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艺>音乐>资讯

赵季平:我感受到了自信朴实创新

时间:2013年03月21日 来源:山西晚报 作者:范璐
0
《歌从黄河来》山西经典民歌交响音乐会现场

  3月18日晚,由山西省歌舞剧院有限公司出品、著名歌唱家牛宝林担任总导演的《歌从黄河来山西经典民歌交响音乐会》(首轮演出18日至23日)在山西大剧院正式掀开盖头。这部创作历时一年半,融合了省内、国内优秀民歌创作阵容、全新打造的音乐盛宴一亮相,即刻引来众多业内专家的关注,连刚刚参加完全国两会的中国音协主席赵季平,都没来得及回家而直奔太原,就是为了抢先领略它的风采。 

  19日上午,关于该演出的座谈会在并召开。除赵季平主席外,此前一同观赏过首演的解放军二炮文工团团长屈塬、山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杜学文等众专家、领导以及演员一同出席了座谈会。虽然演出仍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但赵季平主席还是不吝赞美,称这部作品展现出自信、朴实、创新的艺术之美。总导演牛宝林也当即表态:“虽然困难很多,但任何人、任何事都阻止不了我们搞民族的音乐。” 

  连日来,《歌从黄河来》从一台晚会变成一种谈资,山西民歌再次叩响了这个城市的脉动。 

   【景象扫描】爱民歌的山西人真多啊 

  如果不是山西晚报与省演艺集团独家牵手《歌从黄河来》的公益售票活动,我们可能很难想到,山西民歌演唱会竟然可以吸引如此多读者和乐迷的目光,先后打电话咨询这场演出的读者超过300名。在山西晚报0351—4286666的热线平台上,清楚地记录着每一位打电话读者的信息。而这些电话从3月13日至19日,足足刷了十几屏。前来山西晚报文体部办公室领票的读者几乎众口一词地留言:“这样的(公益)活动要多搞,这样的演出要多搞!”还有的干脆坐下来与记者探讨起山西民歌的发展。 

  这样的景象怎能不让我们感动?纵然是山西这样一个拥有如此丰厚文化资源、演出也相对较丰富的省份,观众对文化的饥渴还是如此强烈,“我们就是爱听山西民歌”“山西民歌太美了”“这种演出我们期盼很久了”……群众内心的声音为这场晚会打下了坚定的情感基石。 

    随后,记者也与该活动主办方山西省演艺集团联系,得到的答案仍旧是“一票难求”。 

    【导演特写】不抱孙子不遛狗的牛宝林 

    不熟悉牛宝林的人,对他的认识最多停留在几个称谓上:我国著名男高音歌唱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优秀专家……这个成名于“三黄”时代,当年被全国各地抢着要的“金嗓子”,硬是凭借对山西民歌的热爱,与他出生的这片土地厮守了一个甲子。 

    而熟悉牛宝林的人,知道他除了事业之外,还有两大爱好:养狗、钓鱼。更为幸福的是,他还是一对龙凤胎孙儿的爷爷,于是近年来又多了一大爱好:抱孙子。 

    但是,最近半年,牛宝林变了。自从担任《歌从黄河来山西经典民歌交响音乐会》的总导演兼艺术总监以来,他放弃了所有的爱好。人们知道,能让牛宝林不遛狗、不钓鱼、不抱孙子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民歌,也只有民歌。 

  当这个总导演,真不是说起来这么简单。浩如烟海的山西民歌如何选曲?重新编排如何兼顾继承和创新?演员如何挑选?还有舞美、灯光、音响、剧场、服装……于是,一向对艺术一丝不苟的牛宝林更“暴躁”了。拿晚会音乐总监景建树先生的话说:“宝林调教学生那叫一个严,我在旁边听了都想哭!”可景先生同时也说:“我就没见过一个歌唱家这么一句一句地教学生,这些学生太幸福了,严师出高徒啊!” 

  【精彩发言】直言成功和不足 

  赵季平:首先祝贺首演成功,我从这台演出中感受到三个词:自信、朴实、创新。音乐界对传统音乐不自信,而我从这里演员的表演中感受到了对民歌的热爱,这就是自信。演出本身也很朴实,近年来舞台作品倾向于只顾外包装,这样下去迟早会把传统文化丢光。文化的发展就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这台晚会无疑体现得很好。牛宝林大胆推年轻人的思路是对的。 

  有点小意见,《桃花红杏花白》作为间奏可惜了,可以把《杨柳青》拿出来做间奏。《英雄传》那部分其实可以吸收山西小花戏那种更个性、更精神的东西。《尾声部分》还是有点突,高潮没起来。 

  屈塬:从《立秋》到《一把酸枣》再到《解放》,山西一次次重拳出击全国文化市场,让我们目不暇接也无比震惊。所以这次来观赏《歌从黄河来》,也是抱着对山西文化景观的仰望感而来。 

    如果说有遗憾,那么演出中还有泛晚会化的痕迹,有的表演没有融入情境中,舞美似乎大而缺少变化,灯光方面有些地方可以更讲究,比如《歌唱英雄刘胡兰》盲艺人登台时用光过冷。服装上也应更为统一。 

    杜学文:《歌从黄河来》不仅是一台晚会,更是一种责任。民歌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表达情感最直接的手段,我们这个民族的现在与未来如何表达情感、生命状态,责任落在我们身上!山西建文化强省,就是要靠作品说话,我庆幸我们的团队,是从责任的角度去承担起创作的重任。 

(编辑:单轩)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