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国文联>各地文联>地方资讯

文艺惠民:转战在高原的四川摄影人

时间:2014年08月22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吴 歆
0

8月14日,阿坝县各莫乡塔尔青一家,这是“温暖家园-最美全家福”第一张草原牧区全家福。(摄影:余德军)

   

文艺惠民:转战在高原的四川摄影人

——“温情阿坝·藏寨羌乡送全家福”活动侧记

 

  2014年8月11-17日,由中国摄影报社、四川省摄影家协会、阿坝州文联联合举办的“温情阿坝——藏寨羌乡送全家福”活动在阿坝州多地展开。活动历时7天,深入到阿坝州理县、马尔康县、阿坝县、红原县、黑水县、茂县,行程近1500公里。在6个惠民拍摄点现场为藏族和羌族群众拍摄并赠送照片400余幅;举办了4场主题为“温暖家园——最美全家福”的摄影展,5堂由知名摄影家和学者主讲的摄影讲座,举办了中国摄影报“走进阿坝”影友擂台赛等内容充实形式多样的文艺志愿服务活动,丰富了当地藏、羌群众文化生活,受到了当地藏族、羌族群众以及当地摄影人的欢迎!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阿坝州文联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对活跃阿坝州文化活动以及摄影艺术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活动由四川省文联副巡视员、秘书长钱江平带队,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四川省摄影家协会主席王达军,中国摄影报社副社长方焕然,四川省摄影家协会常务副主席、秘书长贾跃红,副主席陈锦、陈宁,阿坝州文联党组书记、主席周文琴,以及来自省上和阿坝州的摄影志愿者一行20余人组成的文艺惠民队伍,长途转战,深入藏、羌腹地,克服高原不适与严重体力透支,尽可能多的为当地群众服好务。在活动中,许多队员表示,虽然很累,有时也会觉得身体吃不消了,但是看到藏族、羌族同胞拿着照片时的喜悦,就什么累和苦都忘记了。同时,在活动中也得到了学习和锻炼,队员们说:“在很多场景下,是当地的藏羌同胞们在温暖着我们,他们一个眼神、一个笑靥、一个羞涩的表情都会打动我们,使我们觉得有责任和冲动与他们在一起。”队员们一致表示感谢活动的组织者,认为活动是对自己心灵的净化和洗涤,是对艺术创作的再认识和新认识,是对艺术创作多样化以及题材多样化的深度理解,并希望能更多地参加这样的惠民活动。

 

8月15日上午,摄影志愿者赶赴红原县途中,走进查理乡塔哇村牧民尕尔让的家中拍摄全家福。图为拍摄现场。(周军 摄) 

    

从碉楼到草原 “全家福”温暖藏寨羌乡

  镜头一:理县。11日下午,摄影志愿者背负拍摄、打印器材,来到理县薛城镇筹边楼开展全家福拍摄活动。在现场,志愿者搭设背景布,布置影展。“免费拍摄,立等可取”的消息一下就传开了,当地群众纷纷换上节日盛装而来。建山村半达小组村民潘学文临时当起了志愿者,他在现场做起了“情绪调动员”,主动站在摄影师身后做着各种夸张的表情,让天安门背景前的拍摄对象露出灿烂笑容。活动当天拍摄并赠送照片100余幅,群众的欢迎程度超出了活动预期,志愿者们预先准备的耗材不够用了,只能又电话增补相纸通过客运班车从成都发到活动第二站马尔康。

  11日,理县薛城镇。建山村半达小组村民潘学文在现场做起了“情绪调动员”。 

  镜头二:马尔康。卓克基镇西索村是阿坝藏羌文化走廊上典型的嘉绒藏寨。村内有全国重点文化保护单位——卓克基土司官寨,被誉为“东方建筑史上的一颗明珠”。12日下午,摄影志愿者来到西索村。提前得到消息的当地群众早已换上漂亮的民族服装等在村口。志愿者们各司其职熟练地准备好设备,在路旁一辆拖拉机车箱里布置打印工作台,20岁的尕西卓玛是川北医学院的一名大三学生,她扶着奶奶带着妹妹、爸爸、妈妈一家五口来到拍摄现场,拍下一家人12年后的又一张全家福。12年前的全家福照片里,她才8岁,妹妹2岁,爷爷也还健在,那是一位成都的自驾车友为她家拍摄的。带着从前那张全家福照片来的卓玛指给我们看,一家三代幸福地坐在门前,笑容可掬。想到十余年前的场景,卓玛妹妹略显潸然,“以后每年都要拍一张全家福!”卓玛捧着刚打印出来的全家福照片如是说。

  看着村民一家家在“天安门”前拍下全家福,马尔康县文联主席杨素筠又是另一种感受,“用天安门做全家福的背景,选得好!让我想起了父辈,那时候,玻璃板下有张天安门背景的照片是一种幸福。”她说,40岁以上的老百姓对天安门的那种向往,也许现在的年轻人还不能体会,今天他们和家里的长者在“天安门”前留下的全家福,总会在某个时候成为他们温暖的记忆。

  12日下午,西索村,尕西卓玛一家的全家福。 

  图为尕西卓玛一家2012年的合影。 

  镜头三:神座。“水口一山如虎卧,回头不许众人过。高昂切断水难流,此物名为神仙座。”神座,一个仅有57户人家的藏族村落,宁静祥和。13日,摄影志愿者来到阿坝县查理乡神座村。一进村口,等候在这里的村民就献上了哈达。志愿者们不顾高原反应,顶着烈日从村东头走到村西头寻找全家福集中拍摄点位置,最终在村道旁开始了忙碌,从村民甲央陈理家牵出电线,在围墙边的手推斗车上布置好打印工作台。“从没见他们这么兴奋过!”神座村支书索白说,村里年轻一辈去过天安门的不少,老一辈几乎没去过,“今天,每一家人都在‘天安门’前合影啦!”

8月13日,摄影志愿者在神座村开展“全家福”拍摄。图为当地村民闻讯后向拍摄点汇集。 

图为当地村民观看“最美全家福影展”。(摄影:钱江平) 

 

 8月13日,摄影志愿者在阿坝县查理乡神座村开展“全家福”拍摄活动。图为设在手推车上的照片打印台。 

  镜头四:大草原。14、15日,摄影志愿者在阿坝县草原各莫乡和查理乡塔哇村,分别为塔尔青和尕尔让家拍摄,这是“温暖家园-最美全家福”工程第一张草原牧区全家福,也是专为一家人而准备的工作。

  镜头五:15日,红原县。邛溪镇达格龙村村民克周的老母亲84岁了,还没有拍过一张照片,志愿者闻讯后专程来到他家。克周说,以前照相都是进县城,家里也没有一张全家的合影,今天终于圆了这个梦。这个时候,站在门边的克周母亲用藏语一直重复着我们听不懂的话,克周说:她说今天终于看到自己的照片了,“好!高兴!谢谢!”克周要求多打印一套照片,要给在外打工的儿子寄去,让儿子也高兴。其实,这就是文化惠民的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志愿者在搭设“天安门背景”。 

 

记者手记

  这次活动,从成都开往理县的大巴经过桃坪羌寨时候,小陈说,2010年全家福工程在这里启动时,G317线还在杂谷脑河右岸,得通过一座窄桥进入寨子。转眼之间,全家福工程已开展了四年!它的初衷是通过拍摄“5•12汶川大地震”后一个家庭的变化,折射国家、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今天已经演变为四川摄影人文艺惠民的典型活动。一件简单的事:背景、拍摄、打印、赠送,在藏寨羌乡、苗家彝区、革命老区、街道社区,在巴山蜀水间继续、延伸…… 

  在西索村,我问刚取到全家福照片的尕西卓玛,家里有全家福吗?她说有,带我去她家看,照片前面一排从左开始是爸爸、尕西卓玛、妈妈、奶奶,妹妹依在妈妈和奶奶中间,最右边是爷爷,后面一排是穿着他们家民族服装的自驾游客,照片右下角有黄色的日期“02 5 2”。这张照片和当天拍摄的全家福并排放在桌上,12年光阴定格在两张照片里,爷爷去世,两姐妹长大。看到尕西卓玛眼中有些湿润,我问,知道网上流传的萌爸和大萌子的故事吗?30年间每一年的照片都是成长的过程和最美的记忆。她说知道,这个时候她咬了一下嘴唇,“以后,每年都要拍一张全家福。” 

  第三天下午,在阿坝县神座村。这里被某媒体独家评为“中国世外桃源第一名”。村里民风纯朴、宁静祥和,虽然全村没见着一个垃圾桶,但它的干净整洁——甚至连牛粪也飘着一股清草味。我想世外桃源的评语说得并不是这里的景色,拍景的话一早一晚就够了,也不仅仅说得是这里的风土人情,拍人的话十天半月就够了,我以为说得是神座村民的生活态度,你得住下慢慢品味、融入。活动结束后,志愿者还在收拾器材,这个时候甲央陈理家的女主人已经拿起扫帚开始在家门口、村道上清扫,我用手机拍了一张发在朋友圈里,本意是想说明神座干净整洁的原因,一个朋友却回来这样一句:这不就像阮义忠的“失落的优雅”吗?每一次活动,每一个村寨,不只是我们在送温暖。同时,他们仅用一个生活细节,就在不经意间轻轻触动我们对生活的态度、信念和梦想。这真是符合了这个美丽小村庄的名字! 

  第四天队员们的疲惫已经无法自我掩饰了,但愿意拍晨曦中阿坝县城的摄影家们还是在早上五点半准时出发。小陈没上车,有人说打个电话叫一下,有人说小陈连续三天做主拍(主拍:拍摄的照片用于打印出来送群众)累着了让他多休息不叫醒他。回来早餐时遇着郁闷的小陈,他说他5点48分醒的,没听见闹铃,睡得太沉。第二天一大早,没死心的小陈跑山上去,在大部队出发前拍了回来,见着我们抿着笑抱着相机,不无得意:“昨天你们拍的时候云层太厚,县城全景只能见一条缝,我今天拍的……” 

  在去红原的路上,大巴在S302线上前行,对面山坡上有户人家的帐蓬飘着炊烟,牛群象黑珍珠点缀在草原上。刚停好车,快乐(志愿者网名)就向那户人家跑去,跑到一半就把人家帐蓬外的两只藏獒给惹着叫了起来,帐蓬里探出了小孩和他妈妈,快乐和妈妈说了几句后,就在远处向我们招手。拍完尕尔让一家的全家福我们往回走时,雷雷在后面二十米外停了下来,脚还在草地下蹭着什么。小胡就喊话:啥—情—况?雷雷像美国大片里那样,摇着手:别过来,我踩着地雷啦!我们走近一看,他右脚刚从牛粪堆里拔出来,那味……与神座村的青草味相似。 

  第六天晚,听完方社长的讲座回到房间已经零点,拍视频资料的小胡在我电脑上拷贝前几天的一些音频文件,他借的录音笔昨天丢了。这时老陈钻了进来,发烟,泡茶,三人成众,就聊开了。老陈说:全家福的拍摄最本质的意义还是记录,若干年后,再回头来看这段影像资料,会很厚、很重。我说:你这说的是面上的,我倒很想从一个点上来观察,比如,像你这样一位头发最白、体重最轻,摄影包最重、精力最旺的志愿者就是一个好点。我都想了,打出发前一天你收拾东西就介入拍摄,一直拍到你回家后往沙发上一躺,第二天一大早还起来买菜做饭,连跑七天得讨好一下家里吧?可惜没借着摄像机。小胡接过话头:逗是!我第一盘见到陈大爷,也嫩个(四川方言,“这样”的意思)想的,你说,你年纪最大,个个儿最小,还抢着背包包儿、牵绳绳儿,扯起嗓子逗娃娃儿,大的小的前前后后你都在整……说到这,小胡的眼湿了。老陈这时站起来,举起右手,有点像发誓,但实际的意思是“有话要说”:我强烈反对这种个人英雄主义的崇拜!我则一边和小胡击掌约定合作,一边说大爷你放心我们不得把你拍成征婚广告那样的。 

  回程从黑水出发,原计划是到茂县开展最后一站活动,也许是前面六天太顺,这次刚出黑水便遇塌方堵上了。全车人马自然分成三拨:一拨徒步向前关注“新闻现场”,一拨在车河里晃悠出一组“堵车百像”,另一拨留守大巴,顺带把前几天“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的体力透支给补上。4个小时的等待,储备的干粮、水消耗殆尽,终于通过塌方路段。原以为能赶到茂县为活动画个圆满句号,刚过两河口上了国道G213,眼看茂县在望,又遇前方重大车祸再次堵车,近2个小时才通车,只得放弃茂县活动,在雨夜里进入汶川,和阿坝州志愿者拥抱、告别,啃着他们刚买的饼干上了都汶高速,一阵沉寂之后,微信圈里有了动静: 

  俊哥:7天,钢铁侠们就为了那一张“全家福” 

  俊哥:虽然辛苦,但值得! 

  然后是各位志愿者“保持队型”的跟着发:虽然辛苦,但值得! 

 

克周一家向志愿者挥手告别。(摄影:杨黎明) 

 

创新文艺志愿服务,助力地方文艺发展

  为促进文艺志愿服务制度化,扩大文艺志愿服务影响力,中国文联今年5月宣布,将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纪念日“5月23日”设立为“中国文艺志愿者服务日”,文艺志愿服务活动在全国掀起新的高潮,各种活动在全国各地此起彼伏。文艺志愿服务除了常态化,制度化,更需要创新多样化。这次活动,四川省摄影家协会联合中国摄影报社,带来了5个摄影讲座和1个摄影擂台赛和摄影展,将文艺志愿服务形式创新成摄影培训和摄影竞技的方式,助推阿坝文艺事业的发展。

  11日晚8点,四川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陈宁在理县文联艺术厅为当地摄影人开讲题为“空间无限——教你两手调图方法”的摄影后期技术讲座,60余人参加。陈宁以自己的《依谟彝人》和《带着我的眼睛走西藏》两组专题作品为例,阐述了调图方法在人文、风光题材中的应用,特别是一组“高级调图对比”的示例照片,让现场听众感受了后期技术在数码时代的重要性和神奇魅力。“今天大开眼界!”理县摄影家蒲伟说,这个讲座为我们的后期调整打开了思路,特别是对后期调整中度的把握有了深刻体会,收获很大!

  12日晚7点半,王达军在马尔康县委视频会议室,为“阿坝文艺讲堂”第一讲做题为《感悟风光摄影》讲座,讲座还吸引了来自周边县上的摄影人,约140余人参加。王达军从风光摄影的定义开篇,强调风光摄影的个性化,并从光影、时机、发现等9个方面阐述如何拍摄具有艺术个性的作品。现场听众表示听有所悟、感有所获,马尔康摄影爱好者朱莉说:“一定要拍摄出有自己个性的风光作品。”

 

8月12日晚,王达军在马尔康为“阿坝文艺讲堂”第一讲做题为“感悟风光摄影”讲座。 

  当晚,在二楼会议室,《中国摄影报》阿坝擂台赛的评选也同步进行,擂台赛收到参赛作品500余幅,评出一等奖2名,二等奖4名,三等奖30名。擂台赛的举办,为阿坝摄影爱好者搭建了一个与外界同场竞技、取长补短、相互交流的平台。2名没有参赛的阿坝摄影爱者被邀请为评选监督员全程监督了评选活动。他们表示,感受到了评选过程的公平、公正和专业,同时,监督过程也是一个学习过程,观摩中收获很大,对擂台赛获奖作品展现的阿坝美丽的人文、风光感到骄傲!

  13晚8点半,四川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影像生活》杂志主编、中国摄影金像奖获得者陈锦在阿坝县开讲《影像的意义》,当地摄影爱好者120余人参加。陈锦以他正在拍摄的五十六个民族服饰为例,再现各民族服饰变化的过程,他说:“用相机去记录这种变化,用影像去留住这些记忆,过20年、50年来看,每一个民族都会通过这些影像产生民族自豪感,这种记录,就是影像的意义。”阿坝县摄影家谢和勇听完讲座后深有感触地说:“不得了!真不得了!陈锦老师通过服饰,来折射一个民族的地理环镜、历史传承、生活习俗、劳作方式等,包含了太多内涵。这种没有修饰的呈现,一点点将作者的理念表达出来,不仅仅是画面上的东西,还有画面背后的、深层的东西,带给我们思考。平时,我们阿坝县摄影人了解和关注得更多的是生态、风光摄影,陈锦老师今天的讲座,让我们感悟到摄影的意义并不只是展示美,借鉴陈锦老师的思路和手法,如何挖掘阿坝县丰富的民族人文题材,如何将摄影家的思想、理念通过作品表达出来,这是需要我们审视、调整的。”他说:“我们在阿坝县生活了一辈子,摄影了一辈子,总要留一点东西下来,我觉得这才是拿起相机应该做的。”

  15日晚9点,四川传媒学院摄影系教师袁帅在红原县开讲《摄影创作中美的探索》,80余人参加。袁帅从艺术摄影、美学、审美探索以及摄影艺术在当代的重构等方面阐述了摄影中的美。“有一种被点醒的感觉!”红原县摄影家贡波华清说:“袁帅老师的讲座为红原摄影爱者打开了一道艺术之门,以前我们只在摄影技术下功夫。今天最大的收获,是明白了只有心中有画才能拍到打动人的作品,我们守着红原县丰富的摄影资源金矿,没有变成财富,以后要好好在题材选择和把握上花大力气!”

  16日晚9点,中国摄影报社副社长方焕然在黑水县开讲《获奖作品赏析与交流》,50余人参加。方焕然点评了《中国摄影报》阿坝擂台赛获奖作品,并就近年来全国有代表性的摄影比赛金奖作品做了赏析和交流,他还从评价标准、创作方向等方面将听众带入中国摄影现状的视野里,强调摄影不应当只有自娱自乐,更要有一份责任。他还对黑水县影友提供的摄影作品做了剖析,并和作者、听众一起展开互动,现场气氛热烈,在主持人几次提醒超时后,于晚上十一点半结束交流。黑水县摄影家余阳说:“机会太难得了!感谢方社长带来的精彩讲座!黑水摄影资讯相对封闭,方社长的讲座让我们开阔了眼界,明白了交流是提高的过程、观摩是学习的好方法,解决了我们最困惑的题材选择和把握问题,我们要加强对黑水人文风光的理解,让作品呈现地域独特性。”

 

16日晚,中国摄影报社副社长方焕然在黑水县开讲《获奖作品赏析与交流》。 

  5堂摄影讲座和《中国摄影报》擂台赛,在阿坝州引起强烈反响。阿坝州文联党组书记、主席周文琴说,阿坝州摄影爱好者高度关注这一系列讲座,马尔康的讲座和擂台赛就吸引了周边黑水、壤塘、红原、金川的摄影爱好者专程赶到马尔康听课,讲座在哪里举行,周边各县的摄影爱者好就往哪里汇集。因为没有听到陈宁主席在理县的后期技术讲座,还有6名摄影爱好者追到红原,请陈宁主席在房间里“开小灶”到凌晨一点半。阿坝的摄影微信圈里都是“大师就是大师”、“讲的并不仅是摄影,还有文化”、“太需要学习了”等内容,这一系列讲座下来,让阿坝州摄影爱好者拓宽了眼界,提高了影像赏析水平,激发了立足本土、拍摄阿坝的创作热情。

  周文琴说,此次志愿服务活动周期长、行程远、内容丰富,受惠群众的面非常广,在阿坝州的关注度很高,《阿坝日报》、《阿坝文艺报》、《阿坝手机报》等州内媒体纷纷做连续报道。四川省文联对这个活动的重视程度和宣传力度也给我们很大的鼓励,四川文艺网和网站微信平台,还有四川摄影家协会网、四川摄影志愿者网等省上的媒体都大力支持,跟踪报道,这在我们州文联以往的活动中是没有的。从这些方面也可以看出,文化惠民不仅是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方针,更是深入人心的、受群众喜爱和欢迎的实实在在的服务活动。活动中各县文联积极参与,认真组织,让刚成立不久的县级文联工作得到群众认可。众多摄影爱者积极参与并从中受益。同时,文旅结合也效果显著,《中国摄影报》拟专版介绍达古冰山景区,四川摄影家协会网旅游频道也在策划阿坝采风线路。此次活动将对阿坝州文艺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方焕然:四川这支摄影志愿服务队伍是一个优秀的团队

  北京来的方焕然既是《中国摄影报》副社长,还是资深的编辑、记者。他组织的活动和类似经历数不胜数,他说,这几天脑海中不断闪现一些关键词,频率最高的就是“感动”。是什么事情能这样感动一位阅历无数的摄影家呢?他说,这次活动,连续作战,海拔落差二、三千米,作为内地人总会有一些高原反应,活动周期长、内容多、中间几乎没有休息环节,每天工作16、17个小时,都是掐着10分钟、8分钟的来衔接,活动组织精准,把细节做到了极致。他说,四川这支摄影志愿服务队伍是一个优秀的团队,由老、中、青三代志愿者组成,63岁的陈力和23岁的胡亚军,差着40岁,两代人,但我的感觉是完全没有代沟,是一个和谐的团队,是一个特别能战斗的团队。我在报社分管摄影活动,参加过国内很多摄影惠民活动,有过在一个省转战5、6个地方的经历,当时我们觉得,已经没有人能超过我们那样体力的、身心的付出。“这此活动,到目前为止,我个人认为创下了中国摄影界之最。”

8月12日,西索村摄影志愿者的打印工作台。 

(编辑:高晴)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