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艺>戏剧>资讯

歌剧《红帮裁缝》演绎“宁波帮精神”

时间:2013年05月28日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王立元
0

  宁波“红帮裁缝”是中国服装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它曾创造5个第一:中国第一套西装、第一套中山装、第一家西服店、第一部西服理论专著、第一家西服工艺学校。对于宁波人来说,“红帮裁缝”这个词不仅熟悉,还牵动着他们的感情,但在全国,“红帮裁缝”的影响并不大。

  为此,有着宁波商人头脑的宁波市演艺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邹建红与同样身为宁波人的中央歌剧院院长、著名指挥俞峰一拍即合,决定联手打造原创歌剧《红帮裁缝》。5月21日、22日,以近现代宁波服装业发展史为题材,讲述中国服装工业兴起历程的原创歌剧《红帮裁缝》在浙江宁波大剧院演出,戏里戏外透出“敢为天下先”的“宁波帮精神”。

  宁波人看懂了

  江南水乡,雨雾蒙蒙,白墙黑瓦,还有高耸的马头墙,观众一走进剧场,就能感受到“红帮裁缝”的历史。幕布上展示着一本老相册,黑白历史人物照散发出厚重的年代感。随着音乐响起,幕布拉开,在电影蒙太奇手法的变幻中,历史老照片中的真实人物转化成同样造型的舞台人物,“红帮裁缝”发展的历史画卷徐徐展开。在剧中,观众可以看到服装学徒训练基本功时的“热水捞针”“用针穿牛皮”等场景,还可以听到几段具有浓浓宁波味的马灯调。

  俞峰不仅担任乐队指挥,还亲自参与编剧。他告诉记者,他曾和另一位编剧胡绍祥在对宁波服装业传人及博物馆、文化馆等进行调研后,参考宁波服装业的发展和特点,以及近代服装工业的发展、设计制作中山装的起源,最终创作了一个20世纪初两位来自宁波裁缝世家的年轻人,把“红帮裁缝”发扬光大的故事。对于剧中音乐,俞峰说:“马灯调是宁波民歌里很有特色的调式,这部歌剧里融入马灯调,主要是为了表达主人公的思乡之情。”

  该剧的舞美设计也颇费苦心。“这是一部大制作,9米长的运输车装了整整9车的道具。”舞美设计马连庆说,“该剧剧情发展的地域跳跃性大,从宁波到日本,再到上海,根据每个地域的特色,都有恰如其分的舞台呈现。”

  为了呈现最佳演出效果,主创团队在演出过程中,每演完一场都要进行许多修改。此前《红帮裁缝》在北京已经演出两场,考察了舞台效果后,俞峰和该剧作曲、著名作曲家金湘紧急沟通,对该剧的音乐做了修改,增加了表现戏剧冲突的戏份。在宁波演完第一场,宁波演艺集团紧接着邀请服装学院的教授、服装企业的老师傅召开研讨会,第二场演出时很多细节都得到了及时调整。

  其实,观看此剧之前,邹建红也在心里打过鼓,宁波没有交响乐团和歌剧团,宁波人对这种艺术形式还比较陌生。但是看完演出后,他被演员的表演和热情的宁波观众感动了。“我没想到,观众反应这么热烈。我能感受到,他们从心里升腾起的自豪感。”邹建红说。

  “央地合作”开拓演出市场

  据邹建红介绍,“红帮裁缝”作为宁波商帮文化的一个亮点,充分体现了“敢为天下先”的“宁波帮精神”。“到底用怎样的艺术形式来表现这一精神?用宁波自己的甬剧、越剧?为此,我们思考了很久,也倾听了很多专家的意见。后来大家一致认为,还是歌剧比较合适。”

  作为目前具有规模优势和实力的歌剧院,中央歌剧院聚集着众多优秀的歌剧表演艺术家。邹建红认为,中央歌剧院的创造性、开放性、国际性的品位正好与宁波开放、包容的城市文化定位相一致。

  其实,早在几年前,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就与甘肃大剧院、厦门闽南大戏院等地方新建剧院签订了“央地合作”文化企业管理模式,通过演出院线连锁经营,进行品牌化、专业化管理。此次中央歌剧院与宁波市演艺集团有限公司联手打造“央地合作”的舞台模式,也是对开拓演出市场进行的一次探索。对于国家院团来说,通过与地方院团合作,形成创作、演出立体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演出市场的收益。而对于地方院团来说,这样的合作不仅进一步将宁波文化推向世界舞台,而且还使地方经济得到发展,为招商引资增添了文化砝码。

  宁波服装文化希冀“唱响”世界

  “《红帮裁缝》故事情节曲折,整体气势磅礴,非常适合用歌剧形式进行表现。”俞峰说,“我对宁波文化有着深刻的感悟与深厚的感情,有信心通过《红帮裁缝》让世界更加认可‘宁波帮精神’。据我了解,宁波服装品牌影响力很大,但在品牌附加值方面,当前‘宁波装’离世界一流品牌还相差甚远。希望歌剧《红帮裁缝》可以将宁波的制衣文化传播出去。”

  在该剧创作之初,邹建红就已把目光瞄向了世界,“我们打造《红帮裁缝》是想用西方人熟悉的语汇表达中国的故事,这是进军国际主流市场的探索,不管成不成功,我们毕竟走出了这一步。”

(编辑:单鸣)
会员服务