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来文艺现状与前瞻”研讨会举办
聚焦新时代文艺创作、文艺理论与文艺批评
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的“十年来文艺现状与前瞻”学术研讨会日前在京召开。会议由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承办,20余位来自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和文艺管理部门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以及中国现当代文艺研究领域的知名学者参加研讨会并发言。会议共分三场,与会学者分别从文艺创作、文艺理论与文艺批评三个方面就十年来的文艺现状、成就、问题与发展方向进行研讨。开幕式由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所长鲁太光主持。
新时代文艺领航的讲原理、定方向的纲领性文件
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党委副书记周庆富表示,在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十周年、习近平文化思想提出一周年之际,举办这一学术研讨会意义重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对新时代文艺工作做出了科学分析和系统谋划,为新时代文艺繁荣发展指明了方向。十年来,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指引下,有关部门齐心协力、齐抓共管,做好组织、管理、协调、服务等工作,广大文艺工作者认真领悟、努力践行,用心用情创作,文艺环境日益优化,文艺创作成果丰硕,文化强国活力不断显现。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董学文与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主任徐粤春为会议作主题发言。董学文强调了在今天重新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必要性,认为《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是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上为新时代文艺领航的讲原理、定方向的纲领性文件,全面深化了对新时代文艺工作的认识。他还结合自己主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体会指出,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放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谱系中理解,可以发现习近平文化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各个重要领域都有推进性的重要表述,是新历史条件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时代化、中国化的重要成果,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丰富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徐粤春指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得越好,对文艺发展的引领、指导就越有效。习近平文化思想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中国理论,是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他还从话语的转化和适用、内部理论的生长、文艺实践的理论生产、其他理论资源的对接等四个方面,讨论了发展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基本路径。
文艺评价方式应随时代主题转换而更新
在文艺创作方面,对新时代文艺的历史分期进行宏观把握是学者讨论的一个重点。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陈培浩提出,对新时代文艺的研究需要一种前瞻性的视角,从而实现对新时代文艺的历史化理解,也即理解新时代文艺的质的规定性。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祝东力认为,当代文艺的定位与时代主题密切相关。20世纪上半叶是战争与革命的世纪,文艺的主要职责是动员群众,而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文艺便向多元化发展,对文艺的评价方式也应随时代主题的转换而更新,要以开放的眼光看待文艺的变化。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徐刚对新文学与新时代文学的阶段划分也体现出相似的问题意识。他提到,新文学诞生于“西升东降”的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承担教育国民、救亡图存的责任,新时代文学则诞生于“东升西降”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因而体现出新的时代意识,对内表现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自信从容及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对外则体现为与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的主体态度及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孙书文对“纯文学”这一具有时代性特征的独特文学概念进行辨析,认为“纯文学”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以对形式探索的追求遮盖对社会历史的洞察、用个体感性替代社会生活、用对残酷性的追求代替对历史必然性的追求等不良变异倾向,新时代文学应进行纠偏,恢复对文学丰富性和立体性的追求,创作深厚广博的作品。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陈福民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学作为一种现代社会知识有效性持续下降这一现象切入,提出文学要想成为一种有效的现代社会知识,就必须具有把握时代实质的雄心与能力。
新时代文艺:现实感、红色调、传统味、科技范
与会学者注意到并总结了新时代文艺的重要成果与突出特色。现实题材创作、地方性写作、新媒介文艺创作是三个重要的趋向。关于现实题材创作,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贺桂梅以《山海情》《人世间》等现实题材影视力作为例,讨论了2021年以来现实题材影视作品中的20世纪90年代叙述热,这些具有史诗剧特征的作品是关于新时代的合法性的总体性叙事,是基于对新时代中国的主体性地位的认可才有可能完成的叙事,值得深入研究。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特聘教授孟繁华则指出,作家对生活不熟悉,脚上没有泥,心中没有人,就无法创造出真实立体的人物系统。
关于地方性书写,《中国当代文学研究》副主编钟媛从文学组织和文学制度的角度出发,讨论了“新东北作家群”“新南方写作”等地方书写的兴起。《北京文学》杂志社主编师力斌也指出“新北京作家群”这一年轻作家群体与传统京派作家有着明显的风格差异,其创作往往展现出空间上的流动性,具有体现时代变革的前卫特征。孟繁华则对地方性写作中的一些不良倾向提出批评意见,提出强调地方性首先要有中国意识、世界意识,否则可能造成思想上的闭锁。
关于新媒介文艺创作,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副研究员王玉玊对新媒介文艺中最具代表性的三类创作——网络文学、电子游戏、微短剧——的发展情况进行综述,总结了十年来网络文学主流化发展、电子游戏弯道超车、微短剧异军突起的发展成就。与会学者还结合具体作品对新时代文艺的突出特征做了概括性分析,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副主任胡一峰认为,新时代文艺创作具有四个思潮性特征:现实感、红色调、传统味、科技范。
在理论研究方面,论题集中于习近平文化思想、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历程与方向,以及对“文艺何为”问题的理论思考。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暨哲学社会学院教授、哲学社会学院副院长李龙回溯马克思主义美学中国化百年历程的四个重要阶段,强调塑造新国民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的重要理论关切。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教授赵文梳理了当前国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研究热点,提出我国新时代的文艺理论研究要突破20世纪80年代以来被西方文艺理论强势话语压制的局面,建立中国话语,完成中国自主的学科构建,在此基础上实现与国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文明互鉴。中央戏剧学院助理研究员叶青以民族性与社会主义的统一为主线,回顾党领导文艺的经验与历史,提出在对相关问题的研究中应避免将党的政策与文艺实践简单对应的机械化方法,而要聚焦于在不同历史时期建构现代中华文化所面对的不同的核心问题,理解“经”与“权”的辩证运动结构。
在文艺评论方面,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萨支山以《我本是高山》与《山花烂漫时》的网络评论为例,讨论网络评论对文艺创作的影响。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副研究员李静则从自己参与“新时代文艺理论研究丛书”之《审美测绘:新时代文学批评实践研究(2014—2024)》的心得体会出发,从国家、学院与媒介三个维度对当代文学批评进行再定位。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杨丹丹提出,当代文学批评应从总体性的确定中解放出来,向不确定性敞开;从相对简单的文学关系中解放出来,向超级社交网络敞开;从简单的文学批评中解放出来,向文学的周边敞开。如此才能寻回其情感亲密性,重建真正有效的文学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