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西区故事》等国外音乐剧以及《妈妈咪呀!》《音乐之声》《猫》等音乐剧中文版的上演,音乐剧一时间成为中国演艺市场上的热门话题。然而原创的中国音乐剧还是少之又少。日前在京举行的“2013中国音乐剧创作与产业高端论坛”上,不少专家学者呼吁,摒弃外中内洋的“香蕉音乐剧”,创作有中国文化灵魂的原创音乐剧。
南京艺术学院音乐研究所所长居其宏指出,现在中国有很多“香蕉音乐剧”,皮是黄的瓤是白的,即表面上是中国的,但创作观念、表现手段、舞台语汇基本上是西方的,比如北京某单位想把《牡丹亭》改编为音乐剧,请了美国百老汇的团队。“这个舞台语汇的转换,从文学到音乐,都是痴人说梦。”
北京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王海平指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从欧洲学习回来的艺术工作者,很快就实现了将西方歌剧与本土艺术结合,成功推出了《江姐》《洪湖赤卫队》《刘胡兰》《白毛女》等一批中国原创歌剧。“我们需要突破,不拘泥于形式,才能推出有中国文化灵魂的中国音乐剧,甚至就叫中国杂剧。”
北京市作协副主席邹静之建议,台湾创作的《山海经传》和北京创作的《钢的琴》就代表了两种中国本土的题材,一个是奇幻的,带有先人伟大的思想,体现中国特有的价值观;另一种则反映了中国现实生活。“我觉得这代表了中国音乐剧的方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