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艺术市场>艺易平台

齐白石作品价格有的竟低于当代画家

时间:2014年07月09日 来源:羊城晚报  作者:

  如果说齐白石的花鸟作品是其艺术成就的典型代表的话,那么,他的人物画则可以说是其作品“民间味”意涵的具体呈现。《布袋和尚》(下图)为日本著名收藏家须磨弥吉郎旧藏,在中国嘉德(香港2014春拍中以966万港元)成交。《洗耳图》(上图)在广州华艺国际2014春拍中以1380万元成交。

齐白石 《花鸟四屏》

文/图 羊城晚报记者许悦

  今年是齐白石诞辰一百五十周年,从去年开始,美术界、收藏界就召开了大大小小的各种研讨会、展览来纪念这位艺术巨匠。与其他艺术家相比,齐白石在中国老百姓心目中的影响力是无人能及的。

  齐白石在“衰年变法”之后,最终完成了传统文人画向民间转化的过程,题材从承载文人情思的梅兰竹菊、高山渔隐、煮酒吟诗、雪里孤松、深山古寺,转向了充满了乡野泥土气息的花鸟虫草;色彩也从崇尚清空灵动,师法自然的素朴淡泊转向了明艳亮丽的“红花墨叶”。他的这一创新,带领文人画迈出了重要的一大步。

  作为近代最高产的画家、最长寿的画家、最全能的画家,也是市场创出最高价格的画家和最有社会知名度的画家,齐白石的作品目前也被视为中国艺术品市场的风向标。

  鉴赏:雅俗共赏具广泛的群众基础 

  羊城晚报:今年是齐白石诞辰一百五十周年,从去年开始,美术界、收藏界就召开了大大小小的各种研讨会、展览来纪念这位艺术巨匠。与其他艺术家相比,齐白石在中国老百姓心目中的影响力是无人能及的,在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齐白石创作的虾、花鸟、瓜果等元素就已经融入中国普通老百姓的家庭日常生活中。在计划经济时代,政府部门将齐白石的作品印制在搪瓷脸盆、暖水瓶、台灯的灯罩等等日常生活用品上。到如今,齐白石的作品纵横各大拍卖会,屡创高价,这都离不开他广泛的群众基础。为什么他的作品能够得到几代人的共同喜爱?

  石金柱:齐白石是难得的“诗书画印”全才艺术家,而且“诗书画印”均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可以说是后人无人能及的。他最大的一个艺术特点,我认为就是典型的雅俗共赏。文人如老舍、巴金、郭沫若等人都喜爱他的作品,画家如徐悲鸿、张大千也是推崇他、敬重他,连军阀都一边挑着银子,一边扛着枪到他家买画。

  难得的是,农民也喜欢他的画。齐白石笔下描绘的对象,大多是现实生活中劳动者用的器具和朝夕相处的景物,如锄头、扫帚、牧牛、砍柴、白菜、芋头、虾、蟹、蝗虫等。这些东西是传统文人画所不屑也不能描绘的,但一到齐白石的笔下,都闪耀出光亮来。看多了文人画的梅兰竹菊,就更感到齐白石的作品清新、活泼。

  所以他的粉丝群体很大,有文化、没文化的人都欣赏得了。到了当代的艺术品市场,他很多带有美好寓意的经典题材“多子多福多寿图”、“大寿大利图”更得到了很多企业家、煤老板的喜欢。

  方楚雄:像寿桃、牡丹等老百姓喜闻乐见的题材,很多画家都画过,但有的人画得很庸俗,有的人画得有贵气,这就是大师与画工的区别。他送画给人贺新婚,也画荷花和鸳鸯,这个题材很容易就给画俗了,但在齐白石笔下,却生动有趣。怎么样才能把喜庆的题材画得不俗气?我觉得主要在于画画的人的修养和气度。要得到专家认同,群众也喜欢,其实难度很大。

  而且齐白石的画很有童趣,他一直到晚年都保持着一颗童心。正是这颗珍贵的童心,让他的作品充满了童趣。就像他的《牧牛图》,画面简洁,一个孩子牵着一头牛回家,孩子红衫白裤,腰系铜铃,光脚,稚态可掬。他边回头边吆喝,而那头老牛仿佛极不情愿地迈着缓慢的步伐。孩子举脚迈步之际,震动了身上的铜铃,悠扬的铃声随风飘至山村。老人题道:“祖母闻铃心始欢(璜幼时牧牛身系一铃,祖母闻铃声遂不复倚门矣),也曾总角牧牛还。儿孙照样耕春雨,老对犁锄汗满颜。”

  市场:现在价值被低估了 

  羊城晚报:齐白石作为近代最高产的画家、最长寿的画家、最全能的画家,也是市场创出最高价格的画家和最有社会知名度的画家,这是否说明画家在市场上的活跃程度,对其知名度和影响力极其重要?

  石金柱:这是绝对的。比如历史上唐伯虎、郑板桥、张大千乃至毕加索,当代范曾等人,都是营销高手,从某种意义上讲,画家是因为作品值钱才更有名。他们都是“市场画家”,或者叫职业画家,都是以卖画为生的,作品在市场上流传性很大。有的画家靠财团炒作力捧,毕加索本人就是一个很会自我营销的画家,他懂得制造各种新闻,甚至是花边新闻增加自己的曝光度,抢眼球。

  羊城晚报:现在市场上齐白石的作品屡创高价,单以近期春拍为例,老舍旧藏的齐白石《花虫人物册》(十二开)拍出了4197.5万元,对此业内人士表示并不高,还留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旧藏的齐白石《花鸟四屏》拍出了5577.5万元;广州华艺国际单幅的《洗耳图》也拍出了1380万元。一幅作品动辄几百万元、过千万元,这样的价格是否虚高?

  方楚雄:其实如果以单位价格计算,齐白石的作品价格并不是最高的。与他同辈的很多艺术家如徐悲鸿、李可染、傅抱石、潘天寿等人的作品,单位价格经常比他还高。

  羊城晚报:齐白石的《松柏高立图·篆书四言联》在2011年拍出4.255亿元之后,带动其作品价格达到了巅峰。但去年随着艺术品市场的整体回调,齐白石作品的价格率先回落,如他的一幅《秋叶苍鹰》,2003年嘉德春拍时曾以30.8万元成交,去年嘉德秋拍大观夜场上估价480万元到680万元,最终流拍。这次在北京保利春拍上拍得5577.5万元的《花鸟四屏》,成绩看似喜人,但很快就有人发现此画曾于2011年在北京上拍过,当时以约8000万元落锤。核算下来,《花鸟四屏》竟在3年间“赔了”几千万元,让人大跌眼镜。

  石金柱:齐白石的作品价格回调,这其实是跟中国整个经济大环境息息相关的,现在整个市场都缺钱,齐白石的作品也不能幸免。而且齐白石的作品还担当着中国礼品市场的大半壁江山,中央近期反腐倡廉的一系列措施,制约了礼品市场的繁荣,齐白石作品首当其冲。

  对比前几年的价格和现在的价格,有人说以前的价格是被投资性的资金炒高了,现在恢复到理性的价格。我反倒觉得以前的价格还正常,现在的价格是被人为打压,被低估了。我们只要将齐白石作品价格跟当代画家一对比就会发现,齐白石作品价格比很多当代画家还要低。比如贾又福,他的作品现在开价60万元/平方尺,范曾、黄永玉的作品也要50万元/平方尺,齐白石的作品现在有的拍得很高要过百万元一平方尺,有的也就二三十万元一平方尺。现在市场回调,当代画家宁可不卖画也不会主动降价,但齐白石的作品价格就是市场变动的真实反映。他的一些作品价格比当代画家的还要低,这肯定是不正常的,价值发生了背离。当代绘画市场如果不是泡沫,那就是齐白石作品的价值被低估了。

  应该说,齐白石的作品就是中国书画市场的蓝筹股,任何人都取代、超越不了。如果齐白石的市场崩盘了,意味着中国整个艺术品市场崩盘了。

  羊城晚报:齐白石是近代最高产的画家,在王炜民写的《中国人民杰出的艺术家》一文中,就提到了他“自1919年定居北京后,创作了一万余幅国画和三千多方印章”,“半个多世纪的艺术生涯,为我们留下了数万幅国画,数千方印章,以及大量书法、诗词作品”。再加上后世真真假假的很多东西,现在艺术品市场上每年齐白石作品上拍数量都非常大,这么大的作品存世量,对他的市场价格是正面影响还是负面影响?

  石金柱:齐白石作品的存世量,既是他的成功之处,也是他的不足之处。成功在于这么多的作品,坐实了他的群众基础和影响力,但市场上放眼那么多的齐白石作品,也造成了互相之间的价格倾轧,互相消耗。

  变革:从传统文人画向民间转化 

  羊城晚报:就像刚才两位所讲的,齐白石并非一味摹古,他在继承传统文人画的基础上,做出了大胆的变革,尤其在“衰年变法”之后,最终完成了传统文人画向民间转化的过程,题材从承载文人情思的梅兰竹菊、高山渔隐、煮酒吟诗、雪里孤松、深山古寺,转向了充满了乡野泥土气息的花鸟虫草;色彩也从崇尚清空灵动,师法自然的素朴淡泊转向了明艳亮丽的“红花墨叶”。他的这一创新,对当代绘画的影响有多大?

  石金柱:应该说,齐白石在同代人当中,率先进入了当代绘画的时代。以前的书画都是文人把玩的,比如手卷的把玩方式,边展边卷,给人一种“咫尺之图、卧游天下”的感觉,这符合古代文人的文化品位和欣赏习性,孤芳自赏。

  西方油画进入中国之后,颠覆了这种绘画展示习惯,镜框在墙上这么一挂,就好像帮观众设定了一个取景框,张扬外露,观众是一种被动的欣赏。如果还是画以前文人画那种素朴淡泊,淡淡的墨挂在墙上,肯定不如齐白石的浓墨重彩抢眼。

  他独创的“红花墨叶”亮色花卉,再加上白色的宣纸,三种颜色形成强烈对比,这种高纯度的色相和补色对比,体现出了大众化的色彩倾向,造成了浓烈而鲜亮的视觉效果。某种程度上说,这种大众化、民间化的色调原则也构成了当代绘画的色彩基础。

  羊城晚报:一个多世纪过去了,大师虽然早已逝去,但他留给世人的艺术和影响力却从未消失。很多人都说自己学的是齐白石,以齐白石的学生为荣,但大师有句警示名言:“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这句话应该怎么理解?

  方楚雄:齐白石对我的影响非常大。我5岁开始学画,看的第一本画册就是《齐白石老公公的画》,这是本给儿童看的绘画普及本,当时我看了就非常喜欢他的画。后来我得到了第二本齐白石的画册《可惜无声》,这是齐白石一生中最重要的花鸟册页作品,是他艺术成熟期的巅峰之作。

  前几天我侄子刚帮我从老家将这本《可惜无声》带来广州,我这才想起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这本《可惜无声》竟然是羊城晚报副刊部1959年的时候送给我的,画册封面还毛笔字题写有“送给方楚雄小朋友”。

  齐白石的艺术风格非常突出,如果跟他画得很像,学了他绘画的模式和技巧,肯定是没了自己的个人风格。现在很多人学了他的绘画模式,却少了他的艺术修养和经历,所以只能画他的“皮毛”,在他的模式里不断重复他的东西,不能拓宽。

  “学我者生”,就是不单单学他的绘画模式和技巧,学完还是画自己的东西。

  赝品:打假靠艺术家本人根本做不到 

  羊城晚报:齐白石一生作画巨丰,各个时期面貌迴异,所以一些仿冒功力不足的赝品,就以早期作品自居,这给收藏家的信心和市场产生了极大困扰。雅昌艺术网曾经有一个统计,认为赝品最多的近现代画家依次为齐白石、张大千、傅抱石、李可染、徐悲鸿、潘天寿、吴湖帆、石鲁、林风眠、陆俨少等。还有报道称市场上流通的齐白石作品九成是赝品,数量有没有这么多?

  方楚雄:齐白石的作品阶段性特征的确很明显。比如他最擅长的虾,早期和晚期画的就相差很大。早期他的虾画得很板、很僵硬,笔墨的运用也没有后期那么精妙。到60多岁的时候,他画虾已经很生动,但“神”稍觉欠缺。到80岁以后画的虾,虾的生命力并不在形似上,而在“神”上,他笔下的虾富有透明感,笔墨老辣、精炼、概括。

  石金柱:在处理虾作的章法上,齐白石让人最叹服的是,画面虽然仅仅是单一的主体:墨虾,但却不会让人感到布局单调、空虚。他在虾作的经营位置上,做了十分灵活而周密的安排,即使是虾须,其排列组合也是非常讲究的,这体现的是中国画的原始功底,借鉴的是画兰花的“兰叶交替法”,疏密有序。这要归功于他在艺术上无休止的探索,一直到他90岁的时候,他还在画桌旁边放个小盆子,养几条虾,时不时用画笔触碰一下它们,观察它们的灵动性,所以他画出来的虾须既有柔劲,又有弹力,这最让后人叹为观止。

  中老年时,他还比较在乎形式,画得比较理性,到了晚年,他的画就非常感性了,这一笔怎么画得痛快,怎么酣畅淋漓就怎么画,包括他的书法,到晚年都背离了传统用笔或学术性的要求。如果以学术眼光来看,很多其实都是败笔了。但偏偏就是这种败笔,剑走偏锋,随心所欲,却是他的巅峰表现。

  方楚雄:但画家的阶段性绘画特征,不能成为市场上出现赝品的借口。任何一个成功的艺术家,市场上都会有赝品,这是市场规律。我奇怪的是,现在就连一些作品价位很低的人也都有赝品了。所以在赝品这件事情上,是艺术家没办法左右得了的,靠艺术家本人来打假根本做不到,还是要靠艺术家提高自己的素养和技巧,认认真真对待自己的每一张作品,尽量让自己的作品有一点难度,有一定高度、一定深度。

(编辑:黄远)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