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歌剧艺术贴上中国标签
——访中央歌剧院院长俞峰
《游吟诗人》演出现场。
去年,中央歌剧院以200余人的庞大阵容首登意大利罗马歌剧舞台,呈现经典歌剧《图兰朵》,获得意大利观众和剧评家一致好评。今年,中央歌剧院再登罗马歌剧舞台,以69人的精简阵容与罗马交响乐团合作,在歌剧之乡意大利再次验证了中国歌剧的魅力和实力。近日,记者采访了中央歌剧院院长俞峰,听他描述了自己和中央歌剧院的“歌剧梦”。
掌声送给特别的歌剧舞台
11月24日,在意大利罗马协和剧院的舞台上,在俞峰的指挥下,中央歌剧院的歌剧艺术家们首次以音乐会歌剧的形式,为歌剧之乡的观众演绎了意大利著名作曲家威尔第的名作《游吟诗人》,以纪念威尔第诞辰200周年。
对于第二次来到罗马的中央歌剧院而言,这个舞台绝对是一次巨大的挑战。为了节省经费,此次演出由意方提供交响乐团,中方组成演员、合唱、指挥、部分舞美等69人的精简团队;罗马交响乐团和中央歌剧院演员首次合作,表演形式又是对默契度要求极高的音乐会歌剧;《游吟诗人》作为威尔第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人物刻画细致入微,将意大利歌剧的特征表露无遗,非常考验演员唱功;《图兰朵》的巨大成功则让人们对中国歌剧人有了更多期待……
中央歌剧院用歌声再次证明了自己。从排练的第一天开始,演员每完成一段演出,罗马交响乐团的音乐家们就会以跺脚的方式发出赞叹。随团翻译王心怡对记者说,不止一位意大利音乐家跟她说过,中国歌唱家的意大利语发音非常标准,让他们感到惊喜。据介绍,演出当天吸引了诸多意大利观众前来观看,其中不乏《图兰朵》为中央歌剧院积累的“粉丝”。伴随《游吟诗人》整场歌剧的是经久不息的掌声,演出结束后,演员数次谢幕,热情的观众仍然不愿离去。
对于整场演出,尤其是中国歌唱演员,意大利观众和专家给出了极高的评价。意大利国宝级人物、帕瓦罗蒂生前“御用”钢琴大师罗兰多·尼克罗西在观看演出后对女主角之一的王威给予高度评价:“这位来自亚洲的女高音歌唱家具备世界天才女高音的音色,她的演唱完全传承了意大利美声唱法的精髓,她的声音穿透力和艺术感染力让歌剧之乡的乐迷们大饱耳福。”
从意大利开始新的旅程
意大利是歌剧艺术的起源地,对于很多外国一流歌剧院团而言,这里的舞台具有着特殊的意义——这里有最会欣赏歌剧的观众、最挑剔的剧评家和最浓厚的歌剧艺术氛围。对于俞峰和中央歌剧院而言,同样如此。
成立61年的中央歌剧院拥有一大批独具中国特色的原创歌剧,同时首演、推出并保留了一大批世界经典歌剧剧目,在推广和普及歌剧艺术方面做出了贡献。近年来,一大批优秀青年歌剧演员的加盟让剧院如虎添翼。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中央歌剧院已经成长为亚洲顶尖的歌剧院团。在芬兰、美国、埃及等国的歌剧舞台上,展现了中国歌剧表演团体的独特魅力和强大实力,在国际歌剧舞台上闯出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到歌剧之乡意大利验证实力已经成为势在必行之举。俞峰说,我一直跟大家说,到意大利的舞台上演出,要么就是获得巨大成功,要么就是自取其辱。这个舞台对于中国歌剧而言,是机遇,也是挑战。
“我也有过疑问和压力,不知道意大利观众会不会来看中国人演的歌剧。”俞峰笑着说,“这就像是美国的京剧院来北京唱京剧一样。”2012年,中央歌剧院在意大利演出的歌剧《图兰朵》让俞峰释然——因购票观众众多,演出为等待观众入场而推迟。演出取得巨大成功后,中央歌剧院与意大利罗马艺术研究院基金会签署了2013年至2015年的商业演出邀请协议。按照协议,每年演出季中央歌剧院都会被邀请来到罗马协和剧院演出。《游吟诗人》无疑为这份协议开了个好头。事实上,此前罗马人并没有了解中国歌剧的途径,中央歌剧院走上罗马舞台,为他们的好奇心打开了一扇门,并在他们心中树起了中国歌剧艺术方面的大国形象。
为歌剧艺术贴上中国标签
在俞峰看来,歌剧不仅是西方民众最熟悉的艺术形式,更能全面反映出一个国家的综合艺术水准,是对外传播国家艺术形象的绝佳载体。走进意大利,让东方面孔演绎的经典剧目在歌剧之乡获得肯定,这却并不是俞峰和中央歌剧院的最终梦想。“我希望创作出一部属于中国的歌剧作品,一部世界经典的作品,吸引外国人来演绎。”俞峰说。
尽管近年来中国歌剧艺术发展、推广迅速,涌现出了一大批原创剧目,但西方人演绎东方作品的范例到目前为止还基本没有。“真正的艺术大国要用作品说话,让中国歌剧走向世界,创作经典作品是我们的最大使命和责任。希望有一天外国歌剧演员能够在世界各国的舞台上,用他们的语言讲述属于中国的故事。”
为歌剧艺术贴上中国标签——在俞峰和中央歌剧院的努力下,这个梦想已经快要成为现实。中央歌剧院此次赴意大利演出时,已经与意大利罗马歌剧院达成合作意向,希望在2016年创作完成一部双语歌剧,由意大利和中国演员合作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