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3日 星期六
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孙家正:文化、文化素养及文化情怀

时间:2013年06月03日来源:《中国艺术报》作者:

  二,文化素养与文化结构以及当代中国文化建设中需要特别注意的环节。人生其实就是一个文化过程。文化门类众多,性能各异,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文化对于人生的影响全面而深刻。文化的教育、启迪、陶冶、审美、愉悦的功能和作用,更多是体现于间接或深远,常常是发生在潜移默化之中。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化如水,滋润万物,悄然无声。

  提到人的文化素养,就必然涉及到文化的结构。因为,文化结构及内涵,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要素,密切相关,大体吻合。文化的基本内容和结构,一般可分为四个层面:一是认知,二是情感,三是伦理道德,四是信仰价值观。这四个层面循序渐进,相互影响,渗透融合,浑然一体。一个人的文化修养,文化素质,主要体现在这四个方面。现在,无论是整体文化事业的推进,还是人的素质的养成,在这四个方面,都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新的情况、矛盾和问题。正确认识和把握这些问题,对于文化建设事业,对于人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

  第一,认知。其决定因素是信息。信息是人们文化积累的基础。现在是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社会为我们认识世界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迅捷。信息技术的发展,给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注入了强劲的生机和活力,同时,也打破了传统社会文化结构和文化心理的平衡,从而为新时期文化的发展更新,创造了必要和可能。信息、知识层面是文化对社会生活最直接的反映,它对文化的发展乃至性质的影响广泛而深远。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信息、知识呈现出爆炸性增长的状态,这极大拓宽了人们认知领域,对社会生产力的解放产生积极影响,同时,也强烈地冲击着人们的情感世界、伦理观念及社会秩序。信息技术不仅创造了强大的传输系统,也催生出某些全新的文化样式。由于国际国内政治、经济、社会的多种因素,原本无序的信息传播变得更加混乱和复杂。目前,社会以及人们的内心世界,出现的种种问题,与我国信息社会的初始状态密切相关。

  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都面临着机遇和挑战。我们需要增长新的智慧和能力。信息是人认识世界的基础和首要环节。但是,信息不等于知识,知识不等于智慧,智慧也不等于能力。信息,只有通过有效的接收、辨识、整合,才有可能成为知识,从而真正进入文化过程。知识可以传授,智慧和能力则需要通过人的实践和总结、历练和体验、学习和领悟方可获得。

  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科技浪潮,带来了新奇和亢奋,也带来了某些迷茫和困惑。人们有理由对信息时代带来的种种消极现象表示担忧,但人们无法拒绝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我们正处在一个迅捷变化的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特别需要有战略的眼光、理性的思维,需要有面向未来的前瞻性谋划,需要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引领潮流的创新精神。

  第二,情感。情感层面是我们文化结构中承前启后、最重要的环节,也是当代文化建设最薄弱的环节。人在知识积累的过程中,逐步培养起善良真挚的情感,逐步学会处理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社会等伦理关系,在此基础上,他才有可能进一步去探求人生的终极追求,这便涉及到信仰、价值观的问题。这是一个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的文化过程,其中,情感既是基础,又是关键。而我们实际生活中最薄弱的环节,恰恰是对情感的忽视。

  艺术是情感的载体,它既是情感的表达,又是情感的滋养。艺术是一种真挚的人文关怀,是一种深层的情感滋养。艺术的高尚之处在于它是一种深蕴着慈悲情怀的审美活动。

  总之,对于情感的忽视,是文化建设,包括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中,特别值得注意的问题。在文化结构的四个层面中,情感对伦理、信仰产生深刻的影响。真诚善良的情感是伦理道德、信仰价值观的基础。这就是古人所说的“道始于情”。薄情必然寡义,通情方可达理。社会上许多真情事迹和道德模范感人至深,共同的一点,就是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爱得真诚,爱得深厚,爱得热烈。缺乏这种真诚善良的情感,一切文明礼貌往往会流于形式,甚至堕入虚伪和做作,理想、信念云云也只是虚话和空言。

  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感动中国、感动世界的人和事不胜枚举。近些年也确实出了不少感人的作品,但整体上看,文艺作品表现乏力,撼人心魄的优秀作品太少。有些不错的作品,恰恰到了应该淋漓尽致推向高潮的时候,却上不去了,关键时刻,暴露其思想的苍白、情感的单薄和作者功力的不足。情感并非凭空而来,生活的体验和文学艺术的熏陶是情感形成的基本要素。作为文学艺术作品,它在多大程度上表达了人民大众的情感,并给予这种情感以关怀、抚慰、滋养和激励,是衡量文艺作品价值的根本尺度。文学艺术工作者只有深入生活、深入群众、深入实际,感受时代脉搏,体察民意人心,才能真正成为社会的良知,才有可能创作出感人的作品,给奋斗着的人民以情感上、精神上的滋养、鼓舞和慰藉。我们捧读经典,那厚重的人文关怀,以及神奇瑰丽的想象力,真的令我们惊叹不已并深感惭愧。钱学森在世时曾大声疾呼科学与艺术的结合。许多文章阐释这一观点时,重在艺术可以赋予科技以想象力和创造力。其实,我认为,二者结合最伟大的意义在于,艺术将赋予科学以善良的情感和人性。甘地在《年轻的印度》一书中指出,世上有七大罪恶,其中如:没有原则的政治;没有劳动的财富;没有道德的商业;没有人性的科学;没有奉献的信仰;没有品德的知识;没有顾及他人的追求享乐等。科学与艺术的结合,是理性与情感的融合,这不仅有利于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还将对人自身的完善和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产生深刻的影响。只有保持着生生不息的思想活力和历久弥新的文化传统的民族,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第三,道德。伦理道德是一个群体的行为规范,它的实质是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约束和调节。这种约束和调节主要通过法律和道德来实现。孟德斯鸠说,法律是基本的道德,道德是最高的法律。改革开放以来,关于道德教育的研讨一直是一个热门话题。当代道德教育效果不甚理想,原因固然复杂,其中,忽视传承、忽视情感基础、教育形式单一,以及频繁变动的“要求”太多,持之以恒的“规范”太少,不能不说是重要原因。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是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形成的,是一个复杂的精华与糟粕并存的文化体系,它既反映了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与意志,同时也蕴涵着中华民族特有的善良、正义及表达方式。对于封建主义的糟粕应予坚决地抛弃和剔除,而对于其优秀的内涵和形式则应好生地珍惜。历史的实践证明,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可以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赋有新意。

  这些年来,精神文明得到重视,思想道德观念适应时代发展,在不断进步,党中央颁布实施了全民道德教育纲要,思想道德教育普遍加强,在全国开展的评选道德模范的活动受到广泛热烈的欢迎,模范人物的事迹感人至深。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伦理道德层面的文化失根、传统断层现象依然严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建设,任重道远。此项工作,关乎民族未来,绝非权宜之计,任重道远,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

  第四,信仰。一个人的文化自觉,是由低到高,不断积累升华的结果,首先要有知识,有善良的、纯真的情感,懂得怎么样效忠国家,怎么样孝敬父母师长,怎么样要求自己,怎么样自立社会,然后才懂得信仰和人生最高追求,从而确立科学的理想和价值观。

  信仰,包括从宇宙观到人生观、价值观一系列基本概念,在文化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同时,与其它要素构成复杂的互动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坚定了人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但全民族价值体系的重建,在理论和实践上,需要深入研究和解决。当代中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以及精神文化领域呈现多样化发展的趋势。作为主流意识形态,坚持马克思主义及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能对社会各种思想文化实行有效的整合、凝聚和引导。信仰及其价值观是人的精神支柱。我们曾经把理想与现实、信仰和政策混为一谈,犯过脱离实际,急于求成的毛病。我们党纠正了错误,把迈向遥远目标的脚步放在了现实的土地上。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鼓舞了人们创造新生活的信心,坚定了人们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同时,应该看到,理想、信仰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全社会的重建需要付出长期而艰巨的努力。信仰是什么?信仰是人生的终极追求,奉献是信仰的灵魂。党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十分重要,但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和要求,要普及到广大群众,这是一个复杂细致的文化过程。其中,文艺的作用重要而独特。自古以来,百姓对于传统美德的养成和延续,靠什么?一靠长辈的言传身教,第二个很重要的是靠文艺作品。老百姓的许多基本的人生信念、道德观点,是从民间说书、戏曲中来的。说古皆是忠孝节义,道今全为播善扬真。中国戏曲对于民族文化的延续和民族精神的弘扬,发挥了无可比拟的重要作用。

  中华民族为什么两千多年可以维系下来,就是中国文化的作用。例如,子贡问孔子:“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种文化信仰,老百姓有其通俗的话语表达,比如,“头顶三尺有青天”。这个“青天”就是中国人的信仰。这个青天,已经不是自然的天,而是文化的天。中国这种文化的信仰,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更新,成为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文化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既具有鲜明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属性,又具有广泛的包容性,现在,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形式和渠道,使我们党倡导的核心价值体系文化化、群众化、具体化,应该深入研究和探讨。


(编辑:子木)
共3页  首页 |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尾页 转到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