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家风”报道引关注 家风之困倒逼家风之问

时间:2014年02月12日来源:《中国艺术报》作者:关东客

  春节期间,中央电视台推出了《新春走基层·家风是什么》系列报道,采访多位知名人士、企业家、作家和普通民众,引发了公众对“家风”的关注与热议。

  同去年“你幸福吗”的街访一样,公众对“家风是什么”的回答同样五花八门。其中不乏“家和万事兴”、“勤俭持家”这类包涵传统文化精髓的认识,但也出现了诸如家风是“老公挣钱老婆花”,家风就是“爸爸每周打我一次”这样的怪论;更离谱的答案,家风就是“我家风很大”等等。对于家风,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理解,答案自然也会有所不同。然而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家风的答案越多元,恰恰说明公众越不知道家风是什么。

  我们的祖辈是有家风的,而且往往都是白纸黑字贴在墙上,心口相传记在心里的。无论是书香门第,还是耕读之家,或者是官宦富贾,都十分注重家风。正如莫言所言,家风好代表这个家庭出生的人人品好。这是一种传统,当然更是一种文化。如果放在100年前,我们有类似“家风是什么”的采访,我相信答案肯定不会像今天听到的一些这么乱七八糟,而且没有一点文化含量。因为传统的家风很可能就是几个字,一副对联就能概括。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一些所谓的家风实际上算不上什么家风,而更像是应试的答案。

  家风是什么,这样的追问当然很有意义。因为通过追问,可以让每一个人去思考,去反思,去总结。我们现在有了比祖辈更优越的物质条件、生活条件,但一些人的操守和道德品行并没有太大的提高。我们在追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努力实现跨越的过程中,似乎失去了一些什么。如今,为数不少的人已不再提“立言立德立行”,也鲜见用传统道德中依然闪耀光华的信条去指导日常生活,有的人甚至都丧失了基本的“礼义廉耻”。造成这一切的因素当然很多,但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源于家庭教育的缺失、传统传承的断裂。我们割断了与传统相连的脐带,我们打碎了旧道德,却并没有或还来不及让新道德生根发芽。虽然我们说一代更比一代强,然而代沟却一代代地加深,与传统道德的距离越来越远。不要说传统的文明礼让,就是“五讲四美三热爱”、“雷锋精神”都已然成为了一些人的过去时。当“扶不扶老奶奶过马路”成为一道思考题,我们还能说些什么?

  家风之问更显家风之困。传统的家风对子女的为人处世、待人接物、品行操守乃至家国天下的胸怀气度都有所涵盖。可今天的家风往往都是凌乱的、分散的,对子女的教育偏重于技能或个性的培养,一些独生子女更是缺少对优秀家风的传承,在溺爱中长大,眼中没有国家、没有他人、没有家庭。过去我们告诉孩子要与人为善,要礼让,现在我们告诉孩子要学会竞争,不能吃亏,美其名曰“狼的教育”。如此家风、如此家教又怎能不出现飞扬跋扈的富二代、官二代?我们禁不住要追问,家风去哪儿了?古人说,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单元,对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每一个家庭都应追问自己的家风,梳理自己的家风,修正自己的家风,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好的家风来带动好的世风,让好的世风变成我们的国风。(关东客)


(编辑: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