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法文化之春项目:滑稽木偶歌剧《坠入爱河的继母》
各国与自己周边国家的交流是自然之事,但欧洲与中国由于地域的阻隔险阻颇多。13世纪末14世纪初,一本《马可·波罗游记》对中国极度富庶的渲染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热烈向往。16世纪中葡萄牙人最早仰仗炮舰的掩护,进入中国,随后西班牙、荷兰、英国,越来越多的西方人开始踏上中国这片一直被称为“遥远的东方”的陌生土地。16世纪,法国在意大利、西班牙传教士从中国传回的著作中,认识到了这样一个文明光辉灿烂的东方大国的存在。法国哲学家蒙田在阅读《大中华帝国史》之后,感叹道:“在中国,在这个很少与我们交往,对我们并不了解的王国里,它的政府体制和艺术在一些杰出的领域内超越了我们,它的历史告
诉我,世界之大,之丰富是我们的祖辈和我们自己所无法深刻理解的。皇帝派往各地巡视的大臣罚处营私舞弊的官吏,也有权奖掖有功之士。”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两点,一是由于距离遥远,此时法国对中国知之甚少,甚至没有什么第一手资料;一是法国人相当清楚文化交流的重要性:相互借鉴,知得失,齐胜贤。各著作中对中国文明乐土的描绘,以及航海冒险家所带回的中国精美织物和金银瓷器,促成了法国乃至全欧洲宫廷中的“中国风尚”潮流。1684年,沈福宗这位据说是第一位游历欧洲的中国人拜见了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并呈赠《大学》《中庸》《论语》的拉丁文译本,他在随后的宴会上所演示的筷子的用法,让法国宫廷惊喜不
已:中国的点点滴滴都是如此不同,又因距离而显得如此神秘。1685年,6位知识渊博的传教士肩负法国国王路易十四的传播基督教义和观察研究中国的重任,被派往中国,这是中法文化的第一次有组织的亲密接触。此后中法文化交流由零散传播走向系统组织,由文化探秘走向科学研究,近代法国成为欧洲的汉学中心,美国又后来居上领导世界汉学,此后中国对法国的启蒙精神推崇备至,对世界文化兼容并包。直到中法建交50周年的今天:从1964年第一次互派留学生到对外汉语和对外法语专业学科的成熟;从2002年中法文化中
心在两国的设立,到2003年中法文化年的盛大召开;从20世纪初法语联盟在中国的设立再到2006年法国第一所普瓦提埃大学孔子学院的揭牌,中法在文化交流方面硕果累累。
中法文化之春项目:《黔行》
交流现状:认识不足,问题重重
1. 法国民众对中国认知不足;中国民众对法国盲目崇拜。
法国国民教育部汉语教育总督学白乐桑说:“要看一种外语或外国文化在本国的接受程度,重点要看它们在本国正规基础教育中的参与程度。”中文以及中国文化在其他国家中小学教育中的极低参与程度,决定了外国民众对中国认知的严重不足:法国小学教育所用课本无一提及中国;初中课本只有历史书中讲到一条“丝绸之路”;高中课本中只有一章来片面介绍新中国的建立以及文化人权问题。德国对中国的介绍也只局限于“四大发明”“孔子”、“中医”等文化现象。美国中学生的《世界史》中按照时间线索对相对应的重要的中国历史事件和人物有所介绍,但篇幅和深度都不大。相比之下中国中小学课本中《世界历史》和《世界地理》对世界其他国家的总体概览和分国别的深度探讨直逼国外高等教育中专业学习的内容。所以当中国初高中生被世界
历史课上欧洲文艺复兴以及法国启蒙运动的辉煌灿烂所震撼时,法国孩子都以为中国人还在新中国初建时的艰难中跋涉,以为女孩子都像张艺谋的电影中一样扎着羊角辫,穿着甩裆裤,又或因着成龙等的电影以为中国人都会功夫……
西方世界没有像中国了解它们那样的了解中国。2014年的今天,中国说起法国,这是一个浪漫的文艺之国,有伟大的追求自由和民主的革命历史,有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对世界的震撼和引导,有巴黎时装有普罗旺斯薰衣草还有戛纳电影节。一些中国大学生问起自己留学法国的同学都会说“留在那里了吗,外国真是什么都好啊。”但2014年的今天,除了一些国际大都市的人,一般法国民众真的连寿司是不是中国的都搞不清楚,当我们以为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让全世界都认识了中国的时候,法国小朋友一边跳风靡一时的骑马舞一边说SPY是中国人。一位法国孔子学院的汉语老师说,来参观拜访孔院的法国人一个个都静气凝神,以为孔院是一个展示中国“秘密”的场所,神秘得就像金字塔里的法老墓一样,再听到他们很肃穆地问“请问你们中国人一天能吃几顿饭?”,由此觉得中国文化的传播真的是任重而道远。
《小船》 克劳德·莫奈
2. 国内对文化发展重视不足,文化推广范围和层次有待提高
首先,本国汉语教育中,汉语教师自身文化修养不够。法国的中小学除了必修必考科目以外,有很多选修课,中文是与德语、西班牙语、拉丁语等列在一起的语言选修课。中文选修课有法国教育部规定的统一教材,但重中之重的中文老师却不一而足:因为中文是选修课,所以老师不一定是通过法国教师资格考试的专业教师,而更多的是合同制代课老师。代课老师门槛比较低,很多居留法国的非专业的只是因为会说中国话的中国人组成了法国中小学汉语选修课的教师主力军。法国学校对此也很无奈,法国几乎没有专业的汉语教师,要么是只会认不会读的汉学研究人才,要么是读不准也认不多的汉语学习者,相比之下汉语母语者已经有了很大优势和能力。于是当2009年第一届法国汉语教师教学培训在阿尔多瓦大学孔子学院召开时,我们发现,几乎所有的汉语教师都有汉语拼音拼写错误以及汉字认读写的错误。
其次,未能更好运用新闻媒体这些传播手段。法国的电视台有日本动漫,有韩国偶像团体,就是没有任何一个中国节目。日本将动漫做成了日本文化输出的重要手段,分不清寿司身份的法国小朋友都知道奥特曼,经常对街上的亚洲面孔用“扣你西瓦”(日语打招呼用语的音译)打招呼。韩国倾一国之力打造的偶像团体、电视连续剧、娱乐综艺知名度也很高。法国一位汉语老师组织学生观看2014年春节联欢晚会,学生就认识三个人:成龙、李敏镐(韩国演员)和苏菲·玛索。我们再来看一看中国的传媒影视事业影响:华语电影节或者其他电影节上能受到关注的只有功夫武打片,且大多是古装,所以上面有提到,外国人以为中国人个个会武功;老师想为学生介绍中国学生的上课状况时就会用《一个都不能少》,法国小朋友以为中国小朋友都在忍饥挨饿中刻苦学习着;成年人认知度比较高的几部中国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红高粱》《卧虎藏龙》,以为里面的世界就是中国人现在的生活状态,所以会有人问中国人一天有几顿饭吃;问到孩子们知不知道中国动画,答曰《功夫熊猫》《花木兰》。法国某市为本市的公立小学开设中国语言文化活动课,意在用七个课时的时间为法国小学生打开一扇通往中国的知识窗,一位年轻的汉语老师细心挑了很久,只用了一个中国影视作品的成果:成龙电影《十二生肖》的同名电影插曲,以期它正确传达当下中国既现代又传统的景象。
最后,其他中国语言文化组织。巴黎有十三区,纽约有唐人街,中国城在世界大大小小的城市铺设着中国文化符号。本土的一些中国文化爱好者也有组织各种文化团体。现在还有政府大力支持的“中国文化中心”、“孔子学院”等。中国在不遗余力地推广着自己的文化,但这种“力”真正用到了点上吗?舞龙舞狮、功夫杂技这些“浅层次的节目展示或许也只能‘图个热闹’,难以真正地打动人心。”巴黎十三区每年的中国新年都会有一场盛大的新春嘉年华游行,各华人协会志愿出演,有舞龙、舞狮、扇子舞、太极、中国功夫,有扮成财神的给游人象征祝福的红包,有跑旱船的,有踩高跷的,还有一个个仪仗队,穿不同朝代和民族的衣服进行展示。中国人看到,有热闹,是喜迎新年和希望的热闹,有温馨,是感觉身回故土被自己文化包围的温馨,有感动,是传统里带着的文化记忆被触动时的共鸣。法国人,怕是只看到了热闹,热闹过后,只模糊记得一个个中国文化符号,却完全主题不明,其中的文化蕴意更是不得而知。其实这种情况也可以理解,就像国人对埃菲尔铁塔的印象一样,只知道这是巴黎的象征,它代表着怎样的城市记忆以及寄托就不得而知了。
中法文化之春项目:木偶剧《罗密欧与朱丽叶——软木情人》
交流前景:精、稳、渐进,空间广大
无论是国内的教育,还是语言文化的输出,或是国外文化的传播,都要取其精华,做到精耕细作,夯实基础。
首先要把中国自己的文化修养提升上来。国学并不是没有魅力,而是被遮挡了风华,有多少人知道中国民乐的种类听过一次演奏,有多少人当时当场地看过一场字正腔圆的京剧表演,有多少人静得下心读一首诗一首词,有多少人有兴趣临一帖字描一幅画。不是不想知道,是得以知道的渠道太少。巴黎有位台湾古琴艺术家游丽玉老师,每当她破竹过弦十指翩然于上,听者皆为之倾倒,一张素琴,不伴笙箫,却能听出红尘世事,天地百川。很多中国人是由此知道古琴以后回国时才有心去听一场演奏会,无不赞叹。现代中国飞速发展,生活节奏加快,再加上新闻传媒的引导,大家似乎更喜欢商业大片的刺激,穿越小说的美幻,而失去了沉静的独立思考。这需要国家从整体上对文化市场进行引导,给人们以思考的空间,静下心读一本书读一本引导心灵的好书。中国自己的国民素质提升起来,才能真正走得出去,走得有底气,走得更长远。
对外文化传播更要专业精致。国家汉办对孔子学院以及孔子课堂的教师输出可以看到这样的变化。2004年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韩国首尔成立,在随后的十年时间全球已建立435所孔子学院和644个孔子课堂,共计1079所,分布在117个国家(地区)。这诸多的孔院所需第一就是教育人才。汉办在初始时考虑到外语能力的必要,所选派的汉语教师都是国内各外语人才,在孔院教汉语的老师都是国内的英语老师、法语老师、德语老师等,唯独没有专业的汉语老师。于是汉办开始倾注力量培养双语人才,即从国内选派专业的汉语教师或中文类人才,加以外语的集中培训,这样的孔院教师就能保证以学生的母语来专业地传授精准的中国文化知识。而孔院的文化传播与教育也正在向专业化发展。孔院的汉语与文化教育并非学历教育,很多人是为了兴趣而学,而孔院在最初为了迎合学生的兴趣,在授课过程中要求较低,知识量疏散。现在孔院也借鉴了法语联盟的教育方式,以专业严肃的态度来教学:根据学生需求不同,分类授课,同时要求效率与质量,坚持专业知识的及时有效传播。
在国外的文化传播中,中国缺少自己的品牌与切实有力的渠道。这不仅需要国家的支持,更需要广大文化工作者的辛勤劳动。文艺演出,活动展览时效性强,持续时间短,适合某种文化形式的认知性宣传。书刊杂志文学著作见效缓,但影响持续性强,适合整体文化意识形态的长远传播。而影视作品,新闻传媒则兼具时效性和持续影响性,好的影视作品不仅能让人们对中国文化的认知更加形象直接,还能体会这背后的意义。如今我国的文化产业方兴未艾,很多中国企业已经意识到在对外交往中,文化先行、文化搭台、企业唱
戏大有可为,对外文化交流也由官办发展到官民并举、友谊之旅与商业之行并重。在文化企业不断开拓商业性项目的同时,一些成功的跨国公司也在发展战略中倾注了对文化的关注、考量,不仅依靠经济思维,还从文化角度思考制订企业的营销推广战略,这是很有远见的。推进文化的产业化,其终极目标是使更多的文化产品和服务通过市场渠道走向世界,实现经济效益与文化效益的并举。我们需要以更多有特色的产品为依托,借鉴本土与国外的成功经验,坚持以政府为主导,民间交流为主体,市场机制为杠杆,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的两个积极性,使政府交流与民间交流相结合,文化外交与文化贸易相结合,努力扭转文化贸易的严重逆差,进一步开创对外文化交流的新局面。
山在,树在,天地在,这世界有大美而不自言,人类居于其中,文化传播与发展是为了更好地传承这份美,让人能真正诗意地栖居于这天地间。中华文化的传播正是这伟大事业的一部分,以文明的精粹辅以正确的形式,这份美必能更加绚烂泽被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