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四川成都,第26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大赛(西片)落下帷幕。作为首次入围并摘取梅花奖的剧种,藏戏在此次大赛中备受瞩目。
藏戏是藏族戏剧的泛称,起源于8世纪藏族的宗教艺术。藏戏唱腔高亢雄浑,因人定曲,每句唱腔都有人声帮和,有西藏文化的“活化石”之称。
5月8日晚,来自西藏自治区藏剧团的边点旺久抵达成都。映入记者眼帘的是一位长相标致的中年男子,浓重的剑眉,深邃的眼睛,总是未言先笑。作为首次入围梅花奖大赛的藏戏演员,边点旺久携藏戏折子戏专场《文成公主》、《朗萨雯波》、《金色家园》赴蓉参赛。在梅花奖大赛期间,记者走近边点旺久,听他讲述了与藏戏的不解之缘。
爱上藏戏的一堂课
5月9日上午9时,对于边点旺久来说,忙碌的一天开始了。起床后的两个小时内,他先接受了记者的采访,然后要赶去剧场排练,为5月12日的正式演出做足准备。
“压力很大,我一直对自己说,既然已经入围,那就一定要获奖,不然我会很难受。”虽然言语间表现得很痛苦,但是边点旺久脸上却一直洋溢着微笑。从先后获得了两次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到现任西藏自治区藏剧团副团长,在这位年近四十的著名藏戏表演艺术家的艺术生涯里,似乎没有失败二字。
1991年,边点旺久17岁,还是西藏山南地区扎囊县中学的一名学生。边点旺久说,报考艺术学校也只是认为可以圆自己喜欢唱歌跳舞的梦想。在此之前,藏戏对他而言,十分陌生。
边点旺久曾看过老一辈人表演藏戏。偌大的广场上,一鼓一钹随着高亢雄浑的嗓音敲打得井井有条,“装饰巧丽,持诸鲜花,酣歌曼舞,尽情欢娱。”这便是他童年对于藏戏的记忆。
被成功招录后,边点旺久正式成为了藏剧团的学员,上了人生中第一堂记忆犹新的藏戏专业课。在西藏大学艺术学院的一堂课上,没有艺术技巧,也没有漂亮的戏剧身段,有的只是一位叫次仁平措的老师讲述着藏戏艺术的内涵以及自己对藏戏艺术执着追求的缘由。次仁平措热情的表达深深打动了所有的学生,更是在边点旺久的心里激起了一股热爱藏戏的火苗。
边点旺久对次仁平措有着无限的感激之情。“如果没有老师的第一堂课,也许就不会有我往后的成绩。”当谈起自己今天获得的成功时,边点旺久都归功于恩师。
这朵梅花开得太迟
5月12日,藏戏专场如期在川艺实验剧场上演。
表演一开始,在平实感人、曲调激昂的《朗萨雯波》剧中,边点旺久就以传统藏戏的独特唱腔吸引了观众。台下观众耳目一新,叫好连连。随后的《金色家园》结合了现代音乐剧的形式,不论是舞美、服装、唱腔还是念白、动作,都可以看出边点旺久努力让古老的藏戏艺术在继承中发展的决心。京剧藏戏《文成公主》更是将表演推向了高潮,色彩斑斓的藏族服饰、舞台美术以及巧妙地将京剧和藏戏完美融合的演艺形式,再现了唐蕃联姻的动人史诗。
精湛的演出背后是边点旺久多年的积累。1995年7月,边点旺久分配到西藏自治区藏剧团工作,开始了他专业藏戏表演生涯。按照他自己的说法,他人生的“梅花”此时才刚刚绽放。
在之后的演艺生涯中,他先后在藏戏《朗萨雯波》、《苏吉尼玛》、《阿吉拉姆》,大型京剧藏戏《文成公主》,大型乐舞《珠穆朗玛》等重要剧目中扮演主要角色。虽在观众中好评如潮,但是边点旺久并没有忘记梦想。他四处收集不同年代的藏戏表演资料,虚心向老一辈藏戏表演艺术家请教,并且研究尝试各种不同的唱腔演唱技巧,为的就是将藏戏最大程度地还原并加以创新,让更多的人了解藏戏,喜爱藏戏。
2010年,西藏自治区文化厅出品了边点旺久主唱的《传统八大藏戏经典唱腔》CD光盘,其中收录了传统八大藏戏经典唱腔108首、谐玛朗达13曲、念白18段,这些他多年研究的心血终于展示在世人面前。如今,这张光盘不仅是拉萨200多个藏戏业余队的唯一“教材”,更是西藏自治区政府馈赠社会各界的珍贵礼物。
5月20日,藏戏作为首次入围梅花奖的剧种成功摘梅,这一年,西藏藏剧团成立53周年。用边点旺久的话来说,这朵梅花开得太迟。
把握非遗的光环
2009年,藏戏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现在的西藏,拥有着200多支业余藏戏队。拉萨街头,“令戴面具,歌舞跳跃,鼓舞曼舞,管弦诸乐”可谓随处可见。
群众基础如今是边点旺久津津乐道的话题,对比藏戏之前的发展状况,边点旺久用“天壤之别”来形容。
边点旺久告诉记者,政府对于藏戏的保护与支持其实一直都有,申遗成功后,力度的加强更是大大超乎以往,这对于近几年藏戏的推广与发展有着不言而喻的作用。此次入围梅花奖,便是政府借助非遗的力道将藏戏推向了更高的平台。
据边点旺久透露,中国戏曲学院已在2013年将京剧、昆曲、粤剧、藏戏四个世界级非遗剧种全部纳入国戏本科教学计划,并将实行免学费政策。采访结束时,当记者随口问到是否愿意出任中国戏曲学院藏戏专业授课老师的时候,边点旺久回答说:“义不容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