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班牙的加泰罗尼亚地区,传统上每年的4月23日都有个饱含浪漫与文化的古老节日——“圣乔治节”。相传,勇士乔治战胜了掳走公主的恶龙,解救了公主,作为回报公主赠给了乔治一本书,从此书被西班牙人视为智慧与力量的象征。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根据西班牙的提议,将每年的4月23日正式定为“世界读书日”。然而,如今的我们每个人都已直面信息时代,在以互联网为依托的AI(人工智能)大规模介入阅读行为时,我们必须在算法之外重拾经典阅读的“未完成性”。
德国学者本雅明曾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预言:“技术正在改变我们与文本相处的方式——不是通过深度沉浸,而是通过高效利用。”当ChatGPT能在一分钟内消化《战争与和平》,当文心一言可以同时比较《红楼梦》的五个译本,阅读变得更加即时、高效与便捷。然而,那些无法被数据所量化的阅读体验却几乎被隐匿在了电子屏幕的背后。AI或许可以分析出《红楼梦》中“落花”的象征意义,却永远无法对“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产生真正意义上的情感共鸣。而这份感同身受的共情能力,才是我们阅读所追求的本质。好比“水中捞月”,我们真正渴求的并非“月亮”本身,而是那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的“捞月”过程。可以说,阅读是一场反复抵达精神源泉的旅程,我们正是在体验的旅程中实现的自我重塑。
与AI的“功利性”阅读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人类阅读中那些难以言传的“非理性时刻”。著名作家普鲁斯特在《追忆似水年华》中曾有过这样的描述:当他蘸着茶水吃玛德琳蛋糕时,童年的记忆犹如潮水般涌上心头,而这不禁令他生出一种莫名的喜悦——这种被称为“普鲁斯特时刻”的微妙体验,正是人类阅读的独特魅力所在。然而,随着AI算法在内容分发中的广泛应用,读者被一个个依据各自阅读习惯与兴趣偏好“量身”打造的“私人定制”书单所束缚,困于信息茧房之中,丧失了探索新知的能力。更令人担忧的是,某些AI助手以文本中存在“负面情绪”为由,将文学经典标记为“可能引起不适”。这种技术干预不仅消解了文学应有的刺痛感,更剥夺了读者可能的“普鲁斯特时刻”。
技术从来都具有辩证性,人工智能可以是赫菲斯托斯的锁链,也可以是普罗米修斯的火种,AI当然并非只能成为读者阅读路上的绊脚石。传统阅读与AI阅读之间,还可能存在着一条中间道路:以技术为框架,构建起更大限度开发人类思维的知识共生网络。AI的优势在于能够迅速整合与分析海量信息,而人类自身的优势则在于开放性的联想思维以及深入而透彻的情感体验。与其让算法迎合用户偏好,不如构建起基于跨学科知识谱系的随机推荐,通过冷门著作的随机推荐和跨领域学术研究的交叉碰撞,使读者走出固有的思维惯性,探索未知的阅读兴趣。
除此以外,我们还可以探索建立“AI阅读素养”培养体系,包括识别AI生成内容逻辑漏洞的批判性思维训练、将AI提炼的知识点与原著对照的信息整合能力训练,以及通过AI匹配兴趣迥异的读者组成“思辨小组”的社群化阅读训练等。让AI成为辅助联想的工具而非思维的主导者,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挖掘阅读的深度与广度。这样的知识共生网络,不仅能够发挥AI的效率优势,而且避免了读者被信息茧房所困,激发读者对于多元视角的思考。
当短视频推送的“三分钟读完一本好书”充斥网络时,“普鲁斯特”们仍会为文字中的某个意象而心灵震颤。在这个AI解构阅读的时代,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呵护那些同频共振的阅读时刻。在技术的浪潮中,人类始终应该是意义的创造者,而非数据的奴仆。更进一步地说,构建人机和谐的知识共生网络,或许对于我们这个时代更为迫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