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家正:文化、文化素养及文化情怀
第三,谈谈当代中国人特别需要具备的文化情怀。一是崇尚和谐、追求和谐的精神。和谐不是文化的分类,而是渗透在文化当中的一种思想,一种精神,它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价值取向。法国总理拉法兰访华期间,问我可否用最简单的语言说明中国文化的精髓?当时,我正陪他参观故宫。我告诉他,故宫的核心建筑是三大殿。第一是太和殿,太和是天地之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第二是中和殿,中和是中庸之道,人际关系的和谐。第三是保和殿,保和就是一个人需要通过修身养性,从而达到身心的和谐。可以说,追求和谐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拉法兰说,现在世界危机四伏,恐怖主义肆行,能够挽救世界的,正是中国这种古老的和谐文化精神。
人与自然的矛盾、人与社会的矛盾、人自己身心存在的矛盾,有史以来,人类一直为这三大矛盾所困扰。追求和谐,作为中华民族的一种思维方式和善良期盼,已经成为渗透在整个民族肌体,贯穿民族历史的一种文化思想和传统。同时,和谐思想也是人类共同的良知和追求。在世界几个大的宗教教义中,都有着包容和谐的内容和精神。
在认识和处理这三大矛盾方面,人类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比如,在人与自然关系上。西方工业社会高速发展,曾使西方人对于人类自身能力的估价大为膨胀。直到现在,我们出版的一些辞书中,对于生产力的解释,仍然是“生产力是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人类是自然之子,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不可能征服自然,只能逐步地认识自然、顺应自然,虽然也可局部地改造自然,但是总体说来,人类必须学会与自然友好相处。人类对于自身的认识有一个过程,从完全的自然的奴隶到认识到人对自然具有能动作用,这无疑是人类认识上一次了不起的飞跃,但是过大地夸大人类的能力,变成人类中心主义,便走向另外一个极端。
和谐是以事物的矛盾和差异为其前提的。和谐是一个相对的、发展中的概念。和谐是运动中的平衡,差异中的协调,纷繁中的有序,多样性中的统一。
和谐并不排斥斗争,和谐与斗争是辩证的统一。关于和谐问题,我在美国演讲的时候遇到了质询。有一个记者问:“你们提出和谐理念是不是意味着对毛泽东斗争哲学的否定?”其实,在国内,也有一种以今天的和谐理念否定革命斗争的观点。我说:“民族的解放、国家的独立、人民的自由,是实现社会和谐不可忽缺的前提。为了这个前提,中国人前仆后继,进行了一百多年的奋斗,许多人为之付出了生命和鲜血,才使中国赢得了民族的解放、国家的独立和人民的自由,我们今天也才有资格到贵国和诸位来讨论一下和谐问题。正因为如此,中国人民深深怀念和敬仰毛泽东主席,以及那些为中国解放和独立付出生命和鲜血的前辈先贤!”那天在华盛顿,面对美国听众,记者一提到这个问题,许多历史场景一下浮现眼前,回答时,虽然表面平静,但心中波翻浪涌。当时,全场报以热烈掌声。
现在,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演越激烈。虽然和平发展仍是主流,但强权政治、霸权主义横行,世界很不安宁。对此,我们不可过于天真和迂腐。一个国家,没有实力,和平的呼声便十分微弱;一个民族没有凛然不可侵犯的威严和血性,和谐的愿望便有可能被轻视和亵渎。和平、和谐,总还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我们理解了目标的正确和崇高,就不会畏惧道路的艰辛和漫长。
二是开放包容,虚怀若谷的情怀。一个拥有十三亿人口、长期贫穷落后的大国,用短短30年的时间,实现了基本小康的目标,正在向现代化强国迈进,国民生产总值跃居世界第二位。这确实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对此,别说举世震惊,连中国人自己也缺乏思想和心理的准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取得巨大的成功和进步之后,应该如何调整自己和面对世界?永远保持对于世界的好奇心,保持如饥似渴了解世界的激情,学习、吸收、借鉴世界一切国家和民族的优秀文化来不断丰富发展自己。这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防止发达以后的自我封闭,不断发展进步的最重要的条件和保障。习近平同志告诫全党:“好学才能上进。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我们的干部要上进,我们的党要上进,我们的民族要上进,就必须大兴学习之风,坚持学习、学习、再学习,坚持实践、实践、再实践。”当年小平同志提出改革开放,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要大家睁开眼睛看世界,发现和正视中国与世界的差距,激起我们奋起直追的热情和决心。30多年过去了,我们国家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我们需要常常提醒自己,我们内心那种如饥如渴的了解世界,学习新知的兴趣是否已经开始下降了呢?取得举世公认巨大成就的中国,特别需要保持冷静和清醒,特别需要更加虚怀若谷、自励自省。中国人特有的那种博大谦和、如饥似渴学习、进取的态度,不仅是我们民族的优秀品质,而且是我们国家不断发展进步的优势所在。
三是积极进取、从容淡定的气度。中国是个大国,人口多、资源少、底子薄是其基本国情。我们已经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更加宏伟的目标还在前方。我们全部的心思都在我们自己人民的身上,以他们的满意和高兴为念,至于外国人怎么看、怎么说,其实无关紧要,不必过于介意。我们需要积极进取,开拓创新,同时,也需要从容和淡定。不急躁、不气馁、不张扬、不折腾,既坚定执著,又温润平和。这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是真正的大国国民应有的风范和气度。
思想文化的变化既是国家整体发展进步的体现,也是国家未来发展的文化基础和精神动力。中华民族整体性的思想解放和文化上的升华,始终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引领和推动下实现的,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代表了中国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回顾30多年的历史,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指引下,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与时代精神相承接,广大人民的愿望、情感与党的主张、国家发展战略相契合。这种浑然一体的文化思想、文化氛围、文化趋向,是我们独特的政治优势和精神财富。中国发展模式和经验、中国文化理念和思维、中国关于和谐世界的愿景和宗旨,赢得越来越多国家的认同和赞赏。所有这些,都给予我们以高度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拥有这种源自思想文化上的自信,我们就能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就能始终保持一种既积极进取,又淡定从容的心态和气度。
当前,国家各项事业开局良好,世道人心气象日新。同时,经济生活、社会生活方面,也还有不少的难题和困扰。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领导下,全国文艺界一定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潜心创作,繁荣文艺,对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发挥更加积极的影响和促进作用。文联组织服务的对象是广大文艺工作者,其中,包括各方面的专家学者,所以,文联工作者加强自身学习,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培养自己的文化情怀,显得尤为重要。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我们的血脉,它始终保留着我们民族祖先的基因,同时,随着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它在我们的血管里流淌着、澎湃着,勉励我们在追求和实现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中,创造自己有意义的人生。
(编辑: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