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平:需大力扶持公益文化事业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大剧院院长陈平在对相关数据进行细致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需加大文化投入,扶持公益文化事业。
陈平分析,在2013年中央财政预算安排中,教育投入是4132亿元,而文化体育和传媒只有540亿元,同期增幅都是9.3%,但基数不一样。由于文化投入的基数较小,按这个趋势发展下去,5年之后文化投入与教育投入的差距将会越拉越大。“以世界知名大剧院为例,政府补贴多在40%以上。法国巴黎歌剧院为40%至66%,悉尼歌剧院是60%,国家大剧院每年只有25%,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目前我国的文化投入还远远不能与这些国家相比。”陈平说,国家高度重视文化发展,提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人民的精神家园,必须放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加强文化投入正逢其时,尤其是公益文化事业更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此外,建议国家对社会赞助艺术机构、博物馆、图书馆等给予免税政策,动员全社会的力量,为艺术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林文增:投入不足制约精品歌剧制作
2013年中央财政预算安排中,文化体育与传媒投入540亿元,增幅为9.3%。数据显示,2012年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494.68亿元,增长了18.9%。
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歌剧舞剧院院长林文增就此算了一笔账:从国家院团来看,财政拨给一个剧目的创作费是200万元左右,但现在打造一部新剧,仅舞美、灯光、音乐等项目就要花去100多万元,这个经费远远不够。“很多人问为什么这几年没有像《江姐》、《洪湖赤卫队》那样的精品歌剧出现,投入不够是一个重要原因。2011年我们创作歌剧《红河谷》,在节约一切开支的情况下成本还是超过了500万元,剧院自行承担了300多万元。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只能靠跑演出创收来补贴真正的艺术创作,这无疑会影响艺术的长远发展。”林文增说。
吴玉霞:要提升中国艺术节国际影响力
近些年,国内的艺术节发展形势不错,但是国际影响力还有待提升,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民族乐团副团长、琵琶演奏家吴玉霞建议从4个方面提升艺术节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
1.加大艺术节宣传力度,用好平台、畅通信息,引起媒体的重视与传播是泱泱大国应有的精神气质与文化理念。培养高素质、高水准的评论家,建立懂艺术、讲真话、说实话的评价体系,激发创作灵感,丰富群众生活,引导更多的民众参与其中。
2.继续以“政府主导、市场运作,面向社会、服务群众”为理念,建立财政拨款、社会赞助与经营收入相结合的多元筹资机制,通过冠名、广告、专有权转让、经营权拍卖、门票收入、社会支撑等方式扩大营销渠道。
3.提升知名度和国际影响力。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向世界开放,吸引更多外来游客、优秀剧目“走进中国”“走近中国”。以舞台艺术的展演和交流为纽带,将国外优秀艺术作品“引进来”,从而促进中国艺术作品和艺术节“走出去”,接受国际文化艺术市场的检验。
4.尊重知识、激发产业。将艺术作品中受欢迎的专有标识、图形、人物造型、吉祥物、徽标等无形资源以及具有纪念、开发意义和市场竞争力的物品转为特许产品并形成产业链,是达到文化、经济双赢不可或缺的方式之一。通过招标、买断、竞拍、转让相应权益等途径,包括制定艺术节捐赠赞助活动相关优惠政策、丰富旅游资源吸引外来游客,广泛吸纳社会各类资金拓展运营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