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为了民族复兴的梦想——《复兴之路》展览巡礼

时间:2012年12月10日来源:新华网作者:

  新华网北京12月9日电(记者霍小光 华春雨 赵超)一座6000多平方米的展厅,记录下多少中华民族的悲欢往事,承载着多少仁人志士或者寻常人家的情怀与梦想!

  一幅跨越170年的历史画卷,涌动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伟力,点亮人们对美好未来的无限憧憬!

  本不是参观旺季,但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基本陈列展厅里,人头攒动,为寒冷的冬日平添别样的风景。

  《复兴之路》大型主题展览于2007年10月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首展,后经四次大的充实调整,2009年国庆60周年前夕作为国家博物馆基本陈列展出。开展以来,每天观众络绎不绝,观展人数屡创新高。5年累计接待观众已超过1400万人次。

  当我们跟随着参观的人群在国博展厅缓步前行的时候,一种博大深沉的历史韵律仿佛在耳边回响,在内心深处激荡。

  历史无需设问假如,蓦然回首,方知来路就是它必然的选择——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寻梦--因为曾经屈辱所以倍加渴望

  天安门广场东侧,建筑面积近20万平方米的中国国家博物馆,是世界最大的博物馆之一。

  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和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来到这里参观,回顾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复兴走过的历史进程,号召全党同志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勇前进。

  民族复兴是一个中国梦,它始于1840年中国南海海面。

  “中国梦是近代以来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为之奋斗、期望中华民族早日实现复兴的梦。”国家博物馆展览二部主任、研究馆员曹欣欣说,“中华民族的强国梦其实就是从鸦片战争的屈辱开始。”

  从林则徐向清廷报告销烟经过的奏折、三元里人民抗英的旗帜,到上海公共租界的界碑、八国联军分区占领北京图;从严复的译作《天演论》手稿、京师大学堂总监督关防,到孙中山的印章、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第一期卒业证书……

  “历史一幕幕再现,让人深刻感受到我们国家曾经是那样伤痕累累却又坚强不屈。”观众高薇说。

  “看了中国的近代史,年轻的我哭了!看了中国繁荣的今天,我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自豪!”来自包头的牛莉在留言簿上写下了这样的感言。

  展厅内一件件珍贵文物记录着近代以来华夏大地曾经蒙受的苦难,也镌刻了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为救亡图存进行的探索与抗争。

  张樾丞,1883年生于河北省新河县贫苦农民家庭,14岁到北京琉璃厂的刻字铺学艺,后成为同时代刻铜艺术成就最高的艺术家之一。如今陈列在《复兴之路》展厅内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第一大印”就出自他之手。

  张樾丞之子张幼丞回忆,“开国第一大印”曾设计了隶、宋、汉篆、秦篆四种字体的印文,最终选定宋体。

  “不是用以往官印使用的篆体,首先考虑的是人民群众能看得懂。这也表明了中国共产党是人民的政党,政府是人民的政府。”国家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从《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到中央苏区造币厂的银元铸模;从人民解放军在渡江战役中使用的报话,到开国大典上升起的第一面五星红旗;从北京申办奥运时签署举办城市合同用笔,到多哈会议宣布中国“入世”使用的木槌……

  文物向观众讲述的不仅有苦难与屈辱,更有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将一个积贫积弱的旧中国变成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中国,将前人的复兴梦想与我们一步步拉近的历程。

  “‘复兴之路’是一条从懦弱到富强的艰难发展之路,这一路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铺就而成,感谢中国共产党!”观众汪雪飞这样表达她的观感。


(编辑: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