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上海市徐汇区人民政府主办,上海市群众艺术馆、徐汇区文化局、上海音乐家协会承办的“写给城市的歌”——上海市民原创歌曲演唱评选活动日前落下帷幕。
此次活动启动以来,共征集到来自上海市各行各业市民创作的200首原创歌曲,通过专家评审,歌曲《苏州河之恋》一举夺魁,得分前30名的歌曲入围首届上海市民文化节优秀市民原创作品。其中,歌曲《爱的牵挂》关注留守儿童,《老张》关心城市志愿者,《回家》关怀漂泊在外的游子,《我的社区我的家》则聚焦社区生活……这些歌曲向听众展示了普通人的情感。
上海市民原创歌曲演唱评选活动为喜欢音乐的民众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也证明了如今坚持原创音乐并颇具创作才华的人不在少数。然而,比赛结束后,这批原创歌曲的命运又将如何?“现在有许多原创歌曲流行不起来,这是无情的现实。”音乐创作人李凯说,“只有流行起来,歌曲才有生命力。”
原创歌曲推广难、传播难,已成为困扰音乐界的一道难题。台湾音乐人黄舒骏曾说:“每一首流行的老歌没有一首不是经过市场考验才留存下来的。它们当年红,是因为过去有比现在更大的力量推到人们耳朵旁。现在的新歌缺乏以前那种强大的产业力量让它们达到流行的程度。”一方面是原创歌曲传播难,另一方面是雨后春笋般冒出来的“好声音”唱着千人一面的“口水歌”,有没有什么机制让两者实现对接,从而有效地解决各自的尴尬?音乐界的共识是,原创歌曲不仅需要恰当的定位,更需要通过一定的市场力量,有针对性地加以推广传播。
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陈东不久前在“我的中国梦”原创歌曲征集评选活动中指出,上海是中国流行音乐创作的摇篮,也是中国流行音乐传播的重镇。上海市民原创歌曲演唱评选活动摒弃了选秀、“造星”活动中的浮躁虚夸,激发了蕴藏在市民群众中歌曲创作的热情,写出了一首首接地气的好歌,为城市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正能量。接下来,就看它能在传播的路途上走多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