最早的《超人》,到最近的《复仇者联盟》,这种特定的模式和套路颠扑不破,屡试不爽。
美国漫画电影发展至今,几十年里同样的情节结构重复了无数次,观众会不会因为过度熟悉而缺乏新鲜感,从而产生厌烦情绪?其实这种担心纯属多余,纵观几十年来的漫画电影之路,其发展一直承袭着这种套路,观众们仍然兴致高涨,丝毫不觉得无聊和乏味。因为这种模式的创建者把握住了人类隐秘的内心期许,即每个平凡个体都渴望超越自我,得到命运垂青,行英雄之举,救世界于水火。漫画改编电影,正是帮所有普通观众去圆这样一个伟大的梦。
当下的生活节奏快,生存压力大,人们正需要一种快餐化的娱乐方式,以获取简单、直接而又过瘾的审美体验,不需要思考,不需要理解,只需感受到视觉听觉上的刺激,从而满足内心狂热的激情。照搬的人物形象,既定的情结套路和浓烈的英雄主义,已经构成了漫画电影的特殊模式,让全球几十亿观众为之热血澎湃。
然而,观众的口味不可能永远止步于快餐,就如同漫画电影不可能只靠简单、粗暴而被观众接受,在近些年的好莱坞漫画电影中,越来越多更高端、更艺术化的因素也逐渐地渗透进来。
3D技术,科幻巨制,是科技发展和视听语言里程碑式跨越之后的丰硕成果,将它用在漫画改编的电影当中更为相得益彰。漫画文本通过电影手段的丰富改造,一些不可能变为了可能。漫画是一种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艺术,但终究是靠人手工一笔笔画出来的,其表现力受到多种限制,无法与电影这种完全由科技支持的电脑制作方式相匹敌。所以漫画手绘和电脑特效、3D技术结合在一起,是绝佳完美的组合。
漫画为电影提供素材,而电影为漫画插上翅膀,让它从书本飞到大银幕,展现出更博大,更有震撼力的效果。就像《复仇者联盟》中,从神秘的天外星际,到太空中的巨型航母,再到纽约的巨型高塔,以及人类生活的街道房屋,一草一木,因为有了漫画的创造,人们可以上天入地。又因为有了电脑技术的制作和渲染,这种穿梭更为赏心悦目,动人心魄。漫画提供了一个想象的蓝本,而电影构建了这个蓝本,并将它拓宽和深化,形成了一个庞大立体的多维世界,令观众眼花缭乱,倍感过瘾。
除了技术层面“贴金”,电影在对漫画人物刻画和主题思想的再解读上,也下了一番硬功夫。漫画人物一般比较单一,因为局限于篇幅,若要强调人物动作、故事情节,必然会减少对白、削弱人物内心的表达。而在电影中,就不会有这样的疑虑,演员扮演人物,使得假定性的人物有了真实的与观众交流的方式。比如罗伯特·唐尼在《复仇者联盟》中扮演的钢铁侠,日常生活中是一个桀骜不驯、言行轻佻的“浪子”,整日一掷千金,一门心思追求自己的心上人;他在穿上铠甲之后,瞬间变得深沉而富有责任感。演员的肢体语言丰富而不程式化,脸上的表情微妙而瞬息万变,电影在漫画的基础上,给了演员更多的发挥空间,使他能够秀出高超演技和个人魅力,使得钢铁侠这个角色更加丰满,有血有肉。所以,当钢铁侠在生死关头给自己女朋友打电话接不通的时候,他脸上流露出苦涩、遗憾和视死如归的悲怆表情,所有的观众都被这一幕感染,情绪被推到了高潮,这是电影制造的独特煽情效果,比漫画更能满足观众的情感需求。
在主题方面,漫画简单直接、粗线条,一般着眼于故事精彩、情节紧凑,而忽略了主题和价值观的输出。电影在这一点上对漫画进行了有益的补充,赋予漫画故事以更为深沉的思想内涵。《复仇者联盟》中有很多对于社会问题、人类生存问题的反思,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升华。钢铁侠、雷神、绿巨人、美国队长等几大精英被召集在一起,一开始彼此攻讦、四分五裂,每人都有自己的主张,希望凭借个人力量拔得头筹。当反派势力以摧枯拉朽之势危及到所有人的安危之时,他们才如梦初醒地联合起来,这无疑是对当今国际局势剑拔弩张的一种影射。这便是所谓的“龙虾情结”,观众在满足于快餐式的娱乐、刺激、消遣之后,会追求一些更深层次的东西,即华丽的制作和深邃的内涵,电影在漫画的基础上取得了更高的艺术价值。
正是对于观众心理的巧妙拿捏,使得这种“快餐效应”和“龙虾情结”应运而生,帮助漫画改编电影在一条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路上达到了新的高峰。
一半海水,一半火焰
□ 孟彤
电影出现危机的说法很早以前就被人提起,作为应对,影院银幕越来越大,3D、4D电影不断涌现,除此之外,在这股风潮中,越来越多的人将目光转向漫画作品改编电影。从上世纪80年代风靡全球的《超人》到今年新上映的《恶灵骑士2》和《复仇者联盟》,好莱坞的大片不知不觉中几乎要与漫画改编成的电影画上等号。
而当我们对漫画改编电影这一现象进行追根溯源时,不难发现,电影和漫画的渊源比我们想象得还要久。剧情电影的鼻祖、电影发明者卢米埃尔兄弟的《水浇园丁》就是根据当时巴黎一本杂志上的漫画改编,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第一部漫画改编之作。本质上讲漫画和电影都是“格子的艺术”——漫画有画格,电影也是一张张胶片连接起来的。
相对于电视,电影更强调视觉效果。在视觉方面漫画无疑可被电影借鉴。由于漫画作品的无声,画面因此得以前所未有地加强。当电影为了追求视觉冲击力而寻找题材时,其与漫画的联姻便成了必然。漫画电影精彩奇异的特效无疑再一次告诉观众:电影,视觉优先。
从《超人》到《X战警》,视觉效果在漫画改编电影中越来越重要,观众为了寻找视觉震撼而走进影院。电脑特技为这一切提供了技术上的条件。这就是电影强大的造梦效果,在观影时以及观影结束后的一段时间内持续受到的视听刺激带来的影响是其最直观的表现。而漫画创造出的超现实世界,也非常适合以电影的方式经过渲染、放大、提升,投射到银幕上,带给观众远远超出阅读漫画的感官享受。
但是,漫画改编电影给观众带来前所未有的视听享受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电影剧情和主题的地位。这样所产生的后果便是一部电影的持久力不足,来势汹汹取得可喜的票房后迅速平淡收场,就好像一阵飓风来势凶猛却很快散去。许多漫画改编的电影因为其老套毫无创新的情节、简单的人物塑造、缺乏内涵深度的主题而遭到骂声一片。漫画改编电影在进行故事构造时,创造的是一个高度风格化的世界,人物设置比较单一,故事直白,正邪矛盾所体现出的世界观是单纯而直接的,因此充斥银幕的大多是激烈的打斗场面,缺少的是精细审慎安排的布局和完整的人物情感及情节进程。
导演的思想高度决定着一部电影翻拍的成功与否,大多数漫画都出自名家之手,如果导演的思想能够与原作者有效契合,并在一定程度上进行合理创新,避免重复老套,那么翻拍就有可能成功;相反,如果导演一味照搬,毫无思想性,那么就极有可能拍出的只是垃圾。
漫画改编电影是一棵摇钱树,但不一定是一棵常青树。在现今的影视发展趋势下,漫画改编电影如何才能不叫人失望是每一个影视人需要面对和思考的问题。
[记者观察]
“联姻”之路不平坦
□ 本报实习记者 路涛
漫画《罪恶之城》和《300壮士》的作者弗兰克·米勒说:“好莱坞与漫画之间的调情正在走向婚姻。”《复仇者联盟》热映,并在全球票房已超过10亿美元,漫画改编电影的票房、口碑、成败,已成为人们谈论的话题。
漫画一次次被搬上银幕,有很多原因。首先是漫画已经培养出了庞大的读者群,漫画改编成电影,漫画迷会成为电影的观众,这支观看大军是电影票房的有力保证。庞大的漫画迷群体使改编电影自开拍之际就已经积累了超高人气,这无疑减少了投资影片的成本和风险,制片商当然更倾向于把资金投入到这类电影制作中。
改编自漫画的电影有一个优势:制片公司在影片没有拍摄前就可以预知影片会是什么样子。漫画有图有景,有丰富的想象力与视觉冲击力,与电影脚本的表现形式极为相似,包含了电影中的绝大部分内容元素,为改编电影提供了现成的资料,节省了编剧、对白、情景设计等前期制作成本。其实,当代漫画本就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电影的表现形式,在今天灵感普遍告急、情节不断被重复的好莱坞,编剧想编成一个好故事是难上加难,而漫画提供了现成的题材,并且有钱可赚,制片商们当然会趋之若鹜。
好莱坞漫画电影主人公几乎是清一色的超级英雄。每个人都曾有过英雄梦,这个梦想可以在漫画电影中实现。这些英雄形象都是正义、光明的化身,有过人的胆识和能力可以同邪恶势力斗智斗勇,人们内心深处的“英雄情结”在这些人物形象中得到投射。
漫画电影还能触动人的怀旧情结。漫画陪伴大多数人度过了童年、少年、青年时期。每个人都曾有过自己喜欢的漫画人物,当他们被搬上银幕,人们是不会吝惜花几十块钱去电影院欣赏那些活生生的真人真景的,因为它能勾起人们对过去的美好回忆。
丰富的电影特效也令漫画中更多离奇的情景、情节得以演绎。视觉盛宴是人们选择看电影的强大动力,看到蜘蛛侠在高楼大厦中来回穿梭、拥有超能力的变种人穿墙喷火、刀枪不入,种种在现实中不可思议的事在电影里都变得很平常,观众的眼球会被这些精彩奇异的画面吸引。投资方看准了这一点,在打造特效上乐此不疲。现在又加上了3D技术,奇特的画面有了更逼真的效果,如虎添翼。
从2000年《X战警》和2002年《蜘蛛侠》兴起漫画改编电影之风,十几年来至少有18部漫画系列作品被改编成电影。2009年底,迪斯尼完成了对漫画巨头惊奇公司的收购,如何处理惊奇公司的5000余名漫画主人公成了迪斯尼面临的问题,一个有效的办法就是把它们改编成电影。大量的漫画人物如一座金山,从中挖掘出新星难度不大。钢铁侠就是这样被挖掘出来的,他在走上银幕之前只是一个二线漫画人物,但全球票房5.7亿美元的漫画电影却让他成为家喻户晓的超级偶像。
但前方也并非一片光明。2006年,以2.7亿美元巨资打造的《超人归来》重装上阵,但在美国本土连成本也没有收回,《超人》难现当年神话。在去年上映的动漫电影中,票房和口碑也并非尽如人意,如《X战警:第一战》《绿灯侠》,后者还是3D制作,成本高而收益小;《雷神托尔》遭到故事简单的诟病;不久前上映的《灵魂战车2:复仇之魂》即使由尼古拉斯·凯奇主演,被包装成3D,也重蹈了5年前《灵魂战车》的覆辙,在北美和国内票房口碑皆失利。
漫画改编电影有它存在的问题。漫画故事相对简单,人物好坏分明,电影如果一切照搬,会削弱电影的内涵。弗兰克·米勒曾说:“漫画、电影和游戏,把这三个绑在一起不是好事。”电影中的特效虽然能吸引眼球,但过多的特效也会使观众视觉疲劳,所谓“成也特效,败也特效”。在电影商业化的影响下,漫画改编电影很容易陷入过于追求视觉效果的怪圈。飞车、异能、特技频频使用,大家对此已经见怪不怪了,大场面大背景,观众也快要看腻了,而这时对情节的要求就更高。如果影片在情节上没有突破、没有新意,观众的厌恶情绪可以想象。
漫画电影成功与否,导演很重要,大多数漫画电影改编自漫画大师的作品,因为有市场的保证,制片商为减少成本请的导演往往不是一流的,所以拍出的作品质量难以保证。此类电影还有一个特征:都是系列,如果前一集大获成功,依靠前一集的“马太效应”,制片方在续集里往往马虎行事。这些问题都在影响漫画改编电影的票房与口碑,如果继续存在,在这股强烈的风头之下,作品失败不可避免,漫画改编电影的未来仍需探索。
(编辑:孙育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