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第一部》频频迎来利好消息:
密钥二次延期至10月19日;
总票房突破24.62亿元,超越《捉妖记》(24.36亿元)的票房成绩,跻身中国影史票房榜前二十五;
《封神第一部》“扬帆出海”,在第80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的电影市场进行特别放映。导演乌尔善为此发文,“把中国故事,讲给世界听”,向世界传播中国神话故事的独特魅力。
从首映第一天的票房失利,到如今突破24亿票房,《封神》剧组一路“低开高走”,完成逆袭。上映以来,从内容到演员,围绕着影片讨论的话题,一直备受关注。“封神训练营”的幕后故事更是被人津津乐道,从海选时的趣事,到训练过程的艰辛,再到最终定角,每一个环节都让《封神三部曲》的故事更完整。
中国文艺网专访《封神》三部曲的剧本策划、历史顾问王艺老师,重现创作团队多年打磨,打造出迄今为止最具“现代性”的一个封神故事的幕后历程:近5年的剧本创作,对神话传说人物的另类解读,从15000多人中,最终选中30多人,用6个月时间为他们进行表演、马术等各项技能培训,培养出一个健美“男团”......
Q1
中国文艺网:《封神第一部》在剧作改编上,选取了以年轻人的视角为主线,提取《封神演义》与《武王伐纣平话》最精彩的元素进行讲述。从观众的反馈来看,故事的讲述已经赢得了大多数观众的认可。您还记得在最早剧本研讨会的过程中,是如何做出这个重要的决定吗?
王艺:《封神三部曲》第一次策划会是2014年6月29日到30日,在北京植物园里的卧佛山庄召开的。我那个时候也是第一次见到乌尔善导演。片方当时请了北大和社科院的几个学者,来讨论《封神演义》这部小说搬上电影银幕的可行性和可能性。导演只是提出了问题,并没有说他的想法,主要是让各位学者畅所欲言。
我记得我是最后一个发言的,我当时主要提了三点,第一,《封神演义》自古以来就是个大IP,是戏剧、曲艺、绘画这些娱乐形式中的常见题材,那里头的怪兽和斗法很受欢迎,是奇观。那些一波高过一波的神魔战争虽然都很激烈,但是并不严肃,富有游戏性质,很幽默。有这两个特点,它就一定有很大的受众群体。
第二,奇观和幽默是特别吸引人的娱乐元素,但是如果没有一个打动人的故事把这些元素串起来,观众也不可能在影院坐得住两个小时。当时导演问我觉得能够贯穿故事的线索是什么,我说是“纣王和武王相互对立的两组父子和兄弟关系”。
第三,虽然《封神演义》是个明代的神魔小说,但是它附着在武王伐纣,商周变革这个真实的历史事件之上,所以在视觉上的呈现不能只是像我们小时候在小人儿书上,或者传统年画版画上看到的那种古代社会晚期的风格,而应该把商周青铜时代的面貌呈现出来。
这次策划会之后,大家就各自散去,导演也继续拍《寻龙诀》去了。这一年(2014年)年底,我收到导演的邀请,作为剧本策划参与剧本创作。2015年2月12日到13日,在香山的世纪金源酒店,开了第二次策划会。这一次编剧冉平老师和冉甲男老师也都来了。整个2015年到2016年上半年,我们基本上每周都有剧本会,从各个角度具体讨论如何选择人物,如何制订主线。以年轻人,主要是姬发的视角为主要线索展开叙事,这个是2015年上半年比较早确定下来的。但是姬发的情感动力是什么,这个一直难以确定,(我们)做了很多种尝试。还有殷郊这个人物,他在《武王伐纣平话》里是主角,在《封神演义》中没有成为贯穿人物,到六十几回就被他师父广成子给打死了,但是他的情感变化特别曲折有力度,所以要不要这个人物,要的话,如何摆放,占多大比重,是不是做双男主,也是在不断尝试。
还有一个难点是,《封神演义》这部小说的神奇之处就在于,这本书中国人都知道,还都能举出里头的几个有名的人物,但未必有几个人能讲清楚里头的故事,也不一定知道这些人物是哪一拨儿的,会什么法术,但就是这些耳熟能详的人物,构成了大家对《封神演义》这部小说的认知,所以对这些人物的取舍如何不辜负观众的期待,也是非常难的。
我作为策划,工作只是看剧本,提提意见建议就可以了,但是两位编剧老师带着两名编剧助理,都非常非常辛苦,他们尝试了各种人物组合和情感关系的可能性,每种可能性都是要具体写成故事大纲,才可以进行评估和进一步讨论的。很多想法,说说挺嗨的,但是真写成故事,就满不是那么回事儿了。所以那个阶段,编剧们真是不容易,写呀改呀,推倒重写,再修改;而且好不容易第一部有点样子了,继续推进到第二部、第三部时,又发现原来设定的问题,还要再回来改,然后又要全跟着改。我的印象中,到2016年下半年,第一部才大致确定下一个现在看到的基本线索,随着第二部、第三部的推进,再回过头来进行调整和增删,2017年上半年第一部的台词本才逐渐成形。在这个过程中,长生天公司的地址都换了三次了。
Q2
中国文艺网:在人物的设定上,骁勇善战的商王殷寿、强调动物属性的狐妖妲己、知错能改的少年姬发,都收获了大批的影迷支持。您认为这几个经典人物的改编,有哪些符合当代观众情感诉求的核心要素?
王艺:你说的这三个特别受欢迎的人物,虽然分属于反面和正面人物,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忠于自己。这是和传统故事中的人物根本上的不同。
我们看传统故事中的人物,往往都处于一个严密的家庭和社会关系网之中,总是要在形格势禁之下,做出符合自己身份的选择,至于这个人物自己有什么样的欲望和诉求,似乎并不重要。这样的人物形象已经无法令当代观众,尤其当代年轻观众有代入感了。
但是电影中的这三个人物,都有强烈的个人诉求,要努力冲破束缚,达到自我实现,就像李雪健老师那句特别经典的台词“你是谁的儿子不重要,你是谁,才重要。”但是他们这个“我是谁”的自我诉求各不相同。当然,最终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选择承担相应的后果和责任,而他们面对的最终审判将是天地之间的真情和正气,而不仅仅是一些人为的条条框框。
Q3
中国文艺网:历代文本记载中,对纣王、妲己、姜子牙、姬昌等人物有哪些不同视角的解读?现在《封神第一部》的人物设定,有哪些是符合古人想象、传承至今的价值观与情感共鸣?
王艺:纣王、妲己,可能导演和编剧都已经谈得比较多了,大家也都挺认可的,姬昌更不用说了,李雪健老师的演绎从剧组到观众,都得到了全面认可,甚至雪健老师坐在那儿不说话,大家就觉得是西伯侯本侯了。我想说说黄渤演绎的姜子牙这个人物。
《史记·齐太公世家》对于姜太公的出身,记载了好几条“或曰”如何如何,就是有人这么说,有人那么说,没有一个定说,但都强调一个共同点是“大器晚成”;对于姜太公一大把年纪之后辅佐周文王和周武王的事情,则主要强调他的“权术谋略”,“周西伯昌之脱羑里归,与吕尚阴谋修德以倾商政,其事多兵权与奇计,故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所以后世托名姜太公的《六韬》,也就是《太公兵法》一书,在中国古代兵书中,属于兵权谋一类。中国民间崇拜的“武圣”早期注重权谋,在宋元以前一直是姜太公,到宋元时代开始转而注重武力值了,姜太公的“武圣”地位就逐渐被关公取代了。所以姜子牙在民间一直是一个狡猾的智慧老头儿的形象。在《武王伐纣平话》里,姜子牙也是主要的用计者,而且他用的计还往往都挺阴毒的。
但是到了《封神演义》里面,姜子牙的形象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姜太公七十二岁出场露面,领封神之命下山,到朝歌破琵琶精被纣王封下大夫,第十八回因不愿助纣为虐西逃,在潼关土遁解救万民,后来隐居时救了武吉,才招来文王访贤。他是一个善良、悲悯、谨慎、自律的人。在小说中,他具有一定的武力值,但是他的力量只用于助人而不用于利己。作为元始天尊指定的封神者,他并不是一个经历磨难后获得成长的人,而是一个已经掌握大智慧和大秘密,却无力改变现状的人,只能默默观察,等待时机。我们剧本中的设计更加彻底地把他的武力值全部取消了,而且设计成是他的主动选择,这样可以更加突出他的悲悯之心。姜子牙怀揣着封神榜这个大秘密、大杀器,与他本人的无力形成一个强大反差,这样一个人身处在这样极端的境况之中,最需要的素质是什么,就是智慧和豁达。
说到这里,我突然想到,你不觉得智慧和豁达这两个特点正是黄渤本人的特色吗?圈内圈外的人都公认黄渤是一个情商特别高的人,这种高情商是从哪里来的,就是靠的智慧和豁达,当然,还要有善良。所以我不但觉得黄渤把姜子牙这个角色演绎得很好,而且这样想来,简直黄渤本人也是姜子牙本牙了。
Q4
中国文艺网:除了剧本研讨会,王艺老师也担任封神演艺训练营的古代文化史的老师。当初受邀担任年轻演员的老师,导演和王艺老师对课程的设置有哪些期望,希望通过这些古代文学课程带给年轻演员哪些心灵的成长,进而帮助他们塑造属于自己的角色?
王艺:当初设计的课程内容,主要是带领学生阅读先秦经典文献中的精选篇目,配合讲解先秦的历史和考古,让学生了解电影中故事背后的历史脉络,建立起一个视觉和感知上的时代氛围;理解先秦时代社会各阶层人物的精神气质,及其行为的内在动力。其中还有几次课是讲解中国古文字的字形、结构,与笔顺,带领学生认读和摹写电影故事中可能用到的甲骨文和金文文字。
质子团上课的视频在网上播出之后,我看到有留言说要看他们的书单和课程表,正好我这里还保留着当初设计的课程计划还有书单,把这些内容贴出来,就能回答这个问题了。
我还记得第二次上课的时候,有个学生跟我说:“老师,我来之前还不太明白这训练 营是怎么回事,然后一入营就一人给我们发了这么一摞书,我就觉得这个训练营是认真的。”
Q5
中国文艺网:从15000人中,经过层层面试选拔,最终进入封神演艺训练营,经历6个月的综合训练,给年轻演员带来怎样的变化?观众们评价,经过训练的演员有了脱胎换骨的气质变化,王艺老师作为训练营的亲历者,哪些学生的表现让您印象深刻?
王艺:我是2018年1月3日在怀柔的封神演艺训练营第一次见到他们,第二天,就是1月4日在一间没有暖气的教室给他们上了第一堂课。怀柔那里的条件真的挺艰苦的,我是每周去一次就可以了,但是质子们天天封闭在那里受训,他们的武术老师和马术老师也基本上天天在那里陪着他们上课,都挺不容易的。那时候他们刚刚开始接受训练,还不能完全适应那个强度。他们每天早上五点钟起来跑步,然后吃早饭,八点半来上文化课,没上一会儿,已经睡倒一片了。当时还有个学生跟我说:“老师我最喜欢上您的课了,因为就您这课可以休息。”他们其他的课都是跑啊跳啊打啊,要么拿着家伙什儿,要么骑着马,从精神到身体全部都是高度紧张。到我的课上,起码可以坐下来了,精神也能松弛一些,结果一松弛就睡着了。我也不忍心太严格要求,睡会儿就睡会儿吧。
到二月中旬过春节之前,他们第一次汇报演出,已经相当有声有色了。二月底过完春节,训练营迁到了顺义区的一个地方,生活条件好了一些,他们的训练课程也更加紧张了,不过到了这个时候,上课已经没有人睡觉了,精神都好了很多。小哪吒武亚凡说他喜欢读古文,也跑来上课,我提问题的时候还跟哥哥们抢答。
最后一个阶段是(2018年)6月初跟着他们到青岛上课,7月9日在青岛的摄影棚上完最后一次课。半年之中我陪着他们转战了三个地方,眼看着他们一点点成长起来,越来越有精气神儿,从一群疲疲沓沓的小男孩成长为坚毅挺拔的少年。
不过也有一个特例,就是我们的女将军邓婵玉的扮演者那茜。那茜第一次上课气质就已经很出众很优秀,已经是一个英姿飒爽的女战士的样子了。那茜和另外一个姑娘张雪菡跟这些质子们上同样的课,接受同样严格的训练。头两次课的时候给他们留的作业是背《尚书·牧誓》,就是历中上真实的武王伐纣牧野之战时,周武王在阵前为鼓舞士气发表的战前演讲,非常铿锵有力,最能体现上古战士人狠话不多的气势。当时大家都背下了。但是等到半年之后,课程结束的时候,再问他们,大部分人早都忘干净了,那茜居然还是“称尔戈,比尔干,立尔矛,予其誓”张口就来,可见当初背的时候,也是真的用心了。
Q6
中国文艺网:回望2018年1月开营的训练营,距今已经过去5年多,今天年轻演员在大银幕上塑造出的《封神第一部》众多角色,被评为具有古代战士的体魄雄魂,王艺老师对照历史文本记载的“殷商勇士”评价一下年轻演员的表现是否到位?
王艺:商周时代的武士都是贵族,崇应彪和姬发在篝火边互相挤兑对方是“西岐农民”“北方猎户”,是小孩子拌嘴。实际上,古代社会的阶级划分,同时也是一种社会分工。
这些商周时代的贵族子弟天生都担负着治理国家和保卫国家的责任和义务,所以他们要接受全面的教育,允文允武,既是谦谦君子,又是赳赳武士。这些年轻演员在训练营接受了多方面的严格训练,这些素质都具备了,在电影中也表现出来了。不过我觉得他们在电影中最吸引人的,是他们自身的所具备那种少年的纯真,这种纯真不是通过训练能够得到的,但却能够通过训练得以突显和保持。
我们都知道在现在这个社会,尤其在演艺圈,少年的纯真是多么难以保持,但是训练营多方面的严格训练,加上长达一年半的拍摄,通过与业内那么多专业的、认真的、严谨的工作人员合作,向他们学习,磨炼了这些少年的体力、耐力、毅力,才能让他们有足够的意志力去保持住这份纯真。经历过这几年的等待,这些年轻人终于走到观众面前的时候,我特别高兴地看到,他们依然保持着当年初见时候的纯真,这点真的让人感到欣慰。
Q7
中国文艺网:武术指导老师桑林设计的战舞,从训练营汇报演出搬到了电影当中。在王艺老师的印象里,《封神第一部》当中,有哪些古代历史相关的情节、台词或元素,是在剧本策划会、剧组前期筹备就开始讨论并且最终呈现到大银幕上的?
王艺:这样的情况太多了,我就举一个例子吧。
我想大家在看电影的时候,对龙德殿上殷启弑父杀君的那场戏应该还有印象吧?我看到有些细心观众还注意到了,这场戏中演宫女的群演们,在背景中的表演也都非常到位,很有专业素养。这场戏,从一开始的创作,到最后的呈现,特别能体现导演在创作这部电影时非常扎实严谨的态度。
一开始要建立殷寿这个人物的时候,为他设计了在狐妖的帮助下弑父杀兄篡位的情节,这些都必须在一场戏之内完成,由谁来杀谁,怎么杀,更重要的是,杀完了之后,满朝文武会出现什么样的反应,殷寿又如何在这场杀戮中洗白并合理合法地继位,这些其实都超出了我们现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对人际关系,对犯罪行为的认识和判断,光凭想是想象不出来的。我那个时候查阅史料,找到不少史书中记载的弑父杀兄篡位夺权的事例,拿到剧本会上大家讨论(这种事情一找才发现,在历史上非常多)。
最后大家都觉得北魏的一段历史还挺值得借鉴。北魏道武帝拓跋珪被他的儿子拓跋绍杀死了。拓拔绍杀死父皇之后,把宫门紧闭,然后假传圣旨,把文武百官召集到宫门前,从门缝里问大家说,我父皇已经死了,你们支持谁,是支持我哥哥还是支持我?群臣这个时候大概知道是拓拔绍弑父杀君了,有人立即表示支持他,有人默默站立不表态,也有人偷偷溜走去联络其他的皇子。然后拓拔绍出来自己称帝了,并且赏赐群臣,收买人心。但没多久拓拔绍的哥哥拓拔嗣带兵打进来,杀死拓拔绍,自己当了皇帝,就是北魏的明元帝。所以我们在电影中看到的那场戏,殷启弑父之后,文武百官紧张慌乱,手足无措,质子们把殷启包围起来,却不知道该怎么做,因为在当时的伦理观道德观之下,他们无权判断殷启这种行为的对错,也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做。所以姬发为了救殷寿“误杀”殷启之后,他内心也应该完全是凌乱的,而且充满恐惧。
这场戏其实完全超出了观众日常的人生经验,但是这个戏剧冲突体现的是古代王朝社会处于权力斗争之中的君臣父子关系,是合乎历史逻辑的。而且细致入微的场景、道具、服装把整个氛围都营造出来了,演员们精湛的表演也把情绪都做足了,所以这场戏一点都不突兀,可以顺利把观众带入剧情,从此就跟着姬发一步步认清殷寿的真面目。
Q8
中国文艺网:历时近10年完成的《封神三部曲》,无疑为中国电影市场开辟了神话史诗类型的先河。作为一部讲述中国传统文化题材的大制作影片,现在已经引发了众多年轻观众对封神故事、封神经典人物、商周礼仪、商周文物(博物馆)、古代乐器、古代服饰的浓厚兴趣。王艺老师对这种文化现象是怎么看的?
王艺:这就是我们的创作初衷啊!我听说这电影上映不到一周,各大购书网站上的《封神演义》都已经售罄了。我也看到很多博物馆就着我们电影的道具,推了好几波商周文物。所谓的“文化传承”是如何发生的,就是这样发生的。
历史的遗产涉及古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也会在我们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各行各业,以不同的形式和不同的密度流传下来;而我们这部电影就是在现代社会这个共识的层面上,利用各种崭新的技术和形式,通过不同行业、不同社会分工之间的相互渗透,相互吸取营养,把这些传统文化,历史遗产以一部电影的形式整合起来,呈现出来;那么观众看到了,他们的兴趣点不同,又可以按照各自的需求和兴趣,把这个整体打散,各自去追寻、学习、继承;也还会有其他的形式再进行整合。中华文明历经几千年,各种技术发展阶段,各种社会形态,一直在不断的变动中经历这样的渗透和整合,才能生生不息延续至今,而且越来越发展壮大。
Q9
中国文艺网:作为一名普通电影观众,《封神第一部》最能引发您强烈情感共鸣的点是什么,有哪些推荐身边朋友观影的理由?
王艺:我到现在已经看了六遍(电影)了。当然之前有工作原因,看粗剪,看送审片,到首映那天是第四刷。之后我自己又刷了两遍,有时间的话还想再去刷一遍。
我一直看不够的主要是精美的服道化和各种神仙怪兽,所有曾经的想象都以比我的想象更精彩的样子呈现在眼前,所有我熟悉的文物的元素都以一种有创造感的形式重新呈现出来,那个感觉真是过瘾,所以现在特别期盼在巨幕看第二部第三部。我不断地向身边的朋友推荐的理由也是说:你还记得小时候看《封神演义》小说时候的想象吗?去看看跟你当年的想象比起来怎么样吧!
Q10
中国文艺网:您撰写的《质子军歌》歌词,创作灵感来源于哪?有哪些幕后创作小故事?像《少年赋》就是先有了曲,然后哼唱,然后曹升以质子旅攻打冀州城前夜的心情,作为创作灵感填了词。那么《质子军歌》又是怎么来的?
王艺:《质子军歌》和《少年赋》不一样,因为它是属于剧本中的叙事内容,是在剧本创作过程中写的。那时候剧本还没有完成,质子们也没影儿呢,更没有音乐,所以写的时候并没有画面和音乐的参照,完全凭想象。我查了一下我的日记,是2017年4月1日那天写的。当时台词本写到冀州之战结束后,质子们在篝火边那场戏,需要展现质子们经受磨炼、共同成长的那种情谊,以及几个主要质子的背景和性格。导演说光聊天太干了,军队嘛,无论是训练还是上阵,肯定都得唱歌,所以让我按照《诗经》的风格写个军歌。这样姬发提出给死去的苏全孝敬酒之后,不用多说,大家开始唱歌,气氛就起来了,这个时候崇应彪再出来打断,人物形象的对比会更加鲜明。当然,时长的关系,这段剪掉了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还是要把时间留给更有效的叙事段落,让这个故事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整展现出来才是最重要的。
《诗经》里有几首军歌,数量不多,像《商颂·殷武》(挞彼殷武,奋伐荆楚)《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周南·兔苴》(赳赳武夫,公侯干城)这些,针对一次战争,一方仇敌,或者一次军事演习,进行唱颂和赞美,整体气质跟我们这个质子军歌还不一样,所以虽然借用了一些词句,比如很多观众都听出来的,“与子偕行,与子同袍”等等,都直接来自《秦风·无衣》,但是表达的意思不一样了。
电影里的设定是,冀州城之战其实是这群质子第一次作为战士真正上战场杀敌,之前他们都还只是在朝歌城里接受训练的孩子。所以那之前他们唱的战歌表现的不会是战场上的激烈场面或者凯旋之后的兴奋和炫耀,而只能是一群热血少年对于沙场征战,杀敌立功的向往和想象。还有这些少年从小一起长大,一起接受严格训练,一起向往着肩并肩战斗的情谊,与经验丰富的战士在战场上结成的生死之交,也是不同的。
所以同样是一句“与子同袍”,《诗经》原文里的“岂曰无衣,与子同袍”是那种深知战争之苦的老兵之间表达的相互理解和支持,和我们这个质子军歌里的“与子同袍,何畏寒霜”那种尚不谙世事的少年互相激励着,憧憬未来征途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再比如,《诗经》原文是“王于兴师,修我戈矛”,后两段反复叠唱“王于兴师,修我矛戟,王于兴师,修我甲兵”,是说君王要出去打仗了,我来修整我的武器铠甲,职业军人的那个责任感就出来了。在质子军歌里是反过来的,“修我矛戈,斫彼豺狼,砺我剑戟,踏彼蛮荒”,就是一群热血少年学了本事,跃跃欲试,特别想有机会露一手的感觉。
后来2018年和这些质子们相处了半年之后,我曾经考虑过要不要把这歌词再改改,更贴近他们的状态一些,但那个时候曲子已经谱好了,demo带都做出来,也就作罢。现在听他们唱,感觉还是挺贴合的,确实也不用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