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国副刊>副刊文萃

军垦文化的传播者

时间:2020年07月30日 来源:中国副刊公众号 作者:马新兰
0

  本文由《奎屯日报》推荐

  军垦文化的传播者(如椽巨笔写春秋)

  ——改革开放以来兵团第七师知名作家及其创作的故事

  沈凯(资料图片)

  《古玛河春晓》封面

  陆天明作品集

  《大牧歌》剧照

  韩天航近照

  陆天明(左二)参观兵团第七师一二三团团史馆

  几多风雨创作路,几多艰辛写春秋。

  改革开放40年,以时间为轴,梳理在七师的知名作家,会有很多熟悉的名字跃然脑海。而沈凯、陆天明和韩天航带给七师人的骄傲与自豪,是令人难以忘怀的。他们的作品因浸润了浓厚的家国情怀,始终绽放着璀璨的光芒;他们也成为改革开放以来,兵团精神的歌者和军垦文化的传播者。

  沈凯:《古玛河春晓》引发关注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如春风吹拂神州大地。其时,七师的文艺创作也初绽光芒。沈凯创作的长篇小说《古玛河春晓》在全国引起不小的反响。

  《古玛河春晓》是反映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解放军进驻新疆、剿匪平叛和屯垦戍边的长篇小说。小说以生动的故事情节和朴实的语言,描述了我军某部钢铁团的一个英雄连队——猛虎连,在剿匪和屯垦戍边的斗争中,同阶级敌人、同大自然和各种错误思想展开的英勇顽强的斗争,终于在党的领导和各族人民的大力支持下,取得了胜利。

  位于天山和阿尔泰山之间的千里大戈壁,炎热异常,沉寂异常。在起伏光秃的山腰上,凝聚着一种半透明的热雾。它黄不黄,红不红,灰不灰;既不像云,又不像尘土。当地哈萨克族人说:“黄云朵朵,热死骆驼。”而唐代的边塞诗人却描写为:“火云满山凝未开,鸟飞千里不敢来。”

  ……

  这是长篇小说《古玛河春晓》开篇《诱狼记》,看得出作者沈凯深厚的文学功底。小说共35章,39.8万字,作品着重塑造了猛虎连指导员杨忠民的形象,同时也塑造了丁涛、路强、李老贵和哈萨克族、维吾尔族贫下中农的代表人物依沙拜克、艾斯哈里等人物群像。小说对新疆的风土人情作了比较细致的描写,富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浓厚的民族生活气息。

  沈凯是湖北武昌人,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后来在七师政治部宣教科工作。

  1960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了沈凯的中短篇小说集《边疆海燕》。1964年4月,七师成立了建师以来的第一个文艺创作组,组长是当时师政治部宣教科副科长骆之恬,沈凯是成员之一。因为“文化大革命”,七师文学艺术的荒芜与萧条整整延续了十年。“四人帮”粉碎后,七师的文艺事业开始复苏。在发表长篇小说《古玛河春晓》引发全国关注之后,沈凯调任天山电影厂编导室编剧。

  1982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将长篇小说《古玛河春晓》改编成连环画,上、下两册,印数85万册。在那个文学作品匮乏的年代,连环画《古玛河春晓》打开了一个别样的天地,滋养了无数青少年的心灵。

  “文章合为时而著”,于沈凯而言,一定秉承着对当时所处时期的关注,对现实社会的关切,对改造社会、促进社会进步的责任和使命,才有了这部令人荡气回肠、难以忘怀的长篇小说《古玛河春晓》,也让更多人了解到兵团的来历、兵团人的奋斗史。

  陆天明:不忘初心的金牌编剧

  在七师文学创作者中,陆天明是一位非常注重人文关怀且不忘初心的文学大师。他总是希望更加注重兵团精神的传承,以精神的力量引领前行的步伐。

  陆天明是中央电视台电视剧制作中心文学部专职编剧,他的长篇小说《大雪无痕》获国家图书奖,他曾获中国百佳电视艺术工作者、全国最佳编剧称号,并获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颁发的金鹰突出成就奖。

  1995年,陆天明的电视剧作品《苍天在上》在全国引发轰动。陆天明在剧中表达了自己的反思与忧虑:历朝历代都有腐败现象,腐败是如何产生的?怎样才能反腐?

  《苍天在上》《省委书记》《大雪无痕》《高纬度战栗》这几本反腐小说问世历经波折,用陆天明自己的话说是“反复坎坷、要死要活”。他形容这些作品就像一个个历经难产磨难的孩子,他被折腾得夜不能寐、无所适从。但心血并没有白费,观众写来一麻袋又一麻袋的信件。陆天明这样形容文学带来的巨大回馈:“振奋又美好。”

  陆天明1964年从上海支边来到农七师共青团农场(现七师一三〇团),那时候,那里的生活条件非常恶劣。“我们从上海来的15个男生,住的是半地窝子,全睡在铺着麦草的地上。晚上漆黑一片。98%的粮食是玉米面,而玉米面普遍发潮,蒸出来的馍馍发黑发苦。剩下2%就是每个月仅有的4张白面馍票。由于有时半年只发三两油,为了省着用,炒菜就用菜叶子蘸着一丝油来解馋。”陆天明满怀深情地说,“最初的几年条件最艰苦,但让人开心且目标坚定。是兵团训练了我们,那个时代锻造了我们。”

  后来受邀去北京工作,陆天明还考虑了一周,心里犯着嘀咕:“毛主席号召我们要在火热斗争生活里和工农兵在一起,我要不要离开,离开了我会不会变?”

  谈及兵团生活经历对他的一生和文学创作的影响,陆天明感慨地说:“在七师的十余年决定了我人生大的方向和创作的主要风格。为什么我们这些人会感觉到青春无悔?我们这代人为在兵团团场艰苦的生活中经受的磨难而自豪,因为它确定了我们的人生定位。就是说,我们和这个民族,我们个人和这个国家,我们这个小的群体和这个时代紧密地融合在一起。我们自豪我们做到了这一点。我们之所以做到了这一点,是和兵团、和大西北这段生活分不开。虽然我们不能说,没有这段生活就会走另外一条道路,但是由于有了这段生活经历,我们具备了走多种道路的很多品质。兵团给我的影响是决定性的。”

  2013年9月13日,应七师有关方面盛邀,陆天明携夫人程蕴兰回到七师探访。

  陆天明七师行的第一站是七师一三一团。在团机关的北边,曾经有一排平房,陆天明与家人在这里居住过,并在这里写出话剧《扬帆万里》。此后,陆天明举家迁往北京,开启了他的专业创作生涯。曾经的卫生队在另一排平房里,陆天明用架子车把即将临盆的妻子送来,儿子陆川出生后,他又匆匆将母子拉回家休养。

  陆天明还参观了其他一些团场,每到一处,陆天明夫妇都为兵团城镇化建设取得的成就而赞叹:“戈壁滩上建花园,亘古荒原变粮仓,这是兵团人用生命和意志实现的。”

  陆天明引用诗人艾青的诗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以前梦中向往的,有些当年不敢想象的,有些是想都想不到的,如今都成为现实,太让我感动和震撼!”

  而今,年逾古稀的陆天明依然笔耕不辍。2018年10月,由他编剧、电视剧《平凡的世界》原班班底制作的电视剧《大桥》正式开拍。电视剧《大桥》以港珠澳大桥建设为创作背景,讲述了贺不违、肖慧芳等中国工程师,历时14年,带领科研、建设人员历经万难,攻克一个个技术难关,建设超长距离跨海大桥的故事。

  关注人文,让兵团职工群众更有尊严地生活。这是陆天明——这位从兵团走出去、不忘初心的作家,对兵团的寄语和期待。

  韩天航:“兵团三部曲”歌唱兵团

  2018年9月3日,七师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军垦文化之乡”。以韩天航为旗帜的军垦文学、军垦题材电视剧享誉全国,是七师获得这一殊荣的重要原因。

  “在我的眼里,每一个兵团人都是传奇,每一个兵团人的故事都是一部长篇小说的章节,我要为兵团人树碑立传。”七师文联原主席韩天航充满深情地说。

  2005年10月,韩天航的中篇小说《我的大爹》被改编成20集电视剧《热血兵团》,入选第十届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制作成四集广播剧《大爹》,被中国广播剧研究会评为广播连续剧一等奖。笔者有幸在初稿完成时就拜读了中篇小说《我的大爹》,边读边流眼泪,仿佛父辈的垦荒情景在眼前一一掠过,内心无比激动和震撼。

  2007年11月23日,韩天航的中篇小说《母亲和我们》改编为电视剧《戈壁母亲》,在央视一套黄金时段播出,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该剧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一位母亲带着两个儿子和一个捡来的女儿到新疆寻找丈夫,从此在新疆扎根并成为第一代军垦人的故事。该剧由沈好放执导,刘佳、巫刚、赵君、耿乐、柯蓝等主演。《戈壁母亲》将世人的眼光吸引到兵团,让外界关注到兵团人这个甘于奉献、艰苦奋斗的特殊群体,关注到兵团精神的神圣价值。

  那个时候网络电视还未普及,为了不耽误收看央视一套黄金时段播放的《戈壁母亲》,很多人都是快快完成手中的工作,以确保能准时收看。

  电视剧《戈壁母亲》当年获评第二十七届“飞天奖”一等奖,全国“五个一工程”奖;韩天航也获得优秀编剧提名奖。该剧改编成的广播剧《母亲的童谣》,被评为全国“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

  “写兵团,表现兵团人的生活,是我追求的目标与奋斗的方向。因为我要让更多的读者了解兵团,喜爱兵团,走进兵团。”韩天航坚定地说。韩天航一直以来就有一个理想,要写“兵团三部曲”,写兵团的男人、兵团的女人和为了兵团事业发展无私奉献的知识分子。随着2018年电视剧《大牧歌》在央视八套播出,韩天航终于完成了夙愿。

  2018年5月8日,32集电视剧《大牧歌》在央视八套黄金档播出。该剧以刘守仁院士为原型,是知识分子献身祖国的真实写照。《大牧歌》以兵团生活为背景,从20世纪50年代一直写到改革开放之初,描绘了一幅动人心魄的时代长卷。剧中的人物没有拔高也没有矫饰,如同草原上的风,戈壁滩上的石,那么朴实纯粹,可亲可信。《大牧歌》不仅再现了那个时代人们庄严、炽热和无悔的情怀,也富有美感地展示了雪山、大漠、戈壁、草原等新疆地域风情与自然风貌。

  韩天航笔下,不仅有兵团人浓浓的亲情、豪迈的英雄情,还有兵团人血浓于水的民族情。在他的小说《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中,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蒙古族、俄罗斯族等各族群众,相亲相爱,共同劳动,谱写了一曲民族团结的乐章。

  2019年5月,兵团出版社出版了韩天航小说集《春暖》,全书分上下两册,约60万字,共收录短篇小说19篇,中篇小说10篇,创作时间从1980年到2015年,跨度35年,题材全部来自兵团。

  韩天航说:“兵团人来自五湖四海,这本身就为我们提供了非常丰富的创作源泉。兵团的自然条件非常艰苦,大戈壁、大沙漠,我们就在这不毛之地上屯垦戍边,跟大自然较量,由此也特别需要一种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开拓进取的精神。所以我觉得,军垦文化是在艰苦环境中艰难成长的文化,是一种开创性的文化,在这样的文化环境里进行创作,对作家也是一种滋养。”

  坚守兵团题材,笔耕兵团沃土。韩天航是七师人的骄傲,是兵团精神的不朽歌者。

  改革开放40余年来,七师的文学创作精彩纷呈。如今,七师不仅文学创作新人辈出,以兵团生活为素材的油画、剪纸、版画、烙画等各种艺术形式的作品也是丰富多彩,体现了军垦文化在七师的传承与发展。用文艺讲好兵团故事,用文艺传承兵团精神,让文艺发挥应有作用,正是七师文艺工作者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真践行。

(编辑:马征)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