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国副刊>焦点新闻

1.天津日报《算法和算法批判,一刻也不能分离》

时间:2024年06月26日 来源:中国副刊 作者:
 中国新闻奖副刊作品参评推荐表

作品标题

算法和算法批判,一刻也不能分离

体裁

杂文 (报纸)

字数

1500 

  

陈琰娇

  

刘云云

原创单位

天津日报

刊载单位

天津日报

刊发版面名称及版次

满庭芳,第12

发表日期

2023-10-20

  

采作

编品

过简

程介

  

2023年的全国两会上,多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出相关建议,以期推动社会各界关注外卖骑手的合法权益保护;同年,全国总工会第九次全国职工队伍状况调查结果显示,全国职工总数约4.02亿人,其中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有8400万人,占比约两成。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关乎公平正义、关乎社会和谐稳定。在此背景下,天津日报副刊部主动策划选题,约请相关学者撰写文章,呼吁全社会高度关注外卖骑手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权益保障,本文即是代表作。

本文以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为切入点,聚焦当下数据社会中,算法运行机制对包括外卖骑手在内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带来的深刻影响。提醒读者警惕算法霸权带来的连锁反应,不仅是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我们每一个人都身处算法统治之下,在新经济形态持续增长的全球大趋势下,一方面要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要监督平台,反对算法霸权。倡导一个公平正义的算法社会,事关每一个人。

 

该文见报后,外卖骑手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权益保障问题,引起社会更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在有关方面的推动下,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纳入最低工资保障、建立户外劳动者服务站点等具体切实的措施也在持续推进中。

  

初推

评荐

评理

语由

   

文章聚焦现实问题,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算法推送下数字劳工的生存困境已成为重要的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运用理论对问题进行深刻的剖析,揭示“算法统治”给人们带来的负面影响,呼吁对人的关心。文章深入浅出,揭示出技术升级的同时要以人为本,反对算法霸权。作品引起广泛影响,推动社会进步。

 

签名:

(盖单位公章)

                                  2024518

 

算法和算法批判,一刻也不能分离

陈琰娇

 

悄然间,我们已进入一个“算法时代”,无论是网上购物、点餐,还是运动锻炼、外出旅游,都有算法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选择。这既是时代的进步,也隐藏着潜在的风险与隐忧。之前,临沂大学文学院教师邢斌决定成为一个外卖骑手,在一个月里他挣了7000多元,日均3万步,瘦了12斤。他深切地体会到了这份工作的艰辛。邢斌是在社会责任感驱动之下踏上的骑手之路,工作只是一种体验,而他的临时同事们则如某杂志深度调研所说的那样“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

困在系统里是什么意思?简单来说,如果系统把配送时间设定为30分钟,那么为了避免超时,外卖员就会把时间控制在28分钟以内。当绝大部分人都提前送达,数据就会显示这段路程所需实际时间可以更短,于是系统就会重新调整安排。也就是说,算法越“聪明”,套在外卖员身上的绳子就会勒得越紧。为了赶上算法,他们不得不成为“马路杀手”。

韩国电影《下一个素熙》(2022)讲述了另一种意义上的困在系统里。即将职高毕业的素熙被分配到某大公司客服中心实习,本以为进入大公司前途一片光明,结果发现一切都和想象中截然相反。为了利益最大化,公司辞退了大量正式员工,工作交由素熙这样的临时工来完成,任务重压力大工资少。要改变处境只有两个选择:留在公司,追上表格里的数字;或者离开公司,但同时也不再被推荐工作。摆在素熙面前的是残酷二选一,要么服从系统,要么掉出系统,但素熙决然放弃了任何选择。

影片后半部分,下决心主持正义的吴警官重走素熙之路,但调查一圈的结果竟然是──素熙确确实实是自杀,没有“谁”需要对此负责。最让观众震惊的莫过于无论大公司、外包公司,还是其他部门,使用的都是同一套数据管理模式,每个人都很无奈地告诉吴警官,他们只是系统的执行者而已。

素熙的困境是数据社会的残酷隐喻,只要系统不改变,没有人能比算法跑得更快。这也是批判理论家马克斯·霍克海默(Max Horkheimer)和西奥多·阿多诺(Theodor W. Adorno)在《启蒙辩证法》中早已提醒过我们的,不加控制的工具理性终将颠覆自身。哈佛商学院教授肖沙娜·朱伯夫(Shoshana Zuboff)认为,算法监管系统之下催生了“监视资本主义”(surveillance capitalism),即一旦海量数据可以被采集,那么在分配和使用的过程中就会形成垄断和压制性的权力关系,由此做出的数据监督和行为预测将彻底“重塑”我们的生活。

人工智能的发展离不开数据、算法和算力三大要素,数据是质料基础,算力是物质支撑,而算法则是核心驱动。原始数据要在算法运作之下,才能成为大数据,进而不断衍生。如果算法时代无可避免,那么问题就不再是要不要,而是怎么要。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孙萍认为,当务之急是我们需要建立起社会层面和组织层面的算法协商机制,在“技术逻辑”之外还应该保有“人的逻辑”。也就是说,算法和算法批判,一刻也不能分离。

送餐出现问题,用户可以通过评价体系惩罚超时的商家或外卖员,但给外卖员差评,又很容易让用户陷入一种以强凌弱的道德自责;外卖小哥即使对派单不满,也只有跑得再快点,没法对不合理算法提出抗议;商家对平台抽成不满,也只有不是A平台就是B平台的选择。在这个过程中,平台及其所代表的大型资本始终是隐身的。以外卖、网约车、家政为代表的零工经济正在全球范围内持续增长,其带来的影响才刚刚开始。算法从不只是某一种工作或某一类人的算法。对每个人来说,算法带来的真正危机还在于身陷其中的“算法统治”(algocracy)。

我们能做的,一方面是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是监督平台,反对算法霸权。倡导一个公平正义的算法社会,事关所有人。当OpenAI(一家在美国成立的人工智能研究公司)带来ChatGPT(一款聊天机器人程序),马斯克的脑机接口实验逐步推进,未来已来。我们当然没办法拒绝未来,但我们至少可以塑造未来。

 

(编辑:马征)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