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话题专题

万建中:“人民性”贯彻于民俗学田野作业

时间:2024年09月11日 来源:中国文艺网 作者:万建中

  编者按

  7月15日至18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召开。会议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战略部署。会议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重大任务,为新时代新征程文化改革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

  学习好贯彻好全会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政治任务。文艺界兴起学习贯彻全会精神热潮,为充分反映文艺界学习贯彻的举措和成效,中国文艺网开设“江山壮丽颂改革 人民豪迈奔发展——文艺界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栏,刊发文艺界专家学者结合各自领域“谈体会、强信心,谋事业、话发展”的文章,以理论创新引领文艺实践创新,凝聚文艺事业奋进力量。

文艺界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人民性”贯彻于民俗学田野作业

万建中

中国民协副主席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文化强国建设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基础。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文化底蕴深厚,这也是文化自信的根本所在。我国民俗文化历史悠久,处于社会底层,为广大民众所拥有,属于民众基本的生活方式和世界观。民俗学学科创始人之一钟敬文先生被誉为“人民的学者”。钟先生在一生中最后一篇文章《民俗学是一门重要的科学》里满怀激情地说:“我们现在搞的这种文化并不是可有可无的,是极其重要的”,“我一再地说,只有最重要的文化的存在,这个民族才是有意义的,在世界上才有她的地位。”人民的学者,最后放不下的仍是人民的学问。

  弘扬中华优秀民俗文化传统,关键在于还原民俗之民的主体地位。因为俗是“民”的俗,对于俗而言,“民”所秉持的知识产权和话语权是毋庸置疑的,民俗学学者不应视“民”为他者,而是地地道道的主体。民俗田野主体的一元和同一作为一种基本范式和学术信念一直占据主导的地位。这显然不是一个新时代语境中的平等结构、对话结构,而是一个极为牢固的、等级烙印突出的畸形结构。民俗文化具有直接的人民性,故而在民俗田野工作中,应以理解、礼敬民俗之“民”为出发点及落脚点。只有怀着感恩民俗之“民”的情愫,才能胸怀神圣的学术使命感进入田野。这是实践层面的问题,同时也需要有思想理论的统领。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扎根人民、扎根生活”也是民俗学田野作业的根本遵循。从民俗学的角度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中的“人民性”,可以进入到主体论建构的体系当中,为“人民性”的阐释提供特有的民间话语和民间立场。

  “生活就是人民,人民就是生活。”人民在民俗形成的过程中具有生活本原的意义,归还人民在民俗事业中的绝对主体地位,是在终极层面彻底解决当代社会主义民俗文化的核心问题——“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近几年里,我发表了《民俗书写的权力与权力实践》《“人民性”:民间文艺的核心所在——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重要论述的理解》《民俗田野作业:让当地人说话》《民俗书写主体还原的必要性与可能性》等数篇论文,旨在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彻于民俗学田野作业的学术视域中,以确立当地人田野主体地位的必要性、合理性和可行性为论题,使“以人民为中心”落实于学术分析及学理维度。

  在田野过程中的具体操作范式是,采取“主位”的学术立场,理解当地人对自己文化的理解,还给当地人言说的学术权力。当地民俗的传承人不只是访谈的对象,更是拥有田野书写的主体身份。钟敬文先生曾称民俗学为“土著之学”,并且热情地赞美当地人的民俗书写,认为这是民俗书写的最高层次,并以其敏锐的学术智慧和民俗学经验作了示范性实践。2001年6月7日,钟先生热切邀请曾任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凫城乡红山峪村小学教师的田传江到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民间文化研究所给博士生授课。田传江所写的《红山峪村民俗志》,钟先生从头到尾看了一遍,看后就放不下。在田传江正式授课之间,钟先生发表了很长的开场白,其中有这样一段话:“民俗学应该是研究生活方式及其心理的学问,这当然也不十分准确,但是生活方式还只是眼睛看得见的,而心理的东西则是要在参与生活之后才能体味到的,这种东西不是土生土长的学者就不容易捕捉到。”在这里,当地人主体的学术优势凸显了出来。

  以往学者们进入田野,只是通过与当地人交流、访谈,获取所需的民俗讯息和资料,当地人被完全“他者”化。改变的方式就是主动吸纳当地人参与田野作业,让当地文化精英知晓学者的学术动机和论文选题、所运用的方法、学术目标等,使他们从田野作业的被动者转身为主动者。如今,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引下,建立平等的、合作的、公平的、交流的田野工作机制已然成为民俗学学者们共同追求的学术目标。

(编辑:苏锐)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