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7日,2023年高考语文科目考试结束。权威专家分析教育部教育考试院命制的4道作文试题时评价,命题高擎思想大旗,坚定理想信念;立足学生生活,鼓励个性表达;精选思辨材料,提升思维品质;阅读写作关联,引导深度学习。这些评价应用在另外3套高考卷中的作文命题上同样也合适。
可以说,今年高考作文,题面简洁但意蕴丰富,启人深思,文艺含金量十足!不少网友感慨:“今年高考作文这么文艺了?”小艺这就带你品味部分高考作文试题的文艺范~
全国乙卷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这句话出自明代编写的启蒙读物《古今贤文》,意思是,一枝单独开放的花朵不能代表春天的到来,只有百花竞艳才是人间春色。
这句民谚之所以广为流传,是因为饱含哲理:一是阐述了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一花”是部分,“百花”是整体,部分的功能是较小的,要以整体发展带动部分发展;二是体现了联系的观点,联系具有普遍性,“一花”和“百花”是相互联系的,因此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三是说明了事物是客观的和发展变化的,“百花齐放”是必然的,因此要顺应历史潮流。
两则材料虽然针对的是国际关系、文明互鉴等问题,但揭示的道理具有普遍性。试题引导青少年“胸怀国之大者”,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
新课标I卷
新课标Ⅰ卷写作试题“故事的力量”,引导考生思考故事这一载体中蕴含的事实、形象、情感、道理,以及讲好故事的重要意义。
好的故事,具有一种魔力,它能够以一种独特而美妙的方式触动我们的内心,激发我们的思考和想象力。
来读读中青报评论员任冠青写的这篇“高考作文”:
故事的力量
作者:任冠青
卡尔维诺是我特别喜欢的作者,可他那本《树上的男爵》却在我书架上荒废了很久。原因无他:人物设定实在太过荒唐了。从十二岁的翩翩少年,到六十五岁的垂垂老者,主人公在树上整整生活了五十三年,而且自上树后,他的双脚从未落到地面。这一切,都让我觉得不可思议,虚无缥缈。
然而,一次偶然的翻阅,却让我完全被震慑住了。没有遮风避雨的房间,可以铺上睡袋、搭建树屋;没有水龙头送来的自来水,可以从山泉处引流;没有“饭来张口”的便利条件,则可通过打猎、以物易物的方式养活自己……跟着作者飞扬的思绪读下去,我的诸多疑问都瞬间烟消云散,也开始重新审视自己是否被世俗繁杂的条条框框迷了眼。最终,导向了卡尔维诺真正想表达的那个道理:逃离束缚,你永远都有追求真实自我的空间。
你看,这就是好故事的力量。“做自己”的道理说起来很简单,可当故事慢慢铺陈开来,将突破世俗限制的重重枷锁摆出来,呈现出主人公曾经历过的犹疑、不安、再确认,那份最终的决绝出走、对自由的向往才犹显珍贵。这一刻,曾经耳熟能详的道理不再干瘪空洞,好故事调动着人们的情绪,实现了跨越时空、触动人心的对话。
语言,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而好的故事,永远具有超乎想象的力量。比如,那些经久不衰的童话——我们都知道,白雪公主是虚构的,小红帽和狼外婆不曾存在过,可这并不妨碍孩子们从中学会善良的意义和智慧的价值;再如,《漫长的季节》《平原上的摩西》等现实主义作品——穿透“东北文艺复兴”故事中悬疑的表象,我们才得以更深切地理解那里的过往和现实;还有类似《红楼梦》《了不起的盖茨比》《悲惨世界》等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时代的经典著作——它们就像是一道道神奇的桥梁,帮助我们消除偏见、唤起共鸣,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特点,从一个个小切口洞悉整个时代的斑斓万象。
好故事的力量无所不在,它们已然深深地嵌入历史文化的脉络中,潜移默化地塑造着每个人的思想和价值观。因此,除了条条列举好故事的魔力,也许有一个办法更为直接:想象它们消失后的样子。没有《世说新语》中那一个个惟妙惟肖的故事,“魏晋风度”便从此失去了“画面感”;当电影不复存在,或许我们永远都不会了解到世界另一个角落的人们在经历着什么;当家族和民族故事的讲述传统断裂了,我们也将为自己是谁、来自何方等终极问题而困惑迷茫……
所以,我们永远需要好的故事,需要情感的共鸣,需要智慧的启迪,需要延续和传承。
北京卷
北京卷“微写作”要求考生从经典的文学作品中选一个与花卉有关的场景,从自己的感受出发,写一段短评,或是以“心跳得那么快”为开头,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抒情文字。
网友们纷纷化身诗人,开始创作。
还有网友表示,我们的汉语博大精深,古文化诗词歌赋更是陪伴学生学习生涯,让高中生高考时候作文延袭古诗词歌赋写诗亦或者现代的抒情诗歌很新颖,也能更好地发挥爱写诗歌学生的天赋。
天津卷
天津卷作文题要求考生围绕青年周恩来在津求学时撰写的自勉联展开写作,启发考生思考读书求知、交友处事的方法和原则,激发考生领悟使命与挑战、责任和担当的时代意义,对青年学子具有启思悟道的价值。
作文题选用周恩来学生时代的自勉对联,容易引发同龄考生对比反思,又能给予考生引领。读书求知、交友处事是考生最熟悉的日常生活,也是迈向社会的中国青年最关切的青春大事,能够调动考生的生活体验和课堂积累,激发丰富联想和写作兴趣。
结合对联含义和总理生平,考生可思考“读什么书、知什么理”“交何等人、做何等事”,也可探究“如何实践检验、怎样实现理想”等问题。考生立足中华民族百年复兴历程,针对如何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获得修身处世的滋养,从革命先贤身上汲取成长的智慧与力量,从时代重任中检省自身的差距和不足,从当今社会与身边现象中发现青年成才的共通问题等方面,进行多角度思考,多层次分析,整体性建构,个性化写作。
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认为,
今年的高考作文题,
向考生们提出了
许多“人生之问”,
希望他们从
切身的经验或感受
来思考更广阔的议题。
作文题考学生
行文写作的能力,
同时考的也是
他们对于人生、
社会 “考卷”的思考。
未来遥不可期,
但人生华章由自己书写,
愿所有考生金榜题名,
奔赴不一样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